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亦美

<h3>  夜晚,伏案批改今天孩子们的试卷,二年级孩子的语文测试卷,我可以做到一分钟批改一份儿,可是这次试卷上的一道题让我几次放下笔,陷入思考,以至于一个小时过去了,试卷还没有批改一半。</h3><h3> 这道题是这样的:( )的天空布满了( )的星星。孩子们的答案有的很美:漆黑的天空布满了闪闪的星星、黑乎乎的天空布满了美丽的星星、宁静的天空布满了亮亮的星星、一望无际的天空布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面对这样的答案,我的对号批得十分流畅,仿佛里面还带着赞赏。可是有的孩子的答案是这样的:蓝蓝的天空布满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空布满了亮晶晶的星星……</h3> <h3>  我开始仔细地搜索自己从小到大夜晚看星星的场景。记忆最深刻的应该是我七八岁的时候,在夏季的夜晚,当时的农村,有电灯、有黑白电视机,但是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夜幕降临,大人们都去外面乘凉了,小孩子们便挤在闷热的屋内看《射雕英雄传》,一直看到电视没台,方肯罢休。然后关上电视、爬上平房屋顶,找到大人给铺好的的凉席,躺上去,透过席子还可以感觉到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房顶热乎乎的,伴随着妹妹均匀的呼吸声,仍然兴奋的我便把目光伸向浩瀚的夜空。夜空犹如一口黑色的大锅,紧紧地把大地、树木、人们……周围的一切都扣了进去。从这口黑色大锅的缝隙里,星星漏了出来。有的一直不动,那微弱的光,可以让你一直直视;有的一闪一闪的,好似抛媚眼,我就随着它眨眼的节奏开始回应,眼睛也一眨一眨的。可是坚持不了多会儿,就进入梦乡了……那时的夜晚是蓝色的吗?好像不是,是深蓝色吗?有点儿,好像奶奶穿的黑蓝布衫,时间久了,有点儿灰。</h3> <h3>  后来长大了,夜晚看星星的时候不多了,再后来,带着孩子来到了城里居住,夜晚看到星星的时候更是微乎其微。倒是周围的霓虹一直都在,好像夜和白天没有了多大的区别。把头伸向窗外,仔细搜索,在灯光的映照下,夜好像没有那么黑了,反而是灰不溜秋的,看了一圈儿,一个星星的影儿都没有。</h3><h3> 于是走进客厅问爱人:“蓝蓝的天空布满了闪闪的星星,这句话对吗?”</h3><h3> “对啊!”爱人不假思索地回答。</h3><h3> “你见过蓝色的夜空布满星星的样子吗?”</h3><h3> “见过啊!”他还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了。</h3><h3> “啥时候见过?”我追问道。</h3><h3> “忘了。”他想了一会儿才回答。</h3><h3> 得不到答案,我开始百度,先是百度夜空是什么颜色?黑色、深蓝黑色,但是大多还是趋向于黑色。再百度夜空的图片,一下子出来了好多,黑色的夜空布满星星的、蓝色的夜空布满星星的、紫色的夜空布满星星的……好多、好美!</h3><h3> 我再次拿起笔,在这些答案上也画上了流畅的对号。</h3><h3> “蓝蓝的夜空,闪闪的星,我觉得见过,但是什么时候见的,我真的想不起来了。”爱人从客厅走了进来,看来这个问题也让他想了好久。</h3> <h3>  第二天,给孩子们讲评试卷,讲到这道题时,我问道:“谁晚上观察过星星?”三三两两的小手举起来了。</h3><h3> 再问:“晚上的天空是什么颜色,星星又是什么样子的?”</h3><h3> 大多数孩子的答案:天空黑黑的、星星亮亮的、小小的。</h3><h3> “谁见过晚上的夜空是蓝色的,还有闪闪的星星?”</h3><h3> 孩子们沉默了,墙上的钟表在滴滴答答,“老师,我见过”一个小小的声音传来,孩子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她。</h3><h3> 我心中充满了期待,鼓励她给大家讲一讲。</h3><h3> “我在《小小的船》里见过,“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她的话音未落,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背诵起了《小小的船》。</h3><h3> “老师,我在《宇宙》这本书里见过。”说着,他拿着一本书跑了过来,我接过一看,这是一本有关宇宙的科普书籍,里面有浩瀚星空的插图,有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于是我把插图投影到大屏幕上,我们一起看到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h3> <h3>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在变美,地球在变暖,我们生活中午极少会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似乎还有很多现象已不再重现……但是生活中看不到了,就代表这些就不存在了吗?不是的,孩子们还可以听到、读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现象,尤其是通过读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就如大师胡适所讲,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书是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h3><h3> 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虽然不在我们的记忆中,但是它在书里、在画里、在诗里、在歌里,更在孩子们的童年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