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目录: <br>开篇背景速递<br>进程扫描<br>舆情浏览<br>战事评说<br>英雄图谱<br>结语<br>文字:王晓光图片:陈向辉、冯建彤<br></h3> <h3>毋庸置疑,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机修人”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气魄,以超凡的智慧与勇气创造了可赞可咏的佳绩,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笔者虽不才,但基于一份传承的责任,愿意尝试将自己的工作日志改写为“美篇”,以这种方式记录那段值得铭记的历史,呈现给读者,特别是与我有着共同经历的同事与朋友们!</h3> <h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h3> <h3>开篇2002年10月25日,随着马钢车轮改造之5000吨油压机下横梁的装车外运,马钢机制公司与一钢厂联手承担的“二板轧机牌坊、5000吨油压机横梁铸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br><br></h3> <h3>自2001年3月间马钢公司高层开始策划、酝酿两板轧机牌坊毛坯自制,2001年7月8日正式启动该项工作。我们机制公司与一钢厂在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里,按质、按量地提前完成了18片冷、热轧薄板机架和5000T油压机上、下横梁,总重约2330多吨特大型铸钢件的制作任务,非但强有力地支撑了马钢公司“十五”基建技改工作,更在公司内外造成巨大轰动和影响,创机修,马钢和安徽省乃至全国机械制造史之最。拉开了机修产品转型与升级,马钢机修振翅腾飞的帷幕。<br></h3> <h3>2002年11月3日,马钢两板轧机机架和5000吨油压机横梁毛坯制作总结表彰会在机制公司隆重举行,股份公司董事长顾建国,总经理朱昌逑,副总经理高海建、施雄梁、亓四华、杨永和、苏世怀、丁毅等领导到会祝贺并对机制公司在这两项专项任务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机制人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拼搏奋进精神。董事长顾建国说:“创新是企业的灵魂,马钢实施的是做强钢铁主业,发展非钢生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战略,更需要有这样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马钢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br></h3> <h3>站在胜利之巅,面对肯定、赞誉与成功,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我的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昨。</h3> <h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h3> <h3>背景速递有言道机遇永远属于有准备之人,我常常跟同事们忽悠“118理论”,大意是人之成功要有10%的天赋,要有10%的努力,还要有80%的机遇。我把机遇看的非常之重,这是因为在我眼中机遇无时不有。在我上任的第二年机制公司迎来了难得的大发展机遇。<br></h3> <h3>2001年初马钢决定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上马CSP热连轧以及1680冷轧生产线,简称两板产线。两条生产线的技术总成一定是国外引进,而其关键设备轧机牌坊从过往其他大钢的经历经验看是国外设计国内制造,国内的制造商仅一重、二重两家。由于是垄断产品,价格高不说,交货期根本无法保证,技改项目建设周期的控制权旁落他家。在薄板轧机就是印钞机的年代,这无疑就是一柄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大钢的老总们感受到巨大的威胁与无奈。<br></h3> <h3>能否别辟蹊径,弃旧出新,重新布局,掌握项目建设的主动权,时任马钢股份公司总经理的朱昌逑胆识过人、技高一筹。他基于马钢机制公司曾成功铸造出中板轧机机架、轮箍厂3000T水压机横梁、二钢厂48吨大托圈等大型铸钢件,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实践经验。