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年的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世界卫生组织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早产儿问题!</h3> <h3>关注早产天使,有爱有未来!</h3> <h3>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不足37周就出生的孩子。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500万早产婴儿降生人间,其中大约有100万婴儿死于早产并发症。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是继肺炎之后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许多早产儿即使有幸生存下来,也将面临终生残疾,包括学习障碍、视力和听力问题。<br><br>早产儿出院后家长应注意哪些问题呢?<br><br>1、预防感染 <br><br>✎由于早产儿免疫力低下,抗病能力弱,除专门照看宝宝的人外,最好不要让他人(特别是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走进早产儿的房间。<br><br>✎专门照看宝宝的人在给宝宝喂奶或做其它事情时,要洗净双手并换上干净清浩的衣服。<br><br>✎宝宝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要勤换尿布,防止红臀或尿布疹发生。<br></h3> <h3>2、注意保暖 <br><br>✎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大,容易散热,如果不注意保暖,容易受凉和感冒,严重者甚至出现低体温而危及生命。<br><br>✎在家庭中要常备温湿度计及体温计,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4-26℃,室内相对湿度50%-60%之间,婴儿体温应保持在36-37℃。因为空气干燥会造成早产儿水分的丢失,天气寒冷时注意适时添加衣物,出门注意戴帽。对早产儿包裹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利的。<br></h3> <h3>3、早产儿喂养<br>✎母乳是新生儿最好的食物,含丰富的免疫物质,有利于提升宝宝的免疫力,所以新妈妈要尽量选择母乳喂养。有些早产儿需要使用母乳强化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也有些宝宝因为母乳不足,需要添加早产儿奶粉。<br><br>✎刚出院回家头两三天内的宝宝,每餐的喂食量先维持在医院时的原量不必增加,待适应家里的环境后再逐渐加量,因为环境的变迁对早产宝宝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胃肠功能。一般采用少量多餐、间断式的喂食方式。每喝奶一分钟,便乳头抽出口腔,让宝宝能平顺呼吸约十秒钟,然后再继续喂食。如此间断式的喂食,可减少吐奶发生或呼吸道的压迫。<br></h3> <h3>4、给予抚触 <br><br>✎抚触给宝宝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宝宝大脑形成一种反射,这时宝宝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当这种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和活动较多时,就促进了宝宝智力的发育,还可以减少宝宝哭闹,促进更好地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使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强。</h3> <h3>5、日常护理 <br><br>✎注意观察宝宝面色、呼吸、神态、反应、哭声、活动、睡眠以及大小便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br><br>✎当宝宝出现如下情形时,请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儿科门诊就诊:<br><br>①体温下降到36℃以下,或上升到38℃以上,采取相应的升温或降温措施后,仍没有效果;<br><br>②咳嗽、吐白沫、呼吸急促;<br><br>③吃奶骤减,脸色蜡黄、发暗,哭声很弱;<br><br>④突然发生腹胀、呕吐,哭闹时安抚不能使其恢复平静!</h3> <h3>6、感知觉和语言刺激 <br><br>✎小儿需要感受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即各种颜色、多样的形状、气味和声音等。可以在宝宝可以看到的地方,挂些彩色的东西在上方让他观看,如:小纸片、彩带、气球或玩具,并常常更换和移动这些东西。给宝宝说话、唱歌、放音乐、听心跳等刺激宝宝对外界的反应。<br></h3> <h3>7、预防接种 <br><br>✎很多早产儿因体重过轻,病情严重而暂时不宜接种疫苗。一般体重达2000g以上可进行第一针乙肝疫苗预防注射,卡介苗接种要体重大于2500g以上才可以接种。其他疫苗和同时出生的足月儿一样定期正常接种,不需要按照纠正月龄。在接种疫苗前建议咨询医师,无其他禁忌症才可以注射。</h3> <h3>8、定期随访、早期干预 <br>✎因为早产儿是高危儿,少部分孩子可能有宫外生长迟缓和神经发育落后的风险,为了促进早产宝宝的良好发育,在纠正年龄一岁时完成追赶生长,建议家长在宝宝出院后一定要定期带宝宝到门诊进行健康检查并接受医师的指导。<br><br>✎随访时间建议:<br><br>6个月以下的婴儿一般每月1次;<br><br>6~12个月每2个月1次;<br><br>1~2岁每3~6个月一次,以后每年一次至7岁!<br></h3> <h3>近年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每月救治的早产儿及高危足月儿多达几十例,超早产儿的救治成功率能达90%以上,得益于国际化先进的救治理念和救治模式。虽然高危儿的存活率很高,然而存活仅仅是高危儿管理的一个起点,我们没有仅仅满足于“存活”,而是致力于建立产前管理,产后NICU救治,以及出院后的康复及随访的高危儿系统管理模式,进行早期干预和训练指导,并发挥多科协作的优势,对高危儿进行长期追踪和随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