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张立辰,1939年生,江苏沛县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职于人民美术出版社。1977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教授、中国画系主任。擅长大写意花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h3> <h3> 张立辰,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9出生,江苏沛县人,号渔人,斋号渔人草庐、紫苑。<br> 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从学于潘天寿、吴弗之、陆维钊等名师。<br>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李可染基金会学术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br>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顾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台湖画院导师,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顾问等职。<br> 张立辰专攻大写意花鸟画,兼山水,擅兰竹及指头书画。<br> 张立辰代表作《雪蕉》、《奇香不老》、《天娇超霞》、《粒粒芳酣》、《晓雨含烟》、《竹藏风雨》、《雪里含翠》、《家乡的风》、《西陆晨霜》等,张立辰不断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和出版,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港澳等地及日本、韩国、巴基斯坦、伊拉克、意大利、圣马力诺、西班牙等国举办画展讲学等艺术交流活动。张立辰画室"紫苑"接待过挪威皇后、亚洲美术馆馆长、巴黎美术学院及澳洲威尔斯美术学院院长等国内外专家和艺术家。朋友学生遍及海内外。</h3> <h3>1939年出生于江苏沛县胡寨镇。<br>1977年应聘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年《雨后》等作品入选北京美展和欧非巡展,由北京画院收藏。<br>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作《天娇超霞》。 1980年指画《雪蕉》入选“北京展”、日本“东京展”,获北京美术作品甲级奖,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法国《阿波罗》225期发表作品和简介。<br>1982年指画《寿石图》入选法国卢佛宫春季沙龙展。<br>1983年发表论文《中国画的笔墨结构》。<br>1984年指画《西陆晨霜》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北京文艺创作荣誉奖。《张立辰画集》由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1986年获日本现代水墨画优秀奖。<br>1987年访问巴基斯坦并举办画展。<br>1988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几十家报刊电视台作专题介绍,《夏荷》、指画《粒粒芳酣》等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10月参加巴格达国际造型艺术节。1989年赴日本讲学。<br>1990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传略收入《中国人物年鉴》及英国刘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有成就人士》第十五版。<br>1992年《秋荷》获《二十世纪中国》大展中央美术学院奖。《任尔东西南北风》入选日本东京、大阪展出的“日中现代画家描写中国画展。”<br>1993年访问韩国、意大利、圣玛力诺并举办画展及学术交流活动。5月获美国ABI国际名人传记学院颁发的“世界终身成就奖”。6月参加“批评家93提名展”。<br>1994年,访问日本并举办画展。<br>1994年12月作品《荷花》获庆祝建国45周年北京文艺创作二等奖。<br>1995年《张立辰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在韩国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张立辰画集》作品由亚洲美术馆收藏。9月在韩国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张立辰画集》,作品由亚洲美术馆收藏;10月作品《荷香》、《云移月动》由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收藏;同年12月参加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全国专家考察团赴海南省考察。<br>1996年6月访问西班牙并举办画展;为人民大会堂作《湘江竹影》。<br>1997年6月赴德、意、法、瑞士、荷兰等国考察;10月23日于画室紫苑接待挪威宋雅王后的来访。<br>1998年3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9月参加全国美协第5次代表大会,当选理事;12月《红荷》参加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并担任艺术顾问。<br></h3> <h3>获奖<br>在2009年张立辰教授荣获"首都劳动奖章"荣誉称号。<br>张立辰先生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院学科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唐风美术馆高级艺术顾问。张立辰先生年届古稀,治艺逾半个世纪,从教三十余年。<br>张立辰先生还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重视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和学术交流;重视教师的全面修养即文化自觉、民族自觉和政治自觉,鼓励青年教师、学生入党,鼓励年青人潜心治学、正直为人等等,为中国画学院各方面的稳定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br>张立辰先生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日常生活中,也时刻体现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道义,为社会、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生孜孜于此,充分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宽厚胸怀与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积极建言献策。曾为呼吁建立国学院、恢复中国画在高教专业目录中的位置,及食品安全法、环保、耕地保护等问题做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提案。尤其在呼吁国家应该尽快建立自己的国家文化战略问题上,张立辰更是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吁。 张立辰先生长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及慈善事业,为地震、水灾、修长城等捐款、捐物、捐画,皆尽力而为。在"5.12"抗震救灾活动中,张立辰先生在第一时间向红十字会捐赠了20000元,并倡议中国画学院立即开展救灾捐助活动;此后他又多次参加笔会,无私捐献多幅力作,反映了张立辰先生和家人对灾区人民的拳拳关爱之心,更充分展示了一个大艺术家的慈心仁德。</h3> <h3>张立辰老师参加活动</h3> <h3>1994年在日本中国画三人展上<br></h3> <h3>刘大为和张立辰老师一起</h3> <h3>邵大箴(中国美术史学家、美术评论家)评论张立辰老师:<br> 张立辰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他重视写意的笔墨语言,张立辰不仅善于用笔,善于用墨,更善于用水。他有坚实的书法功底,以笔线为造型的基础,在笔墨的点擦皴染之间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想象力,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这说明张立辰并不为传统笔墨的陈规所束缚,敢于创新,在有法与无法之间寻找有个性的表现方法。他的画以写为主,兼用水的冲刷,造成特殊的墨色、水色的效果。<br> 读张立辰的画,感到他近取潘天寿,远及明清古人,但不步前人后路,有自己的章法,作品中既有理性思虑的严谨,又有激情张扬的活力,画面不拘形似,在写意中又不失形的表现,具有艺术感染力。</h3> <h3>郭石夫(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会员、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日本现代中国美术馆名誉理事)评价张立辰老师:<br> 李苦蝉先生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受用--"什么是个画家,画家是半个手艺人,你有多么好的修养,多么好的情操,你最后得落到笔上来,如果你落不上来,那你就是个理论家。"所以画家是半个手艺人,那半个是学问的(即修养)。在人品和画品的关系上,写意画确实是这样。<br> 我和张立辰有30年的交往,而且都是画花鸟画的,有一种感觉就是和张立辰交朋友不费心、很单纯,因为他是坦坦荡荡的一个人。这是一种为人,因为有了这样的为人,才有了这样的为艺。他的笔墨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绘画形式问题,他后面承载的是一个人的精神道德修养。</h3> <h3> 程大利(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全国美展评委):<br> 我和立辰是老乡,他是土生土长的沛县人,我在那生活了有十七八年,我们还是一个中学的。我们就从地域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方面谈谈张立辰。地域文化对一个画家的成长至关重要。地域文化会产生一批文化人,产生一批画家。地域文化形成一个集体现象,同时他也能突现出来画家的特点,从中就可看出立辰的特点就是热情、豪气大方、坦荡的徐州人特点。30年来立辰的中国画文化立场,他始终如一,这一点很难得。<br> 他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走了30年,很执著,这就是地域文化特点,这就是丰沛县人的牛劲。从立辰的画可看出他的个性,一个观点是中国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其次用笔墨造型。笔墨造型是他提出很重要的观点,他不反对造型,但是要按照笔墨规律去造型,</h3> <h3>张宝松:张立辰先生是对我影响最重要的一位恩师。他的一举一动、他的个性、气质和对绘画的把握,都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我。他在教学中,将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结构完全地结合在一起,对画面进行总结创新。平时在研究画时他没有固执己见,而是不断地比较和反思,比较中西绘画的异同,钻研中国画笔墨结构与神意关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