而马钢公司所属钢厂又有足够的熔炼能力和起重能力,并能提供铸造场地以及必备生产条件的内部资源,早在2001年2月间就曾向我提过可否由机制公司制做两板轧机机架毛坯,走牌坊毛坯自制,加工、装配外协的路。这以后又分别于3月26日,5月25日莅临我公司就两板轧机架自制提出较为具体明确的要求。当然,生产特大型铸钢件我们毕竟没有经验,更何况要满足SMS的技术与质量标准。当时只有中国重机制造的龙头老大一重、二重能为之事让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机修承担,究竟有几分胜算?癞蛤蟆也想吃天鹅肉——自不量力,一时间马钢公司内外沸沸扬扬,颇多质疑与非议。是循规蹈矩安稳求全还是兵出奇招化险为夷,当时马钢公司与机制公司面临着艰难的抉择。</h3> <h3>不言而喻,自制两板轧机机架铸钢件是机修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但是时间的紧迫性和技术的复杂性,尤其是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唯一性,决定了兹事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对于机制公司而言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次突破自我极限的挑战。观古揽今风险机遇无不同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人生能有几回搏,两军相遇勇者胜,为了机制公司在产品与市场上一飞冲天,我与我的团队决意破釜沉舟殊死一搏,挑千斤重担,选择积极响应朱总的战略部署,选择把握机遇,把握命运。<br></h3> <h3>仅有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气魄远远不够,要紧的环节是如何在技术上多有胜算。在朱总的授意与支持下,我开始谋化此事,程世文,边敦亭,潘宁,刘鸣歧是最早介入的。基于少走弯路的考虑,在清华大学柳百成院士,黄天佑教授,沈厚发博士一行6月20至22日到我厂考察后,不失时机的与其签定了技术合作合同,意在引入计算机技术模拟铸件的凝固过程使补缩更合理,并就型砂,涂料、大件铸造缺陷的预防等听取其参考意见。</h3> <h3>2001年6月27日,经过反复讨论,统一思想,认识,由我签发了机制(2001)62号文:关于承制薄板轧机机架的报告,正式向马钢公司请战。7月初我随朱昌逑、朱云龙、周贞芳、张鸣、赵少华考察常冶、无锡长江薄板厂、无锡南洋工业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沪东造船厂。此行朱总更加坚定了由机制公司制做两板轧机机架毛坯,周边选择供应商加工并装配的工程项目管理思路。<br></h3> <h3>马钢公司依循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本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周密、审慎的研究,马钢领导团队做出了最终选择。2001年7月8日朱昌逑总经理亲自主持召开颇具历史意义的会议——马钢股份公司“两板轧机牌坊毛坯制造专题会”,施雄梁,蒋平,朱云龙及生产,科技,基建技改,技术中心,计财,一钢等单位领导参加,由朱总正式宣布两板轧机交予机制公司自制。自此拉开了两板轧机牌坊毛坯制作的大幕。</h3> <h3>车轮压机改造是马钢“十五”基建技改项目的又一重点工程,而油压机横梁是其中的关键部件。2002年7月底,先期中标马钢5000吨油压机上下横梁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设备制造集团,在按德国SMS公司图纸工艺要求浇注时未能成功,工程因此而搁浅。实实在在地讲,5000吨油压机上、下横梁铸造难度极大,远远超过轧机牌坊,主要表现为:泥芯浮力大;排气困难;清砂困难;泥芯固定困难;裂纹倾向大;探伤要求高;合箱操作要求高。“一重”在铸造中正因为这几个难题未能解决好而招致失败。消息传到马钢,公司决策和管理层十分震惊。此项目系国债项目且关系到亚洲最大车轮轮箍生产基地技改项目能否按期投产,情况紧急、关系重大。在公司面临“等一重、重新委托国外制造或者是马钢自己做”的抉择时,机制公司成功制作冷、热轧薄板轧机机架的范例无疑给领导决策加上了一块重重的砝码。现成的设备、造型场地、热处理炉,一支技术精湛、敢打硬仗、可以信赖的职工队伍,大大坚定了马钢领导的信心。在先期两次召集包括机制公司在内的有关部门和厂矿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酝酿分析后,马钢公司果断决定:让机制公司干!