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初冬的阳光暖暖的照耀着日照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全省近千名小语人齐聚一堂,开展部编本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展示与研讨活动。</h3> <h3>作为一名参会人员,我倍感自豪,也格外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学习收获。</h3> <h3>11月12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山东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作了题为《小学语文整体教学实践思考》的报告。李老师在活动开始前为我们小语人做了有温度、有味道的引领。</h3> <h3>李老师建议:</h3><h3> 一、在单元视角下研究解读教材。</h3><h3> 老师们在教学之前要读透单元人文主题内涵,明晰各部分教学内容的达成度;读准单元语文要素的外延,清楚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指标;读懂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之间相统一的教学实施路径。</h3><h3> 二、精准设计单元学习目标及课时学习目标。</h3><h3> 三、注意课时之间学习内容的联系。</h3><h3> 四、积极处理语文与生活,阅读与表达的关系。</h3><h3> 五、单元整体教学流程既有基本式,也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的变式。</h3> <h3>接下来的活动中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单元的整体教学样例。</h3><h3> 首先是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整体教学,课例展示了精读课文《蟋蟀的住宅》,习作《写观察日记》和《语文园地三》。</h3> <h3>来自淄博的张萍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写字教学,通过色块来分清结构;加辅助线,抓出关键笔画;另外还通过口诀教学,巩固练习。她的写字教学令全场的老师们称赞。</h3> <h3>张老师紧紧扣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来设计教学。通过抓关键词语“至少”,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以致用。抓打比方,拟人等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性。</h3> <h3>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真可谓是选址讲究,渗透观察;构造讲究,品味观察;寻找时间,领悟观察。每一环节的设计都紧扣教学目标,设计非常巧妙。</h3> <h3>11月13日举行了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小学语文省级工作坊现场会议。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王云峰教授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改革》报告。</h3> <h3>王教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给我们讲了核心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和形成机制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h3> <h3>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1.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语言经验。2.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3.设计好语言运用情境,引导探索和解决问题。4.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重构教学基本模式。</h3><h3> 王教授还结合大量的案例为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做了很高的引领。</h3><h3> 王教授强调要遵循汉字规律,做好识字教学。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汉字的形状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在识字教学中要重视沟通部件,关注形义联系。要联系学生既有经验,激发识字兴趣。在理解词语方面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恰当使用汉语。</h3><h3> 王教授还以中关村四小的《丝绸之路》教学为例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任务。</h3><h3> 1.建立评价标准。</h3><h3> 2.圈点批画,写摘要。</h3><h3> 3.理清结构,突出重点。</h3><h3> 4.扩展充实,修改完善。</h3><h3> 5.自我评价,相互评价。</h3> <h3>下午的活动中展示了三节指向语文要素教学的优秀课例。它们分别是来自济南张岩老师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来自潍坊贾珍珍老师的《将相和》、来自威海何明丽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3><h3> 这三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为我们部编本的精读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h3><h3> 阅读教学要明确语文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张岩老师的《铺满金山巴掌的水泥路》的教学,这一课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张老师在教学中就联系二年级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了“明朗”。同时他还利用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凌乱”、“熨帖”等词语。</h3><h3> 贾珍珍老师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快速读书的方法:她首先联系了四年级《搭石》一课中学到的速读方法: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然后又驯练学生连词成句地读、尽量整句整句地读、扩大视野,一段一段地读,一边读一边想等方法。</h3><h3> 他们共同做到了抓住语文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教学,做到了上下勾连,融会贯通,堪称阅读教学的典范。</h3> <h3>三节课后,山东省语文教研员李家栋老师还做了点评。</h3><h3> 李老师语重心长地强调语文教学要落实好语文要素,但不能唯要素教学。语文教学不能教给学生碎片化的知识,要教给学生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h3><h3> 李老师还就阅读教学如何落实语文要素的学习做了强调。他要求:</h3><h3> 1.明确语文要素的内涵和外延</h3><h3> 2.了解教材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是课程标准中的什么要求,与前后年级安排的同一内容有什么联系。</h3><h3> 3.正确处理语文要素学习与阅读教学其他学习内容的关系。</h3><h3> 4.精读课例的学习一定要符合语文教育的规律与特点。</h3> <h3>11月14号上午展示了关注文体课例的研究,童话单元的教学。共展示了3节课它们分别是临沂的王晓群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滨州的李香菊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枣庄的候化珍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接着是专家点评。</h3> <h3>王老师课像一副水墨画,赏心悦目;像讲故事,娓娓道来,甜美的声音带学生走进神奇的童话世界。她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层次清晰,逐层推进,由“变”入手, “从想要变成一棵树,到真的变成一棵树,她是怎样变得?学生想象哪里痒痒,小树就从哪里冒出来” 接着想象各种形状的鸟窝和都有那些小动物住进来以及声音的神奇,初步感受神奇。接着交流、探究神奇的原因,从而引向自身,编故事,实现了“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这一单元要素。在“变”中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的神奇、有趣,从而喜欢上童话。王老师进一步深入,由“变”求 “恒”,变得是孩子,不变的是妈妈,让学生再次走人文本,感受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再让学生走进童话故事《逃家小兔》从而深刻感受妈妈的永恒的爱,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h3> <h3>李老师从讲故事这一角度让学生感受童话的魅力与人物形象。老师教给学生复述的方法,先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画出路线图,重点讲牛嘴,迁移类推,讲完整个故事。</h3> <h3>侯老师也是紧扣神奇,从花园的变化,小男孩身上,感受童话的奇妙,“假如你是小男孩,你会对巨人说什么?”把学生代入情境中,让学生感同身受,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h3> <h3>这三节课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原来语文可以这样轻松地教,学生开心的学,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爱上童话?怎么会不悄悄的走进童话世界呢?孩子们怎么会不爱上语文课呢?</h3> <h3>三节课后,专家从童话的特点、文体意识、核心素养及语文素养等方面进行点评,高度评价这三节课的引领作用。希望听课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总结,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