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苑广兴幼儿园]【观点争鸣】千万别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

小迷糊

<h3>近些年来,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h3><h3>父母要给孩子爱和自由、给孩子空间和权利;</h3><h3>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和孩子做朋友。</h3><h3>这种说法听起来没有任何的问题,反而传递着父母民主、开明的思想。</h3><h3>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就真的是正确的吗,父母真的适合和孩子做朋友吗?</h3><h3>与孩子做朋友要建立在规则之上</h3><h3>佟大为在综艺节目《一年级》中,担任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表演老师。</h3><h3>有一次,一个女孩两天没去学校上课,也没请假,大家都很担心。</h3><h3>于是等女孩来上课后,佟大为问:“你干嘛去了?为什么不请假?”</h3><h3>得知女孩是害怕考不好,逃走了,佟大为觉得应该教育一下女孩,得让她意识到逃避的可耻,必须要敢于面对挑战和失败。</h3><h3>没想到被另一个女孩站起来直呛,说佟大为话说重了,只把自己当老师,没把学生当朋友,他这种人就没资格做老师!</h3><h3>这把佟大为气得够呛说:“在学校里,你们就得守学校的规矩,我们首先是师生,其次才是朋友!我要对你们的安全负责,两天不来学校也不请假,我们跟你们的父母怎么交代?你是来跟我们学习的,不是交朋友!”</h3> <h3>佟大为说的这番话,就可以直接挪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h3><h3>老师首先要做好教育,有余力,再做朋友。</h3><h3>父母要首先尽父母职责,其次,才是孩子的朋友。</h3><h3>我们可以追求做孩子的朋友,但必须是建立在规则之上,不能养出那种界限不清的孩子。</h3><h3>规则和界限感,是家长要着重帮孩子培养的,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无法无天!</h3><h3>这世界不以任何人为中心,每个人都要有规则意识,这是生存法则。</h3><h3>熊孩子都是父母娇惯出来的</h3><h3>前些时间,小恩陪朋友去看房子,房东是个妈妈,还带着个5、6岁左右的小男孩。</h3><h3>我们看房子期间,小男孩一直缠着妈妈要手机玩。</h3><h3>因为房东在跟我们讲房子的事情,没有第一时间回复孩子。</h3><h3>孩子就直接一边用力拍打妈妈,一边很生气的嚷嚷:“给我给我,你快给我!听见没!”</h3><h3>几句话的功夫,她的肚子、腰部和后背都挨了孩子几下打。</h3><h3>当时我在想:为什么这位妈妈竟允许孩子用如此不尊重的口气跟她说话,用如此粗鲁的行为对待她。</h3><h3>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肆无忌惮地打扰父母谈话,恶狠狠地拳打脚踢引起注意,这是对父母的不尊重!</h3><h3>之前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让无数当了爹妈的人看不下去了。</h3><h3>视频里面一个12岁的小男孩因为弄坏了茶馆里面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赔偿。</h3><h3>之后妈妈教育他,可是孩子当场竟然对妈妈动起手来,双手死死掐住了妈妈的脖子!</h3> <h3>妈妈的同伴见状上前阻拦,妈妈也趁机用筷子狠狠打了孩子两下。</h3><h3>本以为两人已经被分开,可是没想到随后母亲又和孩子扭打成一团。双方互不相让。</h3><h3>父母和孩子要有界限感,就是在各自的边界里做好各自的事情。守住父母边界,帮助孩子确立规则意识,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负责。</h3><h3>如果我们只强调朋友式教育,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结果就是造就一个不尊重权威、没规矩、没教养、自私自利的人。</h3><h3>这样的孩子,以后在学校和职场都会受更大更多的打击。</h3><h3>让孩子敬畏你,才是父母该做的事</h3><h3>所谓的尊敬,就是孩子愿意聆听你的教诲,也就是尊重的畏惧。</h3><h3>这毫无疑问,是对父母的极高要求。</h3><h3>给孩子树立不可践踏的父母权威,是教育的基本功。</h3><h3>而这种父母权威,要来自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塑造。</h3> <h3>规矩需要有弹性</h3><h3>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h3><h3>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得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h3><h3>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h3><h3>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h3><h3>订下简单的规则</h3><h3>订下简单的规则,并划出小孩不能进入的地方,例如:厨房;这样既方便爸爸妈妈执行管教,也令宝宝容易跟从。</h3> <h3>规则宜用正面的词句,例如:吃完饭才可以离开座位。</h3><h3>只需要订定2-5条规则,要切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h3><h3>所有照顾宝宝的人都要贯彻一致地执行。</h3><h3>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担着。</h3><h3>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h3><h3>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h3><h3>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h3><h3>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h3><h3>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h3><h3>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你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h3><h3>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h3><h3>当然,尊重是相互的。</h3><h3>当孩子在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的同时,父母也应该学着尊重自己的孩子。</h3><h3>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与衍生品,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父母应当尊重理解并加以引导,而不是专制与包办。</h3><h3>只有当父母学会了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才会更加尊重自己的父母。</h3><h3>其实,有时候好的父母也是通过孩子影响出来的。</h3><h3>当孩子尊重自己的父母,父母也容易在孩子的影响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视与反思,家庭就会越来越和谐。</h3><h3>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刻骨铭心的影响。</h3><h3>那给孩子制定再多的规则,用再多育儿技巧,孩子也不会服你。</h3><h3>如果说这世上有什么育儿技巧最灵验。</h3><h3>那就是父母的言行!</h3><h3>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说:“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h3><h3>优秀的父母,不会在孩子未成年之前跟他做朋友。</h3><h3>理由很简单,0到18岁,孩子在接受基础教育。学习一开始就是违背快乐原则的,但没有挨过学习的苦,也没法收获知识的快乐,长久的快乐。</h3><h3>如果你要跟孩子做朋友,那就做值得尊敬的良师益友。</h3><h3>良师为先,益友其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