在9月10日前啃下这块骨头,打场争气仗! </h3> <h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h3> <h3>进程扫描两板轧机牌坊毛坯重量95~140t,最大机架外形尺10535mm×4250mm×720mm,最大截面尺寸1750 mm×810 mm,最小截面尺寸810mm×550mm。铸造质量必须达到国外检验标准,SMS要求铸件内部不允许有Φ12以上的缺陷,日立-三菱要求铸件内部不允许有Φ6.3以上的缺陷。如何根据产品特性控制好砂型的强度、透气性,浇注系统的均匀性、顺次性,凝固补缩的及时性、充分性,浇注的同步性、快速性是满足轧机牌坊国外质量要求的关键。而对此我们的积累认知不够。所以尽快地学习并掌握技术核心与要领,形成可靠可行的技术方案并加以实施是致胜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在白手起家情况下,在一钢厂的场地上建成一条轧机牌坊铸造浇注退火生产线并快速组织生产,工期紧迫、协调面多的矛盾十分突出。</h3> <h3>针对任务的要点难点,我们一方面在厂内广泛宣传此项工作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进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另一方面迅速组建了我厂承制两板轧机机架的工作班子,由我出任总指挥,抽调全厂的精兵强将组建技术,生产,综合三个工作小组,由潘宁、程世文、夏会明、王自远、包清明、崔继泽、吴芳敏分别担任正副组长,明确责任、统一指挥,策划,协调、控制该项工作,并形成完整的工作计划呈报公司。根据公司的要求,针对制造对象的难度和该工程的特点 ,按照全过程落实“三精”方针的要求,我们把此项工作划分为技术质量、生产组织、综合保障三个分系统,并将其分解为工艺、工装设计、现场流程、设施设置、工装制作、现场土建及设备安装、现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原辅材料供应、设备保证、后勤保障及劳动竞赛、外部协调、沟通共八个子系统。详细设计了各部分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时间要求、责任人及彼此间的工作界面与联系。在此基础上加大了经济责任制考核的时效性和力度,实施专项专线考核。两个层次的精心设计确保了工作的完整性与条理性,而两个层次的精细管理则确保了工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各分系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准时推进。</h3> <h3>源于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工艺组的技术精英们忘我工作,攻克一道道难关,在学习,消化,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分别拿出两套各自针对德国和日本公司的工艺方案。更为了保证铸造工艺的合理优化,他们在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计算机模拟技术中一丝不苟,反复试验,常常通宵达旦。那些日子边敦亭他们干脆不回家了,就住在理化楼二层那间工艺组办公室里。实在困极了,几张凳子一拼凑合着躺一会,醒了接着干。 还是源于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在工程推进的每一个节点,铸钢、特钢、铆焊、铸铁等所涉车间均全力以赴,不敢懈怠。各工种互相支援,各工序协调配合,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日,在那些日子,每个人都知道上班时间是早上7点半,可是都不知道下班时间是几点,都只会这么说:干完活算了事。<br></h3> <h3>也是源于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常规被打破,纪录被刷新。铸钢车间仅用了20天完成平时两个月的工作量。铸铁车间木模工段承担在钢骨架内外制作抽芯模任务,半个月的活5天干完,而素以效率著称的德国人计划工期为10天。自行设计的66平方米热处理炉在一钢现场拔地而起,从设计到烘炉仅用了月余时间,让所有参观的领导和专家拍手称奇…… </h3> <h3>压力面前,勇者越勇,懦者越懦。懦者退缩,勇者直前。看看这张“记录单”;<br>7月23日,我厂向公司递交了:关于机制公司制作薄板项目轧机机架工装费的请示,合计费用293。68万元。朱总于7月29日批复同意。 8月13日,我厂又就工程的现场布置,施工及费用问题向公司打了专题报告:关于机制公司铸造两板工程轧机机架现场布置及施工的请示(机制200173号文),合计费用157。