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知青生活

TED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让你梦牵魂绕的记忆,无论你再经历过什么都会让你挥之不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使你这辈子都无法忘记!在农村生活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将更加记忆悠新。</h3><h3>&nbsp; &nbsp; &nbsp; &nbsp;现在我们有了时间的恩赐,当你静下心来闭上眼睛农村生活的一幕幕就会象演电影一样穿过脑海呈现在你的眼前,有的故事让你无法摆脱情景的印象,它会死死的停在你的大脑中,有时让你无法入眠。这就促使我用我拙劣的画笔把我经历过的情景记录下来,这对我来说是人生经历的回顾,对我的同伴更是一项幸福美好的回忆。</h3><h3>&nbsp; &nbsp; &nbsp; &nbsp;人生的经历对于生命来说都是财富!它将不断丰富人生的内容,也将激励人们不断地朝着新的生活砥砺前行。</h3></font></h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到一九六八年下半年已席卷到了我们居住的小县城——宁夏固原县。学校组织了高初中毕业班的二百多名学生,采取自愿组合,学校合理搭配的方式第一批全部下到的距县城一百七十多里地的彭阳区红河公社。<br><br>当时的口号叫做“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因为这里本身就十分贫困,需要知识青年到那里去。我们去也是实实在在地到了劳动的第一线——生产队。成为一户农家,真正的使自已成为了贫下中农中的一员。 <h3><font color="#010101">到公社后,淌过红河的小河沟,就上到了塬上,过了这个大湾子就到了何塬大队的地界,离我们要去的张惠生产小队还得走二十里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就到了我们知识青年居住的地方。这是生产队的一处院落,因距塬上较近方便出粪,也就说便于给塬上的耕地运肥,所以原来这里是牲口圈,因为要来知青了,打扫后就成了我们知青的住处。两个男生住在左边的那孔窖里,女生住在右边的窖里,并兼作火房。中间一那孔窖是生产队的小卖部。顶右边那个窑</font>已经是孔塌窑了。</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下到农村的时节,正好是农村碾场的时候,我们就立即投入到碾场的农活当中,老农让我们干啥,我们就尽力的去干,一上午下来确实很累了,中午歇晌了,累得我和学友就地就躺在了场院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碾场的农活一干就是好多天……。累了休息休息就挺过来了,可是碾场这活让你浑身痒的不知怎么是好?老农说你们城里娃皮肤嫩痒两天就会好的,因为没条件洗澡,过了好一段时间才算过了这一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个地方最缺的是水,平日生活用水要下到二十多米深的沟底去挑泉水,全村人就这么一眼泉,要是凑到一起打水的话那就只有排队等候,需要多少时间就不好说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由于路远沟深,下到沟底的路坡度均在三十五度到四十度左右,平时挑一担水都不容易,别说是遇上坏天气了,为了保证挑水的效率和安全,我们俩男生采取了接力挑水的方法,就是一个人先下到沟底把水掏满,挑到半山坡上,另一个在半坡等着的人会接肩把担子转到自已的肩上,这样水桶不落地水也不会撒,人也比较轻松。这可能就叫作"劳动出智慧"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图的这个场景,是从我们住的地方往下看的第一个层阶,从这里再往沟底还有近二十米,这个层阶中住的是队上六、七家农户,中间的那间小瓦棚,是这个村子唯一的瓦房,它维护着的是一口井,这是村里王姓家自家打的一口水井,唯有他家自用,井深三十多丈。为了照顾知识青年,有天阴下雨时,只有知青可在井里打上两桷水。可见农民兄弟对当年的知青是何等的真情实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农村的日子里是没有休息日的,每天都要按时出工,我们因为没有自留地,到点直接上工,一般都在早八点前到工地,而当地农民八点前已经将自留地的活都干完了,所以一天劳作很累很累!大家都盼着下雨天能休息一下,因一遇天下雨大部分在外干的农活都干不成了,这时我们知青不但能休息还能”一家人“坐在炕头上一起扯扯么,拉拉家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学习”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天除了劳动以外还要进行政治学习,学习党的政策,学习时事政治,学习毛主席著作……,会议一般由队长主持,由知识青年为大家宣读文件,领读毛主席著作,这时社员们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就地围拢在一起,抽着自制的汗烟听着“领导们”的絮叨,整个窑洞都在烟雾缭绕之中,这可能是另一种心灵和精神的亨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生活让我们学会了推磨。我们自已能把从队里粮库里打回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麦子经过碾磨变成可食用的面粉,这可真是一大进步,也真正品味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需要推磨的那天我们会全家一起出动,赶驴的,套磨的,装粮的,锣面的,干的井井有条热火朝天,全村社员无不为之羡慕。