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偶感

夜阳

<h3><br></h3><h1><font color="#ed2308"> 各类赛课活动参与多了,自然会使观者视角更多地聚焦到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教师如何精巧设计才能使课堂效率最高,师生主导主体作用怎么充分发挥也才能使课堂效果最佳,一句话怎样打造高效课堂?但这样的课其实往往是由一个团队,经过无数次反复打磨,最终“打造”、“定制”的表演课,这样的课可能具有一定示范性,但真正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课堂教学效益应该是教师每一堂课教学效益的叠加。最近参与学校综合督导中听了几节课,其中几种情形感觉与高效课堂相去甚远。</font></h1> <h3><br></h3><h1><b><font color="#ff8a00"> 一、照本宣科</font></b></h1><h3></h3><h1><font color="#ff8a00"> 这个词的原意是照着本子念条文,引用到教学上形容讲课照念课文或讲稿,课堂机械呆板不生动。在大兴课改之风的今天,教师如果还如是炮制,未免过分低级,现今就有一款升级版的,不再照本宣读,而将所授内容制作成课件、罗列在电脑、投影到大屏,课堂中只需电影式行进,学生几乎没有活动,哪怕学生昏昏欲睡,教学内容总可以顺利完成。</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细析之,此等情形似乎完全蜕变了照本宣科简单式样,走出了教科书与先进电教手段有机融合新路,然笔者却发现了二者“课堂机械呆板不生动”何其相似的本质特征。究其原因,师者对教材并不熟悉、准备不充分,只是“智慧”地共享别人课件为我所用,进行简单嫁接甚至照搬,教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课堂不再是学生能动生发的过程,而是教师全权主宰的流程。</font></h1> <h3><br></h3><h3></h3><h1><font color="#39b54a"><b> 二、虚张声势</b></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课堂上,在对话交流过程中,有师者喜好虚张声势,似乎给听课教师营造一种课堂效果极佳的情势,给人以好不热闹之感。其结果不过是伪对话或伪交往而已,简言之,就是简单的正非、对错、是否等判断问题的一问一答,就是不能进行深入探究,停留在情境或问题浅表浮层、无真意义的“互动”。例如某堂课老师多次问学生:“我讲清楚了吗?”,“听懂了吗?”生齐声答:“听清楚了”“懂了”,还比如师问:“有没有信心?”、“还想不想继续?”生答“有”、“想”,自然课师问“镜面能反光吗?”,生答“能”,这种问题往往能哄堂而答,似乎能活跃课堂气氛,但学生回答是习惯性的,是未经任何思考的回答。</font></h1><h3></h3><h1><font color="#39b54a"> 真对话是建立在师生或生生在课堂交往互融、共同协商基础上的,着眼知识构架或矛盾问题的分析、解决,是一个“连续的”、“深入的”、“链条式的”平等、真诚构建过程,是师生面对世界范畴的、知识领域的、学习困境的智慧与共、心灵碰撞的自我主动发展感悟过程,是学生努力运用知识、能力的学习模式,是“理解”基础上的认知突破!反映在问题上,更多是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会是什么结果?是开放性、挑战性的、能打破人的认知平衡的问题。</font></h1><h3></h3> <h3><br></h3><h3></h3><h3><font color="#167efb"><b> 三、坐而论道</b></font></h3><h1><font color="#167efb"> 几堂课虽学段学科不同,但却给我留下了一个共同感受,这就是坐而论道。倒不是几节课老师都充当了“讲师”,课堂也不乏教学设计,环节上来看有知识温固,有巧妙引入,对新授内容导学环节有学生自学,也有小组合作探究,有的甚至座位就分小组而坐,也有训练提高。可问题是学生自学阅读课文内容估计还没看完呢就在老师“看完了吗”的催促声中纷纷不甘落后地举起了小手。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课本上有标准答案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则是好的同学说出答案,其他小组成员随声附和而已。训练阶段老师很是巧妙,为节约时间,不管其他同学是否完成,老师把好学生答案投影到白板上讲评,最后在全体学生“对”的回答声中结束。这样的课堂学生总是被牵鼻子着走,课堂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学生主体地位并未真正发挥。</font></h1><h3></h3><h1><font color="#167efb">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何不把教育意义的世界留给孩子、留给未来,留给学子对知识深刻体验后的幡然醒悟。教学应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期许知识获取与智力发展同步。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没有信心;有的胆小不敢问问题;有的马马虎虎知识掌握程度也就是一知半解,学习习惯不好,不勤奋,不愿质疑问难,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设条件,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然后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和提出问题机会,使学生在困惑后产生解决问题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并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培养。&nbsp;教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便是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唯此,学生才能真正把握学习主动权,才能占据学习主体位置。</font></h1><h3> </h3><h1> 2019.11.10</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