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真是幅员辽阔,地理、风俗差异极大,说起端午节,各地人们的联想也不尽相同,除了吃粽子、插艾草外,南北方又各有其特色的民俗。
南方过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赛龙舟了,龙舟平时埋在河道水中的淤泥下,临近端午便会举行龙船出水仪式,将龙舟从泥底请出,披红挂彩,似神龙出洞,极其热闹。这一时期南方的雨水也极多,人们习惯把端午前后的雨称为龙舟水,真是一个既形象又生动的名字。 说起赛龙舟,总是忍不住想起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小说《边城》里留下了很多关于端午节的描写,翠翠的爱情也和端午节有关。翠翠过了两个中秋,两个新年,但“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甜而美。”,“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赛龙舟、捉鸭子,湘西沅江上的端午热闹而野趣十足,让人深深怀想留念。 大概由于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的缘故,南方的节日氛围、节日习俗要比北方浓烈而丰富。说起端午和屈原的关系,我倒认为这多是后来民间的附会,端午节的由来应该和节令及气候变化关系密切。在南方居住多年后,方知农历五月前后天气潮湿闷热,雨水连绵不绝,蚊虫滋生,热毒侵身,人极易沾染瘟病。因此,用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艾草、菖蒲煮水、悬挂、做一些吃食,能起到防蚊虫、祛湿邪驱邪的作用。不过,有了屈原的传说,这个节日变得可爱起来,屈原生前喜爱佩戴各种香草,在离骚里对兰蕙极尽颂扬,和除秽、辟邪的节日主题相当匹配。 五月时节,北方相较于南方天气凉爽而干燥,除秽辟邪的要求没有南方那么迫切。随着天气渐暖,各种草木逐渐葱茏起来,冬寒已尽,夏暑未至,这个时节正是游玩的好时候,因此,北方人多在端午踏青、采青,在郊野感受春末夏初的美好。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前,母亲都会买来粽叶,江糯米、红枣等材料自己包粽子。小孩子们则拿来红色、绿色的彩纸叠纸葫芦,叠好后用力一吹,一个个红红绿绿的小葫芦就胖了起来。端午节的早晨,早早起床,跑到田野地里采一些嫩绿的艾蒿回来,将葫芦挂在蒿竿上,插到门上,随风摇曳的纸葫芦透着说不出的喜悦。粽子在前一天就开始煮了,早晨起来粽香四溢,小孩们会迫不及待地从锅里捞出滚热的粽子,顾不上烫便狠狠咬上一口,糯米团在嘴里上下翻动着,似乎长久以来的盼望在这一口里都得到了满足。 北方粽子多是红枣或豆沙馅,以香甜为主,因此吃惯了北方粽子的同学初到南方吃到咸的带肉的粽子惊讶的下巴都要掉了。我第一次咬到粽子里油油的肥肉时简直都要吐了,感觉关于端午的美好回忆都被肉粽毁了。直到过了几年以后才逐渐接受了南方的咸肉粽。大概是因为年龄渐长,对食物的包容力也逐渐增长,从一开始的排斥到后来接受了它的滋味,再后来竟发现了咸肉粽的妙处。广东的粽子里面有去皮的绿豆仁、咸蛋黄、一整块煮熟的肥肉,一口咬下去,粽叶的香气、糯米的醇香、咸蛋的鲜香、猪肉的油香,几种香气混合在口里,产生了一种很复杂的香味,回味较久,相比北方的红枣、豆沙粽子味道丰富很多,北方的粽子绿叶白瓤,象清新的少女,南方的粽子肤色稍显黯淡,但久经岁月沉淀,似少妇别有一番人世的滋味,孰优孰劣,各位客官还是按照各自口味翻牌吧。 以前听妈妈说:人年纪大了,吃什么都不香了。如今我渐渐体会到了这话的意味,虽然不老,但对于很多食物都没有了小时候那般强烈的兴趣。看着女儿争抢粽子,吃完后还忍不住回味说:“真好吃!”的样子,我知道岁月已经在一个个节日间流逝。
记得 高中二年级的端午节,我们十几个同学凌晨四点多从学校出发去踏青,爬上学校后面那座不高的北山,采了一堆不知名的野花野草,露水打湿了衣服、鞋子,但没人在意,就一路快乐地走着,嬉闹着。将近七点钟赶回学校后,有的同学把采来的花插进罐头瓶里,然后趴在课桌上睡了过去,老师上课时静静地扫了一遍睡觉的同学,什么都没说,也许她也知道这样的快乐可能只有这一次。 如今我们在南方、北方过着大同小异的端午节,吃着不分南北的粽子,发着同样的祝福,没人喝雄黄酒、没人系虎符。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说:“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金瓶梅》里的 西门庆高高兴的来了,一起吃粽子。李瓶儿因为过门的时间已经定下,心里十分欢喜,说:我的哥哥,你要是真心喜欢我,就早点娶我,省的叫我在家里悬着心。
从古到今,同一端午,悲喜大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