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慧父亲的平凡人生

Clean Wang

<p>【<b>原创主旨</b>:用普通的文字、平凡的故事,真实记录和反映朴实聪慧父亲的普通人生。】</p><p>(全文约2000字,阅读约需8分钟)</p><p><br></p><h1>【<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聪慧父亲的平凡人生</b>】</h1> <p>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3日(癸酉年三月初九)父亲出生,这天人类飞机首次成功飞越珠穆朗玛峰。</p><p><br></p><p> 人类首次飞越珠峰的网络图片</p> <h3>父亲工作的一生,是与机械和电器为伴的一生;五十年代中期是蒸汽动力机的操作维修工,七十年代电气化后是电器机械维修工,八十年代中期后又是净化通风管道钣金工。父亲的一生,是勤劳简朴、和善为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努力思考、认真实践行的一生。</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蒸汽机</font></b>的网络图片<br></h3> 姑苏水乡在没有电的时代,粮食加工(轧米)厂龙车的动力,是靠烧砻糠得蒸汽、由人工助力大直径飞轮(1.8米左右的铸铁材质)转动而运转。父亲结婚后一直在红旗轧米厂工作,开始时是与计荣根师傅一起负责看管一台蒸汽动力机,后来带了一个学徒负责对这台蒸汽动力机的操作维修保养。<br><br>我经常去轧米厂,就知道开动軋米机的难处:一是烧砻糠的火候,二是蒸汽的控制,三是人工助力大直径飞轮转动的时机,四是蒸汽机运转后把动力传给龙车时手工动态装皮带的难度。不过,这些全有我父亲指挥及亲自操作的。可以这么说,德国大龙牌蒸汽动力机的每次运行,都离不开父亲的维护保养,都有父亲的辛勤付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电动机</font>的网络图片</h3> 蒸汽机淘汰引入电动机后,厂里的电器设备都是父亲动手接线和维修的,连烧坏的马达也是父亲绕线圈修理的。父亲负责电动龙车的操作,抗美援朝复员的朱海根先生和当兵回来的计玉生先生一起负责操作二台小钢磨轧米粉。父亲的操作质量好、出率高,社员们都喜欢。<br><br>轧米厂里有《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参考消息》,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常常去阅读,负责人王传根公公(我爷爷的弟弟、曾参加土改的老党员干部)或退伍军人金三观(@胖哥的爷爷)会计都主动给我报纸。我上讲台斗私批修的发言稿子,就是从报纸上东拼西凑来的。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煤油炉</font></b>的网络图片<br></h3> <p>煤油炉制作是父亲手艺的最好体现。在文革时期,有煤油炉的家庭,还是凤毛麟角的;能搞到铁皮桶的朋友们,肯定是个能人了。谁拿个桶来,父亲就能让他过几天带个煤油炉回家。</p><p><br></p><p>当时榔头、铁锉刀、钢锯、台钳和一把大铁剪是主要的工具,壳盘、管架、转轮、齿条、圆柱油箱体,所有零部件全是父亲手工完成的。记得,父亲制作的灯芯升降机构有二种。第一种是曲轴机构,制作了十几只;第二种是齿轮齿杆机构,制作了二十多只;齿轮齿杆比曲轴的动作更正确灵敏。朋友们拎着煤油炉回家时,一边笑容满面、一边开心地称他‘铜匠王’。</p><p><br></p><p>学徒黄介华先生去负责芦墟尖田的汽配厂时,还聘请父亲去当技术顾问。</p>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手工艺品之一<b> <font color="#ed2308">金属梳</font></b>实样<br></h3> <p>我念小学时,家里的电灯一半是低压灯泡的。父亲用变压器接了一个电路,既省电又安全。夏天,他每天旁晚把电灯引到番轩里乘凉的床铺帐子内,方便我们子女看书做作业、免得被蚊字叮咬;爷爷奶奶隔着蚊帐拿着蒲扇在旁边摇啊摇......明亮的灯光,为我们兄弟姐妹们提供了良好的看书环境。</p><p><br></p><p>就在低压电灯光下,哥哥阅读了很多文学书籍,曾与几个弟兄一起把手抄本《第二次握手》变成了油印本传阅,从医院退休后还在网络上留下了阅读量超万的反映家乡70年巨变的美篇。小妹考上了师范,当上了小学的教导主任,兼语文教研组长,学校的书法教育是市区教育的特色。我对电气的喜好,也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我在工作(80年)之余修过马达、穿过电路板、为文教净化厂设计制作的早期工程用钢琴式电器箱(钣金箱体加喷砂操作面板)曾风靡净化界。在上大学前,为厂里(苏净三分厂)生产的[苏净牌]电加热型空气吹淋室,设计采购了电气保护线路和装置。