更好的遇见——参加2019年全国中小学名班主任德育创新高级研讨会有感

阿水

&nbsp; &nbsp; &nbsp; &nbsp;11月,合肥,名班主任德育创新研讨会,特定的时空特别的相遇。<br>&nbsp; &nbsp; &nbsp; &nbsp;当年,多情重义的秦少游,给苏小妹写下了最动心的遇见: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今天,我们这些小班主任,遇见名班主任,亦“胜却人间无数”。 <p class="ql-block">一、德育创新荡气回肠</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问题多多:地位边缘化、观念传统化,活动无序化、工作形式化、效能低下化。</p><p class="ql-block"> 韩玲老师《问题学生的教育》中指出德育面临诸多新困境:“学生难管,家长难处,学校难呆。”“你说咋滴就咋滴,我该怎样还怎样”“无欲无求才是王者荣耀”,这样佛系的孩子开始频频涌现。当代学生物质充裕,精神干瘪,于是,生存问题向发展问题的代际转型中问题层出不穷……</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王振刚老师《一个学期打造卓越班级》连珠炮般地引发大家思考:如何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转变一个班级?带一个班,开学怎么做?期中怎么做?期末怎么做?怎样教育全班学生?怎样引导特殊学生?怎样开导家长?怎么打造班级文化?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刘习洪老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家校共育创新开展的方法和策略》中先列举:一线班主任的心声——现在的学生真不好管,现在的家长真的难沟通,我们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我们很多学生属于留守,家校共育真的能实现吗?然后顺流而下提出三个要探究的问题:家校共育,做什么?家校共育,怎么做?家校共育,会怎样?</font></h3> &nbsp; &nbsp; &nbsp; 班级建设圆桌论坛上,则围绕“好关系就是好教育,问题学生不是问题,‘特殊群体’如何‘特殊解决’”迤逦展开。<br>&nbsp; &nbsp; &nbsp; &nbsp;处于新时代的教育坐标,呼唤德育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新策略、新途径、新格局。以上专家报告和圆桌论坛为我们指引方向,廓清思想,提供策略途径,拨开迷雾见日出。 二、解决问题振聋发聩<br>&nbsp; &nbsp; &nbsp; &nbsp;问题学生不是问题,要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韩老师说,现在的青年、学生佛系,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代际转型问题,是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代际转型引发的。现在的孩子肚子饱了,理想饿了;衣食无忧,精神饥渴……再比如,有些孩子上课就是坐不住,有些孩子上课就是听不进甚至听不懂是常有的事儿。韩老师指出,问题的背后其实关系到人的学习特质——视觉学习优势者和听觉学习优势者约占70%,这部分学生是可以通过认真听讲学会的。而麻烦的是动觉学习优势者和触觉学习优势者,约点30%,他们坐不住,听不进。对于这类孩子,首先要理解和包容,然后是不断提醒,正面强化,课后个别辅导。韩老师还引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家的结论:剖腹产的孩子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出生后有一些异于常人的言行举止,就不足为怪了。<br>&nbsp; &nbsp; &nbsp; &nbsp;关于“三难”问题——学生难管、家长难处、学校难呆,韩玲主任的经验是:先跟后带。先跟后带,是心理学治疗中用得较多的技巧,所谓“先跟”,就是建立亲和感,去肯定和配合对方的信念、价值观、规条,重复对方的话、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重视,在“带”时候,要提出一些让对方一定回答“是啊”“对啊”“是的”的问话,让他认可你的观点,然后,慢慢地,让其形成回答“是”的言语习惯,最后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对方就被“带”到你所希望的地方。这就是“打太极”原理,这就是曲线救国,这就是先共情再共鸣。韩老师用生动鲜活的家庭事例来隐喻班级管理,让人开怀大笑之余留下深深的思考。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面对带班的诸多问题,王振刚老师采用积分激励机制,层出不穷的创意奖励与课程(24节气书签,元旦联欢摇一摇,明信片,生日印章,班级特权),使教育教学一体化,效果显著。面对家校共育的诸多问题,刘习洪老师则旗帜鲜明地强调:重在意识,依托关系,在于行动。这些思想和经验,犹如一道闪电,为我们照亮教育的前方。</font></h3> 三、班本课程震撼人心<br>&nbsp; &nbsp; &nbsp; &nbsp;开发和建构班本课程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br>&nbsp; &nbsp; &nbsp; &nbsp;王振刚老师研发《汉字与甲骨文》课程,三年级孩子观察十二生肖甲骨文,惊奇地发现:“鼠”字上面的三个点就是老鼠嚼碎的食物,是老鼠打洞时的三个小土块;“虎”为什么不是牛马羊?哦,原来“虎”字是唯一带有斑纹的字;“马”为什么不是牛啊羊啊?哦,因为“马”字是唯一脖子带有鬃毛的。通过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强烈地感受到先人的智慧,学习、书写汉字的兴趣与自豪。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王老师根据语文教材与学生交际的需要,研发的《交远方笔友》课程,先给自己设计一张小小的名片,再指导学生写书信(内容及格式),然后让孩子们寄送特别的礼物(如家乡的种子、自制的书签、喜欢的图书、漂亮的剪纸),最后带领孩子去邮局寄信。这项活动有效地帮助独生子女克服孤独感,引领他们走出校门,走出“自我封闭”的角落,学会与陌生人交往,逐步建立亲密关系,有助于满足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还训练了写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如何破解做人与作文的难题?王老师又精心研发班级日记课程,从日记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评价方式及等级等方面进行设计、建设与实施,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能动性,让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到教育中来,实现了教育者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转变。通过建构面向儿童生活的日记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拥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继而充盈精神生活,学会自我教育。</font></h3> &nbsp; &nbsp; &nbsp; 深圳的刘习洪老师也是打造班本课程的高人。我们先列举若干他们班的系列主题课程:1.《童眼看世界》作文集:2.《每周一字》:3.《书法成长之路,我们一起走过》:4.《户外生存大挑战》:5.《重走红军路》: 6.《我们的成长》班歌、班服:7.《每日一星》。<br>&nbsp; &nbsp; &nbsp; &nbsp;他是怎么做的呢?以《童眼看世界》作文集为例。从二年级起,他就让孩子们每天写下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家长不要有任何指导,每周从中选一篇打成文稿,发表于班级博客,家长要一一品读欣赏,并留下文字温暖和鼓励孩子。几年如一日,未曾间断。这样一组数据胜过任何雄辩:(1)一周整理一次,平均10000多字。(2)一年春夏秋冬,52周从未曾间断。(3)积累了350多万字。(4)班级博客点击量总数为90000多次,除以5超过19000,除以365得50次有多。(5)毕业时赠送每个孩子1个U盘。(6)“300万字”和“300万钱”。(7)毕业时10本作文刊物。 <br>&nbsp; &nbsp; &nbsp;再看《每周一字》课程:即每周五,老师根据孩子们一周表现以及班级发生的故事,提炼出一个字,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有时还配有一段话,警醒或励志。我们不由自主地惊叹,震撼,进而肃然起敬。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一天的学习,值得永久地回味。一次的相遇,成就更好的教育。</font></h3>

学生

课程

班级

共育

孩子

问题

家长

班主任

德育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