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飞临兰州的时候,九曲黄河在群山万壑间穿行的画面很震撼。蓝天白云之下的山峦倒像是翻涌的波浪,而逶迤而去的黄河展现出的却倒是一种柔美。</h3> <h3>到兰州住下,夜幕早已降临,高楼上视野开阔,窗外的城闪烁着万家灯火。雁滩黄河大桥的拱架最抢眼,城市的霓虹投射到宽阔的河面上,黄河温顺的如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h3> <h3>十一月中旬的兰州日出时间要七点半以后了,而我必须在日出之前开始一天的工作行程,所以我不愿舍弃的骑行只能再提前。凌晨五点半的时候,我便骑车出发了。我算好时间,沿着黄河向西骑行,我给自己定的目的地是黄河上的中山桥。街灯柔和,周遭还是静谧的夜,夜色静美,少有和我这样早行的人。</h3> <h3>转到滨河的大路上,我遇到一个亲切的场景,市政工人们正在铺装沥青路面。我说这场景亲切,不仅仅是因为劳动的场面热火朝天,更是因为我曾经是他们当中的一员。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市政公司,许多次我也和他们一样跟在摊铺机的后面劳作。那时候我是一名测量员,我没想到事隔多年以后,闻到空气中没人喜欢的沥青味儿我都觉得亲切,其实我喜欢的当然不是这沥青味儿,我分明是想起了那些流逝的岁月。</h3> <h3>差不多骑行到四公里的时候,我终于在依稀的微光中见到了心仪许久的黄河铁桥。</h3> <h3>我停下单车,静静地凝望这座历越百年的老桥,不能怨光线太暗,怪只怪我来的太早。</h3> <h3>我从黄河的北岸踏上铁桥,在熹微的光影中洞穿这钢铁的桁架构成的时空隧道。</h3> <h3>桥下的黄河无声地流过,我的脚步也极轻,我怕惊扰了老桥的酣眠,也怕惊扰了过如梦境般的辰光。</h3> <h3>桥上己经有了行人,他们和我一样,在黎明的清冷中跨过黄河。</h3> <h3>我抬头仰望,月悬当空,月华如水,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亘古的河流,也融入了我虔诚的目光,这样的交汇可以洗心明目,可以瞬间滤清身心里哪怕是细微的繁杂,这样的铁桥是感性的。</h3> <h3>从南向北回望,光线要明亮一些,铁桥的轮廓和结构框架都清晰了许多,铁桥又给了我理性的一面。</h3> <h3>过桥来到黄河南岸,我终于可以更清晰地阅读这座大桥了。</h3> <h3>这座桥梁最初叫“黄河铁桥”,直到民国三十一年才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这是九曲黄河上最早的一座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桥梁。黄河铁桥从1907年开工修建到1909年竣工,历时近两年半。据说在铁桥之前,这里曾经有过一座浮桥。当年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是从德国购置的,先由海路到天津,再由铁路公路一直到动用马车运抵兰州的。如今的黄河上新桥如虹飞架南北,中山桥已经不再通行汽车,只供行人过桥了。而这座铁桥所见证的历史早已经融入到城市的血脉深处。</h3> <h3>这样的桥才当得起“黄河第一桥”这样的名号,虽然它早已不再鹤立鸡群,却永远是黄河上的一座丰碑。</h3> <h3>黄河水和中山桥在不同的光影中动静相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逝者如斯!</h3> <h3>告别了中山桥,我沿着元通大桥再次跨越黄河回到北岸。元通黄河大桥是下承式钢管拱连续梁的结构,感觉上跨度不算太大。</h3> <h3>一路向东,我快速骑行。路边的小面馆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的全都是牛肉面的味道。</h3> <h3>我于月色灯影中回程,</h3> <h3>在国际会议中心的广场上,我竟遇到了参加过国庆七十周年游行的甘肃彩车。</h3> <h3>甘肃的地图形似如意,这彩车也就叫了“如意甘肃”。不管是祁连山还是冰川、沙漠、草原、丹霞、梯田等有甘肃特色的自然风光都被描绘在彩车上。</h3> <h3>甘肃大剧院也离我的住处不远,</h3> <h3>门前的雕塑是敦煌壁画里反弹琵琶的动感形象,让这个初冬的早晨多了几分温暖。</h3> <h3>早饭没在酒店吃,而是到街边的牛肉面馆做了一次兰州人。请记住,兰州人从来不会说吃拉面,他们只称牛肉面。没有怎样的风寒是这样的牛肉面解决不了的,</h3> <h3>如果有,那就来一碗灰豆或者是热冬果吧,这是甘肃人的餐后甜点!</h3><h3>这个冬晨太匆匆,这个冬晨气温不高,却是暖暖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