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泰山,五岳之首,有别于其它任何高山,它是神。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根据中国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泰山神具有主生、主死的重要职能,并由此延伸出几项具体职能:新旧相替,固国安民;延年益寿,长命成仙;福禄官职,贵贱高下;生死之期,鬼魂之统。</h3><h3>相传远古72位帝王到此巡猎祭祀。自秦汉唐宋,至明清,共12位皇帝泰山封禅祭祀,形成泰山独特的封禅文化。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br></h3> <h3>登泰山,首先要进岱庙。岱庙是帝王封禅的地方,庙宇建筑150多间,完全是皇权规格,气势如虹。这里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保存了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艺品,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经。最为珍贵的是184块历代碑刻和48块汉画像石,成为我国继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还有虬龙蟠旋的古柏,高贵典雅的亭、台、楼、阁,更增添了岱庙的庄严、雄伟。你需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仔细倾听一砖一瓦,一叶一木的迷人故事。建议下载口袋导游APP。</h3><h3><br></h3> <h3>民间有种说法,“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烘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h3> <h3>岱庙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楹联。坊柱南北两面各一幅,南面为施天裔所题 “竣极于天,赞化体亢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清山东巡抚、兵部侍郎赵祥星题的“为众岳之统宗,万国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h3><h3>两副楹联扣人心弦,先声夺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显赫声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进岱庙便生敬仰之情。</h3> <h3>岱庙主殿天贶殿又叫峻极殿,创建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大殿栾栌迭耸,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它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殿前拍婚纱照似乎是当地人的时尚,不知是为哪般。莫非是期待天下诏书,婚配嫁娶,皆由天定?</h3><h3><br></h3> <h3>偷拍了一张天贶殿前拍婚纱照的一对。</h3> <h3>《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天贶殿里的国宝级文物。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h3><h3>殿内不允许用闪光灯拍照。好不容易挑了几张比较清晰的。赞叹宋代画风典雅传神。应该可以匹敌与《清明上河图》吧?</h3> <h3>殿内没有灯光,所以照片比较暗。</h3> <h3>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h3> <h3>甬道中间有一玲珑石卓然而立,名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独立阶下,名为“孤忠柏”,据说,游人蒙住双眼绕扶桑石左右各转三圈,然后去摸对面的孤忠柏,凡能摸到的,都是神气很大的人。</h3><h3>在导游的怂恿下,很多游客绕着这块石头,转啊转,好像真的一样。</h3><h3>梦想这么容易实现,还叫什么梦想?</h3> <h3>说是坐在高高的城墙上可以看到泰山。极目远望,隐约泰山横卧,仙气升腾。明天要去拜泰山,我欲何求?</h3><h3>泰山安,则国安。我就求一切平安吧!</h3><h3><br></h3><h3><br></h3><h3><br></h3> <h3>汉柏院内碑碣林立,约计90余块。其中有谢灵运,米芾等大书法家留下的墨迹。置身于碑林之中,像白痴一样,一种深深的羞耻感搅扰着内心。我们的先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连那碑刻上的字都认不全。忐忑不安!</h3><h3>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know you don't know.你知道的越多就越发现你的无知。</h3><h3><br></h3> <h3>岱庙东御座是帝王们封禅时休息的地方。里面藏有三件镇山之宝,为乾隆皇帝所赐,分别是青花葫芦、沉香狮子和温凉玉圭。用玻璃框罩着。玻璃落满灰尘,加上室内光线昏暗,这几件宝物倒像是不值钱的俗物。管理人员慵懒地堆坐在椅子上,丝毫没有看管着国家级珍宝的严肃紧张。</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这就是那块温凉玉圭</h3> <h3>一对沉香狮子,憨态可掬。</h3> <h3>青花葫芦</h3> <h3>岱庙里2200多块碑刻,简直是中国书法雕刻艺术博物馆。这块用玻璃护罩保护的石碑,就是驰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镌刻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为丞相李斯书写。他以简练秀雅的小篆代替了当时笔画繁赘的大篆,字迹刚劲挺拔,一扫众家肥呆之气,碑文共222字,后渐泯灭,明嘉靖年间还尚存29字,原立在岱顶玉女池旁,后经沧桑沉沦,几次失而复得,今唯剩10个残字,完整者七。堪称稀世之宝,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h3> <h3>每一块碑刻都有绵长的历史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h3> <h3>慈禧太后御笔的寿字</h3> <h3>这块碑是泰山的名片,上刻“泰安府宗室玉构题”。据考,是爱新觉罗玉构所提。身为皇亲国戚,他曾经做过京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玉构接任泰安知府,任内“恭敬撙节,明通吏治。整躬率属,民有颂声”,看来还是个不错的官。</h3><h3>“五岳独尊”来源于宋代诗人石介的诗《泰山》<br></h3><h3>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h3><h3>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岩;</h3><h3>宝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h3><h3>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h3><h3>泰山古时也称“岱宗”,“岱”就是“大”的意思,“宗”也有“为众人所师法”之意,泰山又被称五岳之首,这块巨石选在泰山最高峰玉皇顶,又突出“独尊”,真是把泰山拨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h3><h3><br></h3> <h3>“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是1984年重建的。门上有“望岳阁”三间,黄瓦明廊,红柱隔扇,犹如空中琼阁。站在阁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绕白云,绿树生轻烟,天门云梯宛若游龙浮挂天边。出厚载门北行为红门路,过岱宗大街不远即到登山之起点,泰山的山门——岱宗坊,泰山由此起步。</h3> <h3>听说十八盘陡峭险峻,我们选乘cablecar,到了半山腰。急切地体验一览众山小。</h3> <h3>说是到了南天门,你就进入仙境了。其实,泰山不能算是隽秀。道家学说认为,神是死去的人转世而来,而仙则是活人修行而成。仙,只是一种心境。</h3> <h3>从天街俯瞰十八盘,看到几乎每一个都气喘吁吁,四脚着地,庆幸自己明智之举。拜神,不拘形式,只要心诚。</h3> <h3>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br></h3><h3>超然物外,变幻纷扰。</h3><h3><br></h3> <h3>泰山西北角的灵岩寺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自古就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h3> <h3>灵岩寺里的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h3><h3>从塔的名字来看,为供奉辟支佛而建。辟支塔“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佛是梵语音译,意译为“缘觉”、“独觉”。是三乘(声闻承、辟支佛乘、大乘)之一,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法华经譬喻品第三》:“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h3> <h3>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h3><h3>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h3> <h3>“墓塔林”,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h3> <h3>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h3><h3> </h3> <h3>惠崇塔最具思想内容的是,东西两侧各雕刻一扇虚掩的石门。塔东门雕刻着一位老妪的入门状。</h3> <h3>塔西门是一年轻女子携着幼童做出门状。这一进一出,道出了佛教多少世间轮回啊!</h3> <h3>走出灵岩寺,一直回味着那两扇虚掩的门。</h3> <h3>泰山行,岱庙—泰山神—灵岩寺,走完这一程,似乎明白神仙之道:生时修行,死后自然神归。否则,任何神仙也帮不了你。</h3><h3>道家佛家。出世入世。其实,道理都是相通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