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掌灯人

紫梦

<h1><b>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课改要的“活”不等于课堂上的“热”。学生的思维还需在冷静中绽放,静思可生大智。教师蕙质兰心,课堂优雅从容,学生于无声处获得真知、真教、真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要让语文自己说话且气质高雅。最近在刚刚召开的初中语文课改研讨会上,我遇见了她——山西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语文学科组长李子燕老师。更坚定了我的信念。</b></h1> <h1><b>我与李老师之前从未谋面,先用李老师的语言来形容李老师:“萧萧”,然而绝不是颓然的样子。我是觉得李老师更适合用古诗文来形容:“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一袭简素的长裙在她身上摇曳生姿,演绎出生命无尽的魅力。大概越是圆满的人越如那四个字“大道至简”,譬如,李老师。举手投足间赋予了“萧萧”无穷“至简”的魅力。花白的发髻低挽于脑后,安静端详。温润亲朗的声音、特别是脸上那不卑不亢的笑容,让我无法抗拒,不由自主深陷其中。我想这样典雅的女人课堂应该是多么灵秀呀!期待、等待不敢有丝毫怠慢。</b></h1> <h1><b>早上六点赶紧起床,简单梳洗之后便匆匆赶往会场。七点半我已找到靠前的位置静坐、等待。八点半准时开讲——一节示范课。</b></h1><h1><b>果然,课如其人、不同凡响。整节课从容明了、课堂深水静流不急不缓。在李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发言如火焰是在向上燃动的,有时也会断断续续,但是我能看见孩子们眼睛里放出的光亮,思维一定正在生长。课堂貌似不如之前见过的那般“热闹非凡”,但在孩子们的言语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思想绽放的力量。对,这是我想要的,也是我一直在寻找却总是与我擦肩而过的课堂。 四十五分钟很快过去了,我意犹未尽,依然沉浸在李老师的《观沧海》中,久久不能自拔。还算幸运,观摩研讨活动结束后我有幸和李老师合影,遗憾的是不善言辞的我当时激动的只憋出两个字“谢谢”,一大堆的疑惑硬生生的全被梗在喉咙里。遗憾,甚是遗憾,直到现在、将来。</b></h1> <h1><b>后来,回酒店拿行李时出了点儿小插曲。平息之后,静坐于案前,脑海里浮现出的依旧是李子燕老师的身影和课堂。为何李老师不着痕迹的就可以让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为何李老师以艺术的高视角切入却从未游离于课标之外?为何李老师可以让学生于无声处感受到中国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为何————-那天梗在喉咙里的问题全涌了出来。思来想去大概和个人修养密不可分吧!</b></h1><h1><b></b><b>常言道:字如其人。现在看来“课”亦然,或许事事如此,人间事物大体都是相通的,纯净的灵魂点亮的美定然非同凡响。</b></h1><h1><b></b><b>闲暇之时,李老师的课堂总会光临我的记忆:从文字的追根溯源,让孩子真正玩味了一把文字的乐趣;从诗意的品味阅读,让孩子们把“读”上升到“颂”这样一个新的高度,真是在激昂处还了个激昂,委婉处还了个委婉;从文本的拓展上,李老师更是将毛泽东的《浪淘沙 北戴河》拿来与学生分享。在两位英豪面前,学生们的灵魂怎能不被洗涤、思想怎能不被升华?特别是听完李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诵读毛泽东的作品时,我发现一位同学眼中投射出的力量,突然激动起来,当时一个念头就跳了出来,也许这节课之后、这群孩子中间真的会出现一个政治领袖。</b></h1><h1><b>然而,学生在李老师对课堂上领悟到的绝不只这些,还有书法艺术、美学艺术、鉴赏艺术——-她的课堂简直是一场艺术的盛会。孩子们便是于这场盛会中自由徜徉。我也是,也许在坐的老师都是这样,不然那么大的会场怎会只有一种声音,那就是结束之后对掌声雷鸣。</b></h1><h1><b>突然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浪子回头金不换。用到这里似乎特别不贴切,但我想的是浪子回头固然难得,但让浪子顿悟的会是什么呢?是一个眼神、一个点拨、一次相遇————无论是什么,能让浪子回头的那个人也许更值得敬重。正如今天,李老师的“大语文”课堂、李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李老师坚守的教育理念都让我这个一直流浪于语文之外的“语文浪子”在这场注定的“偶遇”中找到了生命栖息的故乡。</b><br></h1><h1> </h1> <h1><b>隐隐约约,我看到了头顶的启明灯开始发光了,温温的,暖暖的!</b></h1><h1><b>李老师说:曹操遇到 大海是幸运的,他找到了可以表达心中之情的辽阔景象。我想,我遇见李老师也是幸运的,找到了灵魂栖息的本土。</b></h1><h1><b>庄子有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李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的。神说:只有纯洁的灵魂才有资格点亮生命,李老师是这样的。</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