5万元。 <br></h3> <h3>2001年9月19日我率程世文,边敦亭,孟凡民,张有飞及基建技改部的王贤海到“上重”就轧机架制做进行针对性学习,考察,并派员赴“一重”学习,考察。在学习,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清华方面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支撑以及我们自家的实践和理论认识,于九月间正式形成了轧机架的铸造和浇注工艺方案并报公司科技部。 <br>这以后,工艺、工装、冷铁的初步设计、轧机铸造工艺流程平面布置;清华大学专家、教授对工艺、工装、冷铁初步设计及铸造工艺流程平面布置审定;钢包双水口设计、铸造场地的施工(含水、电、风、气)、碾砂机的安装、调试、铸造原、辅材料购置相继到位。</h3> <h3>2001-09-26日我召集有关人员专题讨论轧机架的热处理问题,并在我厂及一钢做实地勘察,形成了在一钢现场做热处理的方案,与此同时向朱,高总汇报。求得公司同意后,自行设计66。3平方米热处理炉,于10月26日通过方案审核,框算费用100万。这方面的工作,宫乐平发挥了关键作用。 2001-10-21日热轧项目开球会上我们拿到了轧机牌坊的毛坯图和少许技术资料。于是,图纸资料的翻译,工装设计及二次模拟紧锣密鼓展开,边敦亭,程世文,张有飞,刘鸣歧此阶段忙的不亦乐乎。 </h3> <h3>2001年10月末轧机架制做的现场人员基本敲定,由王自远领军。11月初,江国祥,孙兴华,章善功,刁俊胜等人先行到位。由王自远带队浩浩荡荡一支队伍再次到“上重’具体学习。在此之后,还由夏会明陪同生产部,一钢厂参加到“上重”学习浇注。 <br></h3> <h3>2001-11-19至21日德国西马克铸造专家韦伯来我厂考察,在现场勘察及与技术人员交流后总体满意。 2001-11-22日,施总主持公司热轧机架铸造专题会,朱总也参加,协调解决规程,生产,设备,技术及进度问题。当天下午,我便召开厂内会议,锁定第一片机架的造型时间为11月中旬,并按此倒排各项准备工作的时间节点,全力以赴做最后冲刺。我机制公司由生产副经理挂帅的现场生产组日以继夜地奋战在造型工地,5-6M宽、15-16M长的砂箱工装在现场拼焊合成。碾砂、打底箱、修模、下模、起模、放置外冷铁并挂砂、修型、合箱、浇注系统、冒口补缩系统布置、上盖箱、摆压铁、铸型烘烤等十几道工序紧张而有序地顺次完成,关键工序都要通过“三检”(操作工自检、现场主管检验、工艺技术人员的检验)。孙兴华、江国祥、章善功等老师傅,不仅以丰富的实操经验过硬的技术绝活把住现场造型的技术关,更老当益壮扯起现场施工的效率帆。现场生产组的同志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顽强的拼搏意志、精湛的专业技能实现了精确操作,在时间与质量控制上为第一片热轧机牌坊的浇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 <h3>2001-12-06日,施总再次主持召开机架浇注准备会,讨论,敲定浇注方式,时间,分工等细节问题,在会议上我突出强调了水口同时打开的重要性。 2001-12-12日上午9:50分,两包精炼钢水出站,缓缓驶向F4-1机架铸型,10:15分开浇。四条火龙犹如金蛇狂舞,190吨钢水倾泻而下,场面非常壮观。公司领导顾建国,高海建,施雄梁及参战单位的领导有关人员共百余人到场(时逢朱总不在国内)。遗撼的是,四个水口未能在一分钟内打开,用时计两分钟,--当时我在现场急得情不自禁叫出声来--对铸件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的铸型经受住了考验,在大型铸件的铸造方面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浇注温度和化学性能是合格的,马钢也以此举向世人表明了其勇气、魄力与智慧。请记住以下人员,他们担任当天的现场指挥:夏会明,程世文,桑曙光,章善功,江国祥,孙兴华,潘爱胜,侯超众。 </h3> <h3>2001-12-26日下午6点来钟,F4-1机架“起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朱,高总都赶来看我们的”宝贝儿子“长的啥模样。随着吊车徐徐上提,140吨大机架缓缓浮出,“横空出世”。跟原来估计的一样,表面粘了厚厚一层砂,其它均好。这时侯大家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放心了! 2001-12-28日,66。3平米热处理炉点火烘炉。2001-12-30日下午,F4-1机架进炉退火。2002-01-03日机架出炉,经二次割冒口及修整,打磨,检验于2002-01-17日由上重用汽车拉走。 </h3> <h3>在这之后,我们对型砂及木模做了局部调整。于2001-12-30日开始F4-2机架的造型。 <br>2002-01-07日,股份公司召开F4-2机架浇注准备会,施总主持,朱,高总参加。重点解决水口打开及化学成份控制问题,会议仍决定采用“对中浇注”并将补浇由两次改为一次。 <br>2002-01-09日上午10:28分,浇注第二片轧机架。这次,朱总亲临现场。浇注前有点小不顺,靠西南角的水口位置不对,临时做了处理。看的出来一钢厂压力很大,经过努力虽然水口打开的时间还是超过了规定19秒(规程要求一分钟),但毕竟比第一次有了不小的提高,我们还能说什么呢?<br>2002-01-25日F4-2机架“起箱”,机架质量较头一片有很大提高。2002-01-26日该片机架进炉退火,2002-01-30日出炉。2002-02-09日交付上重。 </h3> <h3>至2002年9月上旬,18片热冷轧机牌坊提前制作完毕。一片自检报废,其余除机架局部存在落砂缺陷,未发现有超标的裂纹、缩孔等缺陷,化学成份、机械性能、表面质量、内部组织、尺寸均达到了SMS及日立-三菱公司的标准,在总体质量与生产速度上达到了与国内一流机械制造厂相当的水平。</h3> <h3>2002年8月份启动的5000T油压机横梁毛坯制造,无论技术还是交货期的难度都远远大于两板轧机牌坊。为此我们在技术质量保证上注意吸取“一重”毛坯生产的教训,重点抓了型砂选用、泥芯固定、外冷铁设置、冒口设置、排气通道设置几个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与精确操作,同时在温度场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再度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了应力场的计算机模拟并以此修正工艺方案,最大限度地抑制裂纹和缩孔的产生。在生产组织上我们打破常规,采取交叉平行作业,工序承包等措施。所有参战职工不畏艰难、精雕细作,不顾疲劳、日夜奋战。清砂的同志甚至顶着高温钻入常人难以进去的狭小孔洞连续清砂。苦干加巧干换来了丰厚的回报 。</h3> <h3>2002-09-15日“上梁”一次浇注成功,董事长顾建国亲临现场,高海建、惠志刚、施雄梁、杨永和、亓四华、苏世怀等公司领导也到场观摩。<br>值得一提的是朱昌逑总经理重病未能亲睹浇注的盛况。记得十分清楚,抢制上横梁期间,接到朱总从医院病榻上打来的电话,其声其情令我感到颤栗,至今不忘!<br></h3> <h3>2002-10-03日“上梁”一次交检通过。22天之后,“下梁”也顺利装车发运。除“上梁”由于缩尺设计稍有偏差,导致一个孔缺加工余量外,两件横梁的化学成分、机械性能、表面质量均符合SMS的质量要求。 </h3> <h3>以上只是马钢自制轧机牌坊、5000吨油压机横梁毛坯之记录,当时还有另一条战线——轧机牌坊的加工与装配,热轧轧机交与上海重型机器厂承制,冷轧轧机交与太原重型机械公司与常州冶金机械厂承制。这其间又有许多曲折与艰辛,亦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上演又一场大戏。因篇幅原因这里不做细述。</h3> <h3>“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h3> <h3>舆情浏览<br>大轧机牌坊的制造在马钢公司内外引起了轰动,新闻媒体峰涌而至,聚焦于此,先后加以报道。 2002-01-11日,[安徽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新的记录”的摄影报道。 2002-01-16日,[马钢日报]头版的“力的支撑”图文并茂。 </h3> <h3> 2002-01-28日,[马鞍山日报]二版有“我省最大铸钢件起吊外运”文。 2002-02-09日,[中国冶金报]头版的摄影报道。 2002-02-25日,[马鞍山日报]头版又刊登了“龙马精神铸筋骨”的文章。 2002-03-05日,[安徽日报]第二次撰文“我们自己干”。 2002-03-20日,[马鞍山日报]再次在二版发表了题为“敢与强手争高下”的文章。 <br>2002-04-02日,[中国冶金报]再次在三版刊登了主标题为“弱旅缘何杀进行业甲级队”,副标题为“马钢机制公司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探秘”的文章。 <br><br><br></h3> <h3>2002-04-17日,[马钢日报]一版刊登了题为"机制公司力保"两板"机架工期"的文章. <br>2002-05-27日,[马鞍山日报]二版发表"热轧薄板轧机机架制作项目获省职工优秀科技成果奖"的文章.2002-05-30日,[马钢日报]三版发表"马钢热轧薄板轧机机架制作项目荣获安徽省职工优秀科技成果奖"的文章. 2002-06-04日,[马钢日报]一版刊登了题为"机制公司成功浇注首片冷轧薄板轧机机架"的文章. 2002-06-05日,[马鞍山日报]二版发表"马钢首片冷轧薄板轧机机架出炉"的文章. <br></h3> <h3>2002-07-02日[中国冶金报]三版发表“马钢机制浇成冷轧薄板轧机机架“的文章。