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徒步莆田海岸第二天</h3><h3>时间 2004.11.28.</h3><h3>行程 三江口镇后郭村</h3><h3></h3><h3> 至黄石镇东山村</h3> <h3><br></h3><h3>徒步莆田海岸第二天的行程,很是特别。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木兰溪喇叭型的入海口,把这一天的路程,硬生生的切成两段,一段在北,一段在南,隔着宽宽的浅海,只能遥遥相望,没有陆路相通。</h3> <h3><br></h3><h3>相比较而言,北岸的黑滩涂较之南岸更是宽广,更是平缓,更有利于大规模的滩涂养殖发展。因此,自古以来,这一带的养殖海产品和“小杂海”,不管是数量品质,还是声名,都胜过南岸。</h3> <h3><br></h3><h3>从后郭村出发,走不了多少路,便进入了木兰溪入海口北边的岸线。这段岸线与江口段的岸线一样,也是兴化湾内湾最是富庶的黑滩涂地段,著名的“哆头蛏”就出产于这一带。</h3> <h3><br></h3><h3>南岸的遮浪、东甲、东山三村的滩涂,确实显得比较逼仄,紧靠着海堤,长长的,窄窄的,只能算是海堤与航道的过渡地段。</h3> <h3><br></h3><h3>想来,之所以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地貌,原因全在“镇海堤”。若没有镇海堤,或镇海堤后退十数里,南岸的黑滩涂,自然和北岸是会旗鼓相当的。因为,这些宽广平缓的黑滩涂,早在唐宋年间,就被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用“镇海堤”“镇”成了肥沃的良田,成为了福建四大平原之一 --- 兴化平原南洋的组成部分。</h3> <h3><br></h3><h3>虽然,如今南岸线上狭长的黑滩涂,面积己没法与对岸的北岸线相比,但并不是说精彩就逊色于北岸线。著名的镇海堤,本身就是辉煌壮丽的不朽传奇。镇海堤,是南洋平畴的守护神,是兴化平原开发史的见证。</h3> <h3><br></h3><h3>镇海堤,始建于唐朝,一千多年来的漫长岁月里,长堤屡毁屡修,始终坚强地屹立在木兰溪入海口的南岸线上。曾经的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慨然为之题词:“海岸长城”。</h3> <h3><br></h3><h3>镇海堤,是我们一行人徒步木兰溪与徒步海岸线难得的重叠路段。徒步木兰溪,我们从东山村起步,沿着镇海堤,溯流而上,直走至万山丛中的源头;徒步莆田海岸线,我们从近三江口处横渡,也是沿着镇海堤,却是顺流而下,直走至莆田海岸线的尽头处。镇海堤,给大家留下了永世无法磨灭的深刻印象。</h3> <h3><br></h3><h3>在镇海堤上行走,可以近距离观察堤下的狭长滩涂,滩涂上大大小小的养殖滩地;可以直接观看退潮时,一众渔夫渔妇如何忙着捞捉“小杂海”,如何在海蛏地的厚泥下“摸”取海蛏;可以看到滩涂外停泊着的一排排色彩斑驳的小木壳船,随着波涛的涌动,充满韵律地在江面上一沉一浮……</h3> <h3><br></h3><h3>曾经写过,镇海堤像是浩大的露天博物馆。东山村堤段内侧有座宋代治水英雄、率领兴化先民成功修成了水利枢纽工程木兰陂的李宏的墓地。墓地简约,是兴化传统的样式,只是墓室之后背靠的一垛硕大无比的天然巨石,临江海而巍巍然矗立,着实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是李宏的威武化身。巨石上阴刻行书:“宋木兰陂惠济侯李公墓”,字体藏锋朴拙,饱蕴“草根”,浑然与入海口的江风、海涛,紧紧地融为一体。</h3> <h3><br></h3><h3>站在李宏的墓园前,朝东南方向望去,烟波里,飘浮着一团不大的礁盘,立在礁盘上的一座古朴的石塔,却格外的抢眼。它就是木兰溪入海口兴化湾上著名的“东角塔”,俗称“塔仔”。史载,明代“三一教”的创始人林龙江倡建此塔,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建成。塔为正方形,空心,五层,据传塔基底座垒石缝隙,均以铜浆铁液浇注。整座塔坚固、古朴、大方。</h3> <h3><br></h3><h3>东甲村堤段内侧有一小群建筑,其中有座格外引人注目的“镇海堤纪念馆”(古称“报功祠”、“崇勋祠”),馆内供奉着九尊对修建镇海堤有突出贡献的古今中外代表人物的塑像,老百姓都把他们当作神明膜拜。特别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两尊“神像”,竟然分别是曾经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两位县长。</h3> <h3><br></h3><h3>镇海堤上,一路立有许多的石碑,多为记载镇海堤的沿革、历朝历代历次修筑的简况,也有不少是表彰为修筑镇海堤作出贡献的各类人物;曾经的省委书记陈明义为镇海堤所题的“海岸长城”石碑,就在东甲段的海堤上。</h3> <h3><br></h3><h3>矗立在遮浪水闸旁的一座石碑,更是令人震撼。石碑记载了遮浪水闸1959年12月动工,1960年5月完工的修建过程。特别记述:“在兴建水闸清基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海土滑坡,有十六位社员不幸遭难。”石碑详细刻录了这十六位牺牲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其中,遮浪村14位、海边村2位,女12位、男4位,年龄最大48岁、最小16岁,平均不到27岁。碑文说:“遮浪水闸可与东山、桥兜、港利三座水闸媲美,党的功勋和全体社员的辛勤劳动,永远受到人民的歌颂,因公遭难的十六位社员,永远受到人民的爱戴和纪念。”遮浪水闸石碑,为镇海堤开创了给普通劳动者树碑立传的先河。</h3> <h3><br></h3><h3>之所以说第二天的行程很是特别,还因为这一天行程环绕的水面,亦河亦海,可称为江流,也可称之为海流。作为木兰溪入海口的江流,水利专家的术语,叫做“感潮段”,是海水与江水亲密交融的特别水流。这一段特别的航道,是木兰溪流域海洋文化孕育、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莆田最早对外通商贸易的参与者和见证者。</h3> <h3><br></h3><h3>因为入海口水面宽阔,至今没有一座横跨的巨型桥梁,所以过这一段特别的水流,当时是乘坐民间的一艘小木船横渡的。记得那时坐在小船上,看着江面上一股股涡流盘旋东去,一艘艘船只载沉载浮,心中有一种无法抑制的震撼猛然爆发,“水阔三江成汇泽”,“滔滔波浪与天浮”。谁能说得清,万山丛中的涓涓细水,到底是怎样汇成了如此浩大的滚滚洪流;谁能说得清,莆阳大地与浩瀚东海的情缘到底有多深;又有谁能说得清,伴着眼前这滚滚洪流入海的南北两岸,究竟为古今莆田,书写了怎样的辉煌!</h3> <h3>2019.11.19. 于荔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