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睛、增长知识,互助一中900多名师生将赴陕西西安、陕西晋中、内蒙包头、甘肃张掖、四川广元开展为期6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h3><h3> 出发前,我们进行了专门的培训。</h3><h3><br></h3> <h3> </h3><h3> 我们西安研学团队于11月11号早五点30准时出发。</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青海初冬的清晨,是寒的、暗的、凌厉的,而这些孩子们的心,却是热的、亮的、明媚的。</h3> <h3> </h3><h3><br></h3><h3><br></h3><h3> 今天的风正好,光正暖。灿灿的银杏叶,浓浓的陕味方言,洗去了我们周身的疲惫。</h3> <h3> </h3><h3> </h3><h3><br></h3><h3> 顺利到达西安中小学校外实践基地,认真聆听教官训话。</h3> <h3> </h3><h3><br></h3><h3><br></h3><h3> 军楼风姿飒爽,秋意依旧阑珊,这边风景独好。今晚,我们就住这了。</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晚饭丰盛,用餐有序。</h3> <h3> </h3><h3><br></h3><h3><br></h3><h3> 肃穆的开营仪式</h3> <h3> </h3><h3><br></h3><h3><br></h3><h3> 庄严的授旗仪式</h3> <h3> </h3><h3><br></h3><h3><br></h3><h3> 感谢这次的研学活动,让这些幸福的孩子们可以集体出远门看世界,也让我们这些窝在课堂里的老师可以去呼吸不一样的空气,体味不一样的人生。</h3><h3> </h3> <h3> </h3><h3><br></h3><h3> 研学第一天</h3><h3> </h3><h3>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是梦里飘荡的那抹红,是母亲温柔的眼,父亲有力的肩,是高扬的旗帜,奋进的鼓点。</h3><h3> </h3><h3> 第一站,党徽广场</h3><h3> </h3><h3>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走在南泥湾的土地上,回荡着歌唱家郭兰英的歌声,在歌声中追忆南泥湾的往昔峥嵘,在歌声中感受如今南泥湾的变迁。我们先来到了党徽广场。</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南泥湾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h3><h3><br></h3><h3> 当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并叫嚣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h3><h3><br></h3><h3> 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h3><h3> </h3><h3>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h3><h3> </h3><h3> 我们在南泥湾党徽广场接过党旗,接下遗志,接来责任,接过明天。</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第二站,三五九旅烈士纪念碑祭扫</h3><h3> </h3><h3> 静静地陵园里,是满满的碧血丹心,勇于奉献。是对明天的希望,对我们的期许。</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第三站金盆湾精神学习</h3><h3> </h3><h3> 哪怕宁静如今天,幸福如我们,也依然要艰苦奋斗, 努力拼搏, 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行为的宗旨, 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继续和发扬延安精神,不负祖国重托。</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特别活动</h3><h3> </h3><h3> 安塞腰鼓,篝火晚会</h3><h3> </h3><h3> 陕北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熊熊的篝火燃起来,幸福的歌儿唱起来。今天,我们是最幸福的人。</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研学第二天</h3><h3><br></h3><h3> 第一站——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h3><h3> </h3><h3> 早上,同学们来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接受了革命传统,特别是延安精神的再教育。</h3> <h3> </h3><h3><br></h3><h3><br></h3><h3> 第二站——参观枣园革命旧址</h3><h3>
十一月 , 我们去枣园参观革命旧址。 继续深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宝贵的延安精神。</h3><h3><br></h3><h3><br></h3><h3> 枣园又名 “延园”, 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 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 1943 年, 毛泽东、 张闻天、 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 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h3><h3><br></h3><h3> 看着简陋的石桌,艰苦的办公条件,让我们想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思之,戒之,学之。</h3> <h3> </h3><h3><br></h3><h3><br></h3><h3> 第三站——观看大型舞台剧《延安保育院》</h3><h3><br></h3><h3> 这部由陕西旅游集团打造的红色旅游舞台剧,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而成。</h3><h3><br></h3><h3> 观演中,学生们被剧中一个个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所感动,被延安保育院的老师和战士们为保护那些战火纷飞里的孩子们,不惜舍弃自己的孩子,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不怕牺牲、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所感动。