<br>2002-09-30日[马钢日报]二版刊登“钢铁脊梁”的文章。<br>2002-11-05日[中国冶金报]三版发表“为创同行业制造之最庆功”的文章。<br>2002-12-27日[中国冶金报]二版发表“马钢与清华合作生产薄板坯连铸连轧机架”的文章(作者为清华大学的沈厚发教授)。<br></h3> <h3>从后续车轮改造项目供货安全计,为避免刺激,机制公司成功铸造5000吨油压机横梁一事,马钢“封杀”了所有媒体新闻。但消息“不胫而走”,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一重”,在中国重机行业掀起轩然大波。<br></h3> <h3>有趣的是我竟因此而被马钢公司内外的同仁们戏称为“牌坊王”。 </h3> <h3>“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h3> <h3>战事评说两板轧机与横梁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短时间一次铸造成功,在冶金与机械制造行业刮起了一股旋风。马钢公司因求实创新、雄才大略而倍受业内外人士赞许。机制公司不仅写下了机修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而且也因之广泛受到重型机械制造业同行的关注与尊重,掀开了机修发展的新篇章。中国重型机械制造业的龙头老大为此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原本“两分天下”的中国重机市场,也开始向群雄割据裂变。</h3> <h3>回顾两板轧机牌坊及5000T压机横梁的制作历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br>主要得益于马钢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和高度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由马钢公司领导直接策划和组织的交流、考察及各类会议达31次之多,顾总、朱总、高总、施总、惠总、杨总、亓总、苏总曾多次亲临我厂及一钢现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鼓舞士气,并为此项工作提供了充分的资源。马钢领导层立意之高,决心之大,韧劲之足、工作之细对此项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br></h3> <h3>主要得益于马钢团队整体合力的发挥,兄弟单位的鼎力支持。一钢厂、技术中心、生产部、质检中心、三个项目部等单位在工作的全过程始终以大局为重,给予了我们以方方面面的支持与援助。特别是一钢厂,克服了影响主线生产的困难,在资源的保障、合格钢水的冶炼及开浇环节的保证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实实在在的讲,我们打的是一场团体赛,拿到的是团体冠军;<br></h3> <h3>主要得益于我厂有一批“梁山好汉”。是他们的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聪明才智、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英雄气质为降龙伏虎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支团队薪火相传、积淀厚重、求实进取、善治善能、大智大勇、能征善战、锐不可当,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无异于擎天架海的真豪杰,一个又一个新纪录在他们手中诞生,其业绩与贡献必将永载机修史册!;</h3> <h3>主要得益于在工作的全过程落实“三精方针”,精心设计使得我们的工艺技术、质量控制、生产组织方案在学习、消化、借鉴他人长处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自身特点,更具合理性、可行性与可靠性。精细管理确保了方案、计划的实施到位率,确保了关键、重点工序百分百的落实计划和文件的规定,并及时修正、弥补方案的不完善之处,使过程始终处于控制状态。