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老码头

游子

<h3>  象屿老码头素有“长乐北大门”之称,具有千年历史。老码头原址在村东边,1967年村民建房挖地基时发现古渡口遗址,依着岩石凿成十几级台阶,岩台上刻有“皇祐辛卯,黄金两斗”八个大字,由此推断早在宋仁宗皇祐辛卯年(公元1051年)之前已经就有渡口,距今至少968年历史。</h3> <h3>  古时候这里是山水相接的穷乡僻壤,村民出行需要爬山涉水。当年闽江口江面开阔,象屿村与猴屿张村之间一片汪洋,村民只能在江边岩石上掘凿台阶作为过江出海的渡口。历经数百年沧海变桑田,老渡口已渐渐滩涂淤积,无法泊船行舟。</h3> <h3>  清·顺治15年(公元1658年),为了抵御外国军队从海上入侵,朝廷在闽江岸边象屿村南雁山筑起了南岸炮台,为了便与隔江的北岸炮台调遣兵员和军需补给运输,在现址上建起一座码头,也便于十里八乡百姓渡江远行,出海捕鱼。 <br>  老码头用大石条砌成,宽2米,长约20米,是附近几个村老百姓出行的必经之路。这里虽是长乐属地,由于当时山路崎岖,村民探亲访友、赶集买卖,甚至求学创业、婚嫁迎娶,都免不了摆渡过江,与对岸亭江镇结下了很深的渊源,以至风俗习惯、语言腔调隔江相似。</h3> <h3>  老码头经历了3百多年的风雨侵袭,巨浪冲撞,战火摧残,已是破烂不堪并逐渐倾斜沉陷。为了解决乡亲们出行问题,本村旅美华侨陈长霖、陈长润、陈长洪仨兄弟于1985年捐款重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码头。</h3> <h3>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建设日新月异,路桥立体交通已渐渐取代了渡轮,老码头也将完成使命,供游客垂钓游览。<br>  历史的脚步从凿石为阶的老渡口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走过了将近一千年。从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倾注了村民的辛劳,华侨的捐献,党和政府的关爱。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象屿村人将从这座历尽沧桑的老码头再次扬帆启航!</h3> <h3>  朋友们:相约老码头,亲临古战场。穿越千年时空,探寻历史遗迹。置身青山绿水,赏尽两岸风光。领略侨乡风情,憧憬美好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