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锚效应与情境教学艺术的实践与思考——集中研修纪实(2019.11.16)

纯水

<h3>  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六次集中研修第3天,随着学习的有序推进,大家沉淀着,思考着,碰撞着,凝练着……团结奋进的弘毅组学员们和讲学专家刘儒德教授近距离深入交流《学习科学与教学艺术》。</h3> <h3>  “我能来讲课,不是我的经念得好,而是因为我是外来的和尚。我的讲课不能顶天立地,因为天外有天,这里有很多教师是高人,而你们来自八桂大地。我只是来分享我的一些想法。"今天给学员们授课的学者是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教授。</h3> <h3>  刘儒德教授的讲学风趣诙谐、举例生动,多维度多层次的表述,让学员们很容易理解其授课的沉锚效应、情境性学习,赢得学员们的阵阵掌声。</h3> <h3>  刘儒德教授的研究领域为信息技术与教学心理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课程为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新进展、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教学软件开发。承担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等4项重点国家课题,出版《学习心理学》《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等6部教材和著作,发表有《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等数十篇论文。</h3> <h3>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讲究规则,艺术讲究创造。刘教授的课既有科学的严谨,又带给人艺术的享受。他向我们抛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我们讨论和猜测,然后告诉我们答案,但这还没结束,他会告诉你背后的道理与科学。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课堂,一般教师只满足于告知学生答案或引领学生去探索答案,而优秀教师往往还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是那样的答案。课上,刘教授通过眼动仪的实验案例,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个体,更应关注整体。教学通过科学的手段,可以把教学提高到极点。因此可见,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重视知识背后的“道"。<br></h3> <h3> 沉锚效应,指人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第一印象和先入为主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h3> <h3>  由沉锚效应引出情境性学习。情境不是场景,它比场景更宏大,情境指上下文,指事物产生或呈现的背景和环境。因为知识的意义存在于情境之中,因此我们应重示知识被呈现、被产生、被应用的情境。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知识的意义存在于知识的运用价值。假如你天天背着一个鼠标,而你从来不用或不会用,那鼠标就成了你的负担,知识也一样。再如“前后"的表达有绝对和相对之分,比赛结果往往用绝对表达,直接讲明名次。而排队是相对的,与前者和后者有关。做为教师我们要重视知识在各种情境的运用,这样的知识才是活的。创设情境要考虑学科文化,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就是一个被文化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学不要从知识到知识的直接式教学,而要创设情境,让知识活起来。</h3> <h3> <font color="#ed2308">神奇的“7±2”</font></h3><h3> 研究表明人短时间的记忆量是“7±2”。因此生活中,工作中,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安排任务量。如平时讲话要点不要超过5个,布置工作不要一次布置过多。教学中一节课不要面面俱到,要合理安排任务量,预防心理超载。有时“少即是多"“多即是少"。假如数字很多怎么办?那就要学会组块。如“8164493625169"和“412303128527246060”这两组数据用组块的方法把学生过去的各种知识和经验调出来是可以迅速并永久记住的。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h3> <h3> <font color="#ed2308">预防心理超载</font></h3><h3> 人的认知负荷分为:固有认知负荷,附加认知负荷和生成认知负荷三种。低效的课堂往往是附加认识负荷过重而生成认知负荷过小。高效的课堂则反之。就拿数学课来说,如果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是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讲授。</h3> <h3>  课间,虚心好学的学员们主动向刘儒德教授请教教学艺术问题,并亲切地与刘教授合影留念。</h3> <h3>  学习小憩,学员们分小组在室内外就热点话题展开讨论,阐述观点,或在倾听中得到启迪,或浏览摆放在高阶教室外国家领航丛书。</h3> <h3>  茶歇期间,学员们自觉地到在教育心理学有很高造诣的学者韦义平教授身边请教共同关心的心理教育话题,韦教授非常耐心地给予大家有益的教育建议和课题研究指导。</h3> <h3>(陈敏校长听课感想)教学是科学,教师的成长路径是学习;教学是艺术,教师的成长路径是实践+反思。孙杰远教授曾经告诫我们不要只享受学习的过程,关键是你从中得到什么?形成了哪些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从刘儒德老师的课堂走出来,反思自己的管理工作与教学,启示有三:</h3><h3> 第一,学会取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工作中不要含大求全,布置工作不要过量,要预防接受任务者的心理超载。课堂上不要容量过大,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一事无成。</h3><h3> 第二,注重生成,不仅仅做知识的传递者。那些课文与例题只是我们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拐杖。我们不能把拐杖当作学习的目的。</h3><h3> 第三,避免偏见,合理利用沉锚效应。由于人对某人某事做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决策前应集思广益,注意审查信息,审查自己做事的动机,避免因先主为先而做出错误决定。</h3><h3>评</h3> <h3>(罗尔波校长听课感想)刘教授知识文化底蕴丰厚,研究深透,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在生动风趣的故事、师生互动、深入阐述中得到理解领会,对今后进行教育实践、开展教学活动有了更明确的理论支撑。这是知识的盛宴,更是精神的圣宴。</h3> <h3>(韦鸿敏校长听课感想) 刘儒德教授的精彩讲课给我们以示范。认识到“沉锚”效应既容易帮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也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势,限制学生的思路。要预防“沉锚”陷阱,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同时他形象分析认知负荷原理,点明教学过程增效要素,帮助我们认识教学低效的症结。学习不嫌开始晚,我们的大脑要转动起来。</h3> <h3>(冯玮校长听课感想)北师大刘德儒教授《学习的科学与教学的艺术》课程虽知识点不多,但学员都不自觉卷入学习,且体验深刻。刘儒德教授的课堂与众不同。在其轻轻松松地课堂演绎中“沉锚效应”与情境教学法,“神奇的7±2”与认知负荷理论轻而易举地印刻在我们脑海中。刘儒德教授巧妙设计,让我们以学习者的身体体验了在例中学,在做中学,在探究中高级思维获得训练的过程。刘教授总结的课堂中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及操作策略对于设计和实践高效课堂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h3> <h3>  今天刘儒德教授的讲学活动由广西师大教育学部徐科朋博士主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