精确操作则为计划和管理的落实提供了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保证;</h3> <h3>主要得益于建立了一个卓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全厂参战、专线运行、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系统协同、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起到了充分的保障。 <br></h3> <h3>谈及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r>1、不仅在工期、质量方面有力的支撑了马钢重点工程的建设,并且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的外委资金;<br>2、机制公司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同行们刮目相看,企业的无形资产大幅增值;<br>3、2300余吨的铸钢件增量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br>4、锻炼了队伍,培养了骨干,在特大型、复杂铸件的制作技术和质量控制上有了长足进步,在生产组织、管理的经验上亦有所积累,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软件基础;<br>5、创安徽省纪录及全国重型机械制造业之最的出色业绩,为企业的后续发展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br>6、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初步形成了“塑造新形象,形成新机制,发展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机修发展理念。<br></h3> <h3>当然,我们收获的不完全是成果与业绩、进步,与此同时,两板轧机架及5000T压机横梁制造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如表面落砂的问题怎样进一步解决;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温度与应力场怎样应用于其它铸件;怎样进一步提高中、小铸件的产品质量;怎样对铸钢生产线的资源做优化重组,更充分的利用前面提及的无形资产增量;如何将此次专线运行的管理模式加以完善进而推广到其它工程项目;-----等等。凡此种种,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做技术、管理上的总结。</h3> <h3>以上评述较为“前台化”,私下里我更愿意说这一仗赢在一势一念。所谓势乃知势、造势、任势,所谓念则是观念、信念。我一直笃信有眼界才有境界,观念比能力重要,策划比实施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信念比才干重要。</h3> <h3>朱昌逑总经理高瞻远瞩、卓见不凡,为马钢重点技改项目的运行方式运筹出奇、谋篇布局,尽显境界之高,观念之远。有道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而之所以能有如此思路与观念,关键是知势精准。知势是基础,知天地之宏观微观、知敌我之内部外部、知风险之未来变化之势。朱总基于对当时内外部资源与环境的深度觉察以及未来变化可能性的客观分析,才有了自制毛坯,外部协作加工装配的大观念大思路大境界大方向,可谓是目光敏锐、洞若观火、由势生念。</h3> <h3>而机制公司团队也因知势而起、顺势而为,与朱总之敢想一拍即合,为决战决胜赢得先机。当然知势亦包括知难点所在,行应对之策。</h3> <h3>战略路径确定之后需造势得度。造势是手段,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条线上集中资源,时间上切合时度。借助宣传鼓动、资源优化、行动计划、组织管理营造舍我其谁、背水一战、战则必胜的信念与气势。干将发硎,占大场,据要津,筑墙积量。因之才有了上下同欲、其利断金;才有了周全缜密行之有效的方案策划;才有了马钢团队整体发力;才有了扁平管理特事特办的效率。</h3> <h3>任势而为必不可少。任势是境界,调配资源,因势施谋,借势成事 由利而动,因利成势,借智谋胜,因巧成势,知己知彼,应变成势。因之才有了借清华柳院士团队之智,才有了借“上重”铸造轧机牌坊之历,才有了借“一重”失败之鉴,才有了身怀绝技、特色迥异、同心协力、荣辱与共、各显其能、各尽其才的精干团队,才有了合理可靠可行的技术方案及落实,才有了专线运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且又紧密合作的高效高能机制。