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古城遗址安城鹤鹿村191116

秋高气爽

<h3>遗址介绍</h3><h3>作为越国早期城邑、楚国大疆封邑、秦代鄣郡治地与汉朝故鄣县治,安吉古城是由33万方古城中心遗址、逾十个古城关联城址与多个大型墓葬遗址所组成大型遗址集群,是近2万件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珍宝文物的出土之地,安吉博物馆目前八成藏宝展品出自安吉古城。</h3><h3>2006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安吉古城遗址范围的龙山越国贵族墓群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安吉古城合并。安吉古城是浙江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安吉古城遗址被国家文化局升级为国家级考古课题,并进行了专门立项。</h3><h3>众多考古界人士已从理论推测安吉古城为越国早期(某段时期内)都城。</h3><h3>与绍兴印山大墓形制一样但特征更为明显的王陵级大墓——八亩墩,则被推测为允常之前的早期越国王陵。</h3><h3>安吉古城被称为继良渚之后,浙北苕溪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同时也被誉为浙江先越文明之光。</h3> <h3>始于春秋战国的“安吉古城”是浙江越人文化的文明摇篮,她与新时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上马坎文化共同组成了浙北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浙古文明谱系。</h3><h3>神秘的北纬30°,富饶太湖西苕溪流域,孕育了中国商周时期最伟大的浙古文明之—先越文明。龙气合聚的春秋战国之地,潜藏了二千多年的文化世界。安吉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也是太湖流域及浙江地区迄今发现同时期规格最高的城址。根据已考古出土的印纹陶器、原始瓷及建筑构件上的板瓦、铜瓦、瓦当等可确定该城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并有秦汉至两晋时期地层的存在,是历经东周、秦朝、两汉、两晋之六朝浙江文明古城。</h3> <h3>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分布于九龙山山脉的多条山脊、山坡及丘陵地带,西至九龙山主峰区域,</h3><h3>东至里溪西侧吴家山附近,南接石角山——香炉山北麓,北抵安吉古城遗址。该墓葬群距离古城中心遗址2公里,分布面积达 200 余万平方米,共发现土墩墓 250 余座,分为 6 个墓葬区,根据考古初步调查和发掘成果,应以战国时期越国的贵族墓葬为主,不排除有上至西周、下至汉代的墓葬。</h3><h3>越国王陵级大墓(八亩墩与九亩墩)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的中心大墓,已出土100多件器物的越国贵族将军级大墓D14墓也在该墓群区。</h3><h3>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为主城区域古人落葬墓区,墓葬分布包括独居山顶型和山麓平地型两种形式。“分布于山顶山脊上的土墩遗存,是商周时期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越族墓葬,是于越正式建国之前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h3><h3>而建在较低的小山上墓葬和建到山麓平地大型贵族墓葬,无疑反映出自春秋晚期越正式立国之后,在体现葬俗观念的墓地选择上,已开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h3> <h3>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内的八亩墩、九亩墩与绍兴印山大墓形制一样,虽然构筑不是特别讲究但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四面环壕以及中心墩下面的坡地上,还排列非常整齐的30余座小墩,这些小墩与中心墩有诸多联系。以八亩墩形制对照当时商周礼制关于丧葬制度的规定来看,已完全达到了天子级别。虽周天子当时立处中原,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地方诸候君主极可能抬升丧葬规格。</h3><h3>独据山丘、居高临下,封土高大、气势非凡,八亩墩(龙 D107 - 139)和九亩墩(龙 D60 - 106),这两座大墓虽未经考古发掘,但根据其巨大的规模和外围隍壕的存在,已显示出其具有类似王陵或王室墓的规格。</h3><h3>“八亩墩”平面略呈长方形,山体四周挖有四边整齐、转角规整的护墓壕沟,即隍壕。连带隍壕计算,东西总长约 260 米,南北宽约 180 米,总面积近 5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 30米。时代属春秋晚期。</h3><h3>“九亩墩”平面略呈正方形,四周地表未见明显壕沟,山体边长约 260 余米,总面积近 7万平方米,相对高度约 30 米。围绕山顶大墓(龙 D60)分布有两圈中、小型土墩墓 40 余座。</h3> <h3>一是北宋庆历七年(1047),灵芝塔所在的寺院叫永安院,到了南宋的嘉泰年(1201—1204,或许更早一些)改成了灵芝塔院。为了追溯灵芝塔更悠久的历史,所以就有了国务院在公布国保单位时,将灵芝塔改成了“永安院塔”的缘由;二是灵芝塔分别在北宋庆历七年(1047)、南宋景定元年(1260)进行过二次维修;三是灵芝塔是原永安院(后名灵芝塔院)内的一座附属建筑。</h3> <h3>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县令孔志道将县治从天目乡(今孝丰镇)迁到玉磬山东南,后迁到今安城镇地。当时无城廓。元帅费愚、总管张俊德于丙申年(1356)奉命来戍,始筑土城;次年重砌以石,延伸长度6里,高2丈余。门有四:东名迎春,南曰朝阳,西称宝成,北号拱辰。明洪武五六年间(1372—1373),知县张士良创建四城谯楼。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州林壁重修,并建樵楼更铺。后明清各代,多次重修</h3> <h3>北川桥</h3> <h3>汪婆桥</h3> <h3>诸闻韵(文荇)、诸文艺、诸乐三(文萱)等一家6兄弟,幼年均在当地接受启蒙教育。艺术大师吴昌硕曾来鹤鹿溪村为诸家墙门题写"耕读传家"四字,现历历可见。闻韵以画名,为吴昌硕弟子,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等职,与潘天寿等人共创白社,被推为社长;文艺以诗名,抗日战争时誉为"浙北诗人";乐三以书画名,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