</h3> <h3> </h3><h3><br></h3><h3><br></h3><h3> 研学第三天</h3><h3><br></h3><h3> 第一站 参观半坡遗址</h3> <h3> </h3><h3><br></h3><h3> </h3><h3> 特别活动</h3><h3><br></h3><h3> 放下课本起个早,风清气爽心情好。一不小心,我们就穿越到了原始部落。</h3><h3><br></h3><h3> 在这里我们学习了钻木取火,捶染技艺,陶器钻孔,搭建木屋,不仅感受了先民的智慧,也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通过研学活动,让同学们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第二站——游览华清宫、骊山</h3><h3><br></h3><h3> 唐玄宗在位期间修建的宫殿楼阁更为豪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正式命名为华清宫,取其“温泉毖涌而自浪,华清荡邪而难老”之意。其后将温泉发展为池,因“华清宫”建在温泉上,故名为“华清池”。 </h3><h3><br></h3><h3> 千百年来,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佳句令华清池温泉声名远播。区内还有荷花阁、飞霞阁、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星辰汤、九龙湖、飞霞殿等景点。</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跟着导游,我们又来到了“五间厅”。“五间厅”位于西安临潼华清池景区内,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旧址之一。南依骊山,北至荷花池,庭院平坦,树木葱郁,因由五个单间厅房相连名五间厅。直至现在,留存下来的清晰的弹孔和我们一起见证了当时的惊心动魄。</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沿阶而上,是著名的“兵谏亭”。</h3><h3><br></h3><h3> 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时许,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酣睡中的蒋介石突闻枪响,仓惶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华清池五间厅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掖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h3><h3><br></h3><h3> 新中国成立后,几次更名,终将蒋介石的藏身处更名“兵谏亭”。看着古迹,不觉让人轻叹:</h3><h3> 亭立陡坡三易名,风云骤起五间厅。
轩窗饮弹留魔影,岩洞蒙尘纳蒋公。
休恨临潼罹难地,应怜少帅恸哭声。
骊山游罢常萦梦,两岸一家唱复兴。</h3><h3><br></h3><h3> 观罢兵谏亭,更是期望祖国繁荣昌盛,早日实现统一。</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研学第四天</h3><h3><br></h3><h3> 第一站——参演《白鹿原·黑娃演义》<br></h3><h3><br></h3><h3> 在西安向东30公里的白鹿原影视城北门,有一座亚洲最大的室内实景摄影棚—— 西北偏北剧场已悄然落成。</h3><h3><br></h3><h3> 《白鹿原 黑娃演义》取材于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主要讲述小说主要人物之一黑娃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整场演出分为“黑娃成亲”、“黑娃革命”、“黑娃寻仇”、“黑娃祭祖”及“黑娃之死”五大主题。</h3><h3><br></h3><h3> 2019年11月15日,海东市互助县200多名师生参演的电影《白鹿原·黑娃演义》在此盛大开演。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同学们的精彩表现。</h3><h3> </h3><h3> </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节目最后,制作方特意颁发了最佳演员、及童星奖。最后全校师生挥舞红旗,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向先烈致敬,为祖国祝福。</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第二站 畅游大明宫遗址</h3><h3><br></h3><h3> 大明宫,大唐帝国的宫殿,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北侧的龙首原。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二百余年。大明宫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东亚地区的多个国家宫殿的建设。大明宫占地350公顷,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公元896年,大明宫毁于唐末的战乱。</h3><h3><br></h3><h3>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h3><h3> 2010年,西安市在原址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对遗址进行保护与展示。</h3><h3><br></h3><h3> 2014年6月22日,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h3><br></h3><h3> 在这里,我们也学着古人的模样,拿起了“六艺”。</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射箭,我们是认真的。</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拼图,我们是专注的。</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静静地勾画我梦中的大明宫。</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第三站 回营地,参加结营仪式</h3> <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 感谢老师们这几天的关照,感谢教官们一路的辛勤陪伴。</h3><h3><br></h3><h3> 短短的几天,让我们知道守纪,让我们学着自立,让我们变得坚强,让我们懂得互助,让我们学会分享,让我们明白感恩,让我们更加团结。</h3><h3><br></h3><h3> 别了,西安。别了,老师。别了,教官。</h3><h3><br></h3><h3>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