</p><p><br></p><p>“做好作业读好书,做桩事体先动脑”是父亲对我们姐妹们常挂在嘴边的闲话。</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Air shower room 操作面板</b><span style="color: inherit;">9705图</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三个电源控制按钮的 word 位置)</p><p><br></p>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的手工艺品之二 <b><font color="#ed2308">牌九</font></b>实样</h3> <h3>八十年代中期軋米厂关闭后,父亲开始做钣金工,为早期的净化厂加工通风钣金管道。他在风管内装上二片调节阀板、能调节风量;他的咬边板扎、法兰连接孔用模板定位,老板们在用水泥船装出去时,赞赏有加。后来,带了几个亲戚小伙伴学徒,开始外出做净化通风的施工;曾到北京、上海、烟台、西安、宁波等地参与净化工程安装,座过飞机、乘过大轮船,也可算见过世面的人了。</h3><h3><br></h3><h3>父亲在90年91年曾为苏州华夏净化设备厂负责航天航空部烟台549所、北京508所项目的净化通风施工。在张家港西张输液器厂净化项目施工中,由于父亲的及时拉电闸,使一个触电倒地的土建施工(现场地面全是水)泥水匠远离灾难。</h3><h3><br></h3><h3>我记得,有号称“外国铜匠”的朋友经常来找我父亲探讨一些放样制作风管的问题。父亲是本地最早做净化通风的钣金工之一。</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净化系统<b>通风管道手绘图</b>(word)</h3> <h3>父亲的青年时期,曾与伯父惠康一起在金泽青浦一带做木工。</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在拆迁后建造的新房河边留影(红妹摄)</h3> <p>父亲没上过学,能用算盘计算、能写字记账、善学习、肯思考;会牌九,通象棋,爱打牌、喜麻将,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父亲不抽烟、喝小酒、聪明朴实、勤劳节俭。为人和善友好、同事乡邻尊重他;工作勤勤恳恳、单位领导器重他。父亲的一生,是尽显普通百姓勤劳智慧的一生。</p> <h3><b>勤劳朴实人,聪慧永留存</b>。在父亲离开215天的日子,子女们愿他在天堂安息!</h3><h3><br></h3><h3>http://blog.sina.com.cn/cleantop</h3><h3>cleantop@sina.cn 亘</h3><h3>#20170618父亲节初稿于新江湾</h3><h3>#20191116父亲逝世三周年祭</h3> <h3><br></h3><h3><br></h3><h3>【<b>后记</b>】告好友们:父亲的姓名:王勤荣(1933~2016);哥姐间的爱称:小弟弟;朋友间的昵称:铜匠王。有网友戏称:60年代的工匠、70年代的技师、80年代的工程师。</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指点@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h3> <h3><font color="#010101">背景歌曲的简谱</font></h3> 〖父亲〗<br>演唱:降央卓玛<br>作词:赵耘颖 作曲:郭晓天<div><br>那是我小时候<br>常坐在父亲肩头<br>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br>父亲是那拉车的牛<br>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br>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br>等我长大后<br>山里孩子往外走<br>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br>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br>都说养儿能防老<br>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br>都说养儿能防老<br>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br>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br><h3>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h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