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1月15日,在初冬的暖阳里,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下,怀着激动而向往心情,还有对于统编教材教学的困惑,开始了充实的学习之旅。</h3><h3> </h3> <h1><b> 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教</b></h1><h1><b> ——向爱平老师《忆读书》</b></h1> <h3><b>一、自由的课堂,自由的灵魂</b></h3><h3> 向老师是一个很是可爱有趣的老师,是老师更是个孩子,一下子就拉进了与孩子的距离,尤其他让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坐,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可以“下位”“交头接耳”,解放了孩子的身体,更是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和心灵。更让我震撼的是,向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讨论交流时,俨然是一群自由地学者们,他们三五成群,热烈讨论着。说到兴致高处,向老师就站到凳子上。我被这种自由的课堂深深感动,就像是禁锢已久的心灵得以解放,真是畅快淋漓。学习不是一个正襟危坐很死板的事,它平平常常,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充满乐趣,也是充满思考和挑战的。自由的课堂里,是自由的灵魂。</h3> <h3><b>二、统编教材下,让语文教学简单高效。</b></h3><h3> 从单元导读页开始,明确了读、写的学习要求,针对这一单元读的要求“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进入了《忆读书》阅读教学。从课文的第一段:“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由这个“多”字结合课后题从“经历”、“方法”、“感受”这三个具体要求,进行了内容的梳理。跟着课本的要求走,让我们的教学和孩子的学习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h3> <h3><b>三、学习支架,让学习落地生根</b></h3><h3> “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向老师提出了“学习支架”这一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之上的。《忆读书》主要建立了以下支架:1、组织支架,学习小组。2、目标支架,单元导课3、语言支架,关键字词4、问题支架,课后练习。5、工具支架,相关图表(预习清单、思维导图)通过这些支架,让学生的学习落地。</h3><h3></h3> <h3><b>四、不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教法</b></h3><h3>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遵循文本的特点,落实课程任务,而不是千篇一律教课文。向老师尤其强调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一课一得”,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在《忆读书》这一课文的处理上,向老师的定位是:指向阅读方法——“根据要求梳理段意,把握内容要点”对于分段和段落大意的梳理,不能面面俱到,要有舍去。在遵循阅读教学基本规律前提下,百川到海,由单一的课文转变用课文完成课程任务。</h3> <h1><b>统编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变”和“不变”</b></h1><h1><b> ——张学伟老师《牛与鹅》</b></h1> <h3> 通过张老师一下午的讲课和讲座,被张老师的幽默与高超的教学能力所折服,更敬佩于他作为教育者的情怀和他的爱国热情。他是一个用生命教语文的真正的人师。通过这一下午的学习,更加深化了我对统编教材的认识,改变了我混沌不清的语文教学。语文到底教什么?张老师通过他的课例和讲座告诉我们,好课的标准有两条:</h3> <h3><b>一、用课文教语言:</b></h3><h3> 在《牛与鹅》这节课中,张老师抓住了“我”、“鹅”“金奎叔”“牛”主要人物或者动物的不同表现,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三个层次揉和在一起。张老师强调,学语文不是学概念。他强调这好比一个人学游泳,你告诉他怎么游,他还是不会游,只有在游泳中学游泳。语文的学习也是同理,我们告诉了孩子方法还不够,还要创造一个孩子使用这个方法的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习得语言。尤其这节课中,张老师教会孩子一个是在点中找细节,连点成线,在线中联系对比的阅读方法,另一个是批注的方法。在讲完一个例子后,张老师都会再让孩子运用习得的方法去实践练习。</h3><h3> 张老师还举了另一个课例《鹬蚌相争》的例子。张老师指出针对寓意展开的教学不是语文教学。而这节课的生长点在于关注“吵架的语言”,而“吵架的语言”的特点是:1说狠话,2短句子。3针锋相对!在学习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孩子仿写学会运用。而对于寓意的引导,张老师通过渔翁对他们的评价,“”你们太傻了……”让孩子说一句话,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寓意。正如针对张老师的这节课的一篇论文题目中写的:“”语文课上教吵架,吵架就是教语言”。</h3> <h3><b>二、一节好课就是:一个点,一条线,层层推进!</b></h3><h3> 张老师这样比喻一节课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种是“在众多中筛选,有对比,有收获。而最好的课就是第三种。在《牛和鹅》中,抓住动词,在事物本身前后勾连对比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两种方式,抓住这篇课文精彩的语言表现力。比如在引导有关鹅的词语中,张老师问孩子们“在所有鹅的词语中是一组的”:“两处扑打:第一处扑打是鹅扇动翅膀向‘我’扑来,而第二处扑打却是在扇他、打他。”;“从咬到啄”这组词语还有“从拉到拖”,都精准地表现出了鹅越来越嚣张和可怕。这是事物本身前后的对比。当然还有事物之间的对比:就比如“我”对待牛和鹅的态度,一个反复出现的“敢”字道出了其中的不同:对待鹅我是“不敢”“才敢”,而对待牛“敢”“甚至敢”“还敢”“虽然不敢”,还是“敢的”。而张老师也说到,这些生长点的捕捉并非容易,从“睁眼瞎”到“毒眼龙”的功力也是需要练就的。</h3><h3> 对此张老师毫无保留的把他的“武功秘籍”分享给了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一节阅读课四个关键点:第一:破题(《牛和鹅》的板书字体差异显示出的性格差异)第二:词语的分类:不是单纯的呈现,而是结合课文整合到阅读教学中。(《牛和鹅》中鹅的叫声词语“伉伉”再带到文中去理解。)第三:朗读:一节好课一定带着孩子有滋有味地阅读。第四:写作:要注重读写结合。</h3><h3> 与此同时,张老师指出要“多读书,少发问”就是要杜绝琐碎的没有意义的提问,只提关键性的真正思考价值的问题。</h3> <h3> 意犹未尽,沉浸在张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述中,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真是令人敬畏的有情怀的真正的人师。</h3><h3> 最后, 张老师吟诵了一首于右任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这位老人在临终不能回到祖国,落叶归根,在台湾高山上魂望故乡的遗憾,这首无限凄凉哀婉的绝唱在张老师的吟诵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余音绕梁。这个有着拳拳爱国心的张老师刻在了每个在座听课老师的心中。</h3> <h3> 一天充实的学习结束了,在接下来我要把它消化吸收到我的教学中来。在名师的引领下,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冲击下,不断突破革新自己,迎接挑战的同时更要不断成长自己。朝着做一名时代需要的,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语文发展的优秀的语文老师,更是一名学生敬爱的人师,而不断做出自己努力!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