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炒萝卜 炒萝卜 切切切, </h3><h3> 包饺子 包饺子 捏捏捏, </h3><h3> 好孩子 好孩子 顶呱呱,</h3><h3> 坏孩子 坏孩子 就是他……”</h3><h3>伴随着活泼灵动的儿歌,孩子们热切期盼的厨艺课再次开启了。今天的厨艺课的内容是学习如何包饺子。🥟<br></h3> <br><h3>首先老师和孩子们介绍了饺子的来历,以及包饺子需要的材料:面粉、饺子馅、水、油、调味料。从面粉谈到小麦,从小麦谈到小麦的种植……知识量较大孩子们要跟上呦。</h3> <h3>接下来,教师开始一步步向孩子们演示包饺子的具体步骤。和面、揉面,切面团,擀面皮,放馅,捏褶……</h3> <h3>看着老师像魔法师一般将一团毫无规则的面团变成一个个小耳朵一样的饺子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自己操练了起来!瞬间厨艺教室热闹起来。</h3><h3>让我们先从擀皮开始吧……<br></h3><h3><br></h3><h3></h3> <h3>接着放馅……孩子们闻着厨房阿姨拌好的香香的饺子馅,口水都快流出来了😄</h3> 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捏着小饺子。生怕出现差错。很快第一个小饺子就问世了!❤️<br><h3><br></h3> <h3>欧哦~~很快更多各式各样的小饺子们也纷纷出世了🙊🙊🙊惊喜不断……孩子们真是创意无限~!</h3> <h3>厨房阿姨拜托了!我们的小饺子就交给您了!👨🍳您加油哦!</h3> <h3>让我们和自己做的小饺子们合个影吧!欧耶✌️这可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这么正式地包饺子呦。</h3> <h3>虽然孩子们包的饺子样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然而在参与体验包饺子过程中孩子们一个个都非常兴奋,非常专注。让我们看看孩子们在包饺子的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吧</h3> <h3>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饺子的来历,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不断的传承下去。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愉悦感与成就感在每一位小朋友的心中久久回荡。<br></h3> <h3><br></h3><h3><br></h3><h3><br></h3><h3>🥟关于饺子两个小常识🥟</h3> <h3></h3><h3></h3><h3>✨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h3><h3>✨古代的饺子可以治病。</h3><h3>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h3><h3><br></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