因为他们哪家也没有我们这样的合理协作的劳动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犁地是农活中极具技术含量的活,一般人干不了,可是做为知青我们不能不会干,再难也得学会它。作为老农他只能手把手的教你做,讲不了更的道理,可是这样模妨着学由于不掌握要领学的太慢,我们就一点一点的摸索,后来知道了扶犁的手不是只按着把手,而是要提稳让铧的吃土保持一致不能忽深忽</font>浅,这样牲口拉着也不费劲,手把犁不能左右摇摆,要跟着前面的犁沟走,不然就会出现“生地",掌握了这些基本要领,我们很快都学会了犁地,我们学习掌握农活技能的速度不得不让社员们佩服!</h3> <h3><font color="#010101">拉煤是生活在何塬上的社员一项很重要生活内容。由于这里虽说身处深山,但山里不长树更不生草,平日农家生火做饭靠的是队上分点麦节草结,但一到冬季就无法过去。因此每年入冬前生产队都要组织队上的强壮劳力到甘肃省安口窑拉煤。拉煤路途遥远,而且全部得步行,连续行走近八十小时,一般人是坚持不了的。知青认为这是锻炼自已的好机会,一定会冲在最前面。这里最好的运输工具就是毛驴车,虽然每人都得赶辆车,但车是坐不了人的,当车一下了塬,上了马路,驴就不听你吆喝了,因驴蹄都不订掌,走到石子路上蹄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让石籽铬的受不了,所以它就会自找没石子的路走,弄不好就会下马路这是很危险的,因此拉着驴一步都不能离。就这样一直走到当天夜里,这时需要给驴上点料,我们会找个地方停下来歇一会,人这时也能吃点干粮迷糊一会,到了后半夜又开始行进,因为要赶到第二天早八点前到拉煤点,排队拉上煤又得往回赶,不然第二天赶不回来,就这样连轴转,要到第二天晚上前半夜赶回家里。等卸了车驴在圈里三,四天都站不起来,赶车的人肯定得脱一层皮。知青们可真正得到了身心的锻炼!</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在闲暇的时间工余饭后也有娱乐活动,那就是年青人们凑到一起或是集中到队上小卖部里谝串和喝酒取乐,每当这个时候一帮年青人最会把矛头指向知青,叫着号要与知青比高低。每每这个时候我的学长为了保护我就会大胆应战,没有两轮他们就会败下阵来。为了刺激情绪还规定,谁输谁买单,一帮年青人总是弄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果。大家总是高高兴兴的各自回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走亲戚”,是我们知青中最高兴的一项活动。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大家想见面了,就会相互走动,到相邻的知青点去探望走访。每当这时大家总会早早起来,做好干粮,提上打狗棍朝着要去的地方进发。一般是这样,两男生会一前一后,手中拿着打狗棍,因为每次串门不仅路远最近的也得十几里路,还要过村子,不得不防备被狗咬。当我们快到村口,迎接我们的"亲戚"已在村口等待,将我们接进他早已准备好的炕上,端上热茶为我们接风。我们在一起会说啊!笑啊!唱啊!跳啊!忘掉一地烦心,这样的心境会持续多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赶集,是农村社员聚集的一种方式,每到农历三、六、九日就是逢集日,大家就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设定的集上,买卖或交换农产品,我们赶集不是为买什么东西,更没有可出售交换的物品,只是为了见见多日未见的学友,朋友。我们这里的集,在离我们十几路的野王镇,周围几十里</font>路<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的村民都会去那里,所以很容易碰到我们的知青。这就成了大家非常愿意赶集的原因。</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以上几张图片是后来朋友们拍到的,我们当初就是在这样的荒山秃岭之中生活着,为它奋斗着,想方设法的改变着,但是不论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改变这里的根本面貌。农民们起早贪黑的为之奉献,换回的确是每个劳动力每天一角二分钱的报酬。这算是好的,还有更多的生产队才是几分钱收益,真是悲惨,太可怜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农村以往的政策,采取实事求是针对性的施策,彻底改变了一揽子打忽噜的做法,面对种粮不产粮,种啥啥不收的情况,开始退耕还林,还草,对于确实不宜生存的深山僻壤采取集体搬迁整体移民的办法——给大家开辟了新的生活渠道。几年以来这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深刻变化,再看这里,天,还是那块天,地,还是过去的地,可是今日,天是蓝的,山是绿的人们脸是笑着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我们成了这一变化的历史鉴证人。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的时代将会酝育出,更加光辉璀璨的明天!</h3><h3>&nbsp; &nbsp; &nbsp; &nbsp;曾经少年不识愁,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我们意志,让我们学会了战胜困难的本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我们的每一段经历都将成为我们人生的财富,她将不断激励我们勇往直前!</h3></font></h3> <h3>这是一首发自内心的歌,让这坚定沉着的歌声结束我们的回忆。</h3><h3> 在我用画笔记录这些往事的时候,得到学友,朋友的不少帮助,指导。更多的是给予我鼓励和支持。在此表示我的谢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