</h3> <h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3> <h3>英雄图谱时势造英雄,江山代有人才出。在21世纪初那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年代,是一个英雄团队创造了马钢两板轧机及车轮5000吨油压机横梁特大铸钢件制作的奇迹,他们想世人之不敢想,做世人之不敢做,挑战权威与垄断,把不可能变成现实,开创并引领了中国乃至世界重机制造业的走势,书写了一段惊天的历史传奇。这个英雄团队值得尊敬值得铭记。朱昌逑总经理是这件事的倡导者,策化者和促成者,其雄才大略、立意高远、视微知著、坚持不渝在事件的全过程起到了决定性的引领作用。用海建经理的一句话则比较生动,贴切,“他是最大的涉案要犯,是主谋”。</h3> <h3>值的一提的是顾建国董事长对此事也非常关注并给予支持。记得有一回我到公司办事正巧被他撞上寻问详细的工作进展,并于9月12日专程到我厂了解情况。在第一片轧机牌坊以及上横梁浇注时都亲临现场</h3> <h3>高海建无疑是二号人物。2001年3月28日他就到我厂安排此项工作,这以后又多次主持,撮合了我们与一重,二重,上重,热轧,清华,西马克等单位的交流。是他在公司上下内外一片怀疑和反对声的最关键时刻支持了朱总,帮助了我们。并于9月13日主持了第二次两板轧机牌坊专题会,进一步明确,协调了有关问题。他是仅次于朱总的二号“主谋”。</h3> <h3>这里不能不提到以下几个人物,他们是朱云龙、施雄梁,杨永和、高海潮,季怀忠,侯超众,唐希伦,张建平。不同的时期,尔等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h3> <h3>时任机制公司领导团队:王晓光、崔继泽、夏会明、沈卫民、潘宁、王自远<br>机制公司承制两板轧机工作班子<br>总指挥:王晓光<br>技术组:组长:潘宁 副组长:程世文<br>生产组:组长:夏会明 副组长:王自远、包清明<br>综合组:组长:崔继泽 副组长:吴芳敏</h3> <h3>核心技术管理骨干:边敦亭、程世文、孙兴华、江国祥、章善功、张有飞、刘鸣岐、桑曙光、潘爱胜、孟凡民、宫乐平、魏廷智</h3> <h3>轧机架制做的现场人员<br>总负责:王自远<br>核心技术生产骨干:孙兴华,江国祥,章善功,李朝辉、徐国政、刁俊胜等。<br> <br>第一片轧机浇注现场指挥:夏会明,程世文,桑曙光,章善功,江国祥,孙兴华,潘爱胜,侯超众。</h3> <h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h3> <h3>结语一台大戏刚刚唱罢,一盘好棋刚刚收子。难忘激扬岁月,再忆火红年代。机修人无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做为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尽显心智与创意,他们叱咤风云尽显胆识与谋略。创安徽省纪录及全国重型机械制造业成长之最的出色业绩,令机制公司的社会知名度大大提高,同行们刮目相看,企业的无形资产大幅增值,铸就了机修的再度辉煌。</h3> <h3>然而,成绩毕竟只属于过去,智者与庸人的最大区别除了立意高低不同,莫过于能否审时度势,找准定位,把握时局、不懈追求。天道忌满,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睡大觉,而应当借两板轧机油压机横梁成功之胜势,站在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重新谋划企业的后续发展,以服务马钢为己任,大力开拓外部细分市场,以市场化运作为准绳,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资源定位,谋定企业的着力点。抓住铸造大型铸钢件之契机,借助其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谋求并致力拓展该产品的宽度与深度,不仅做毛坯,更要做加工与装配,不仅做冶金产品还可涉足水电及其它。加速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加速资源结构的配套调整,加速管理及运行机制的调整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机制公司建成具备产品及服务差异化特色的中重型设备供应商。不仅是马钢的设备制造基地,更在国内重机制造业占有一席之地。让机修人展开梦想的翅膀,点燃创新的引擎,再造奇迹,再铸辉煌!摘自《一路走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