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南王传说》的回忆

江程浩

<h1>&nbsp; 五年前的今天在QQ空间里写过一篇日志,《淮南王的传说》。之所以要写这篇日志,是因为在网络上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的一首《渔家傲》的词。全词是这样的:</h1><h1> &nbsp; &nbsp; &nbsp; &nbsp;“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h1><h1> &nbsp; &nbsp; &nbsp;这首词让我突然想起上中学时的一位语文老师。那个时代中学能学的古体诗词只有这些。有趣的是老师把《渔家傲》的词讲过之后,着重把词下面关于“不周山”的注释详细地讲解了一下。</h1><h1>&nbsp; &nbsp; &nbsp; &nbsp;老师说:不周山只是传说中的一座山,出自于西汉武帝时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这样一段:“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h1><h1> &nbsp; &nbsp; &nbsp;清晰地记得当年老师讲解这段古文时的表情和神态,以及她多次朗读这段古文时认真细致的模样。于是对这段古文记忆十分深刻,至今不忘。老师讲完这段古文,又把淮南王刘安着重介绍了一下。</h1><h1> &nbsp; &nbsp; &nbsp;五年前,央视正热播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刘安正是剧中一个重要人物。于是就写了《淮南王的传说》这篇日志。</h1><h1> &nbsp; &nbsp; &nbsp;老师叫郑少芝,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长沙人。她的丈夫叫薛根生,是本地人,跟郑老师是大学同班同学,夫妻二人都在学校教语文。这样的关系一说都知道他们俩是同学恋。在我上中学那个年代,感觉同学恋这样的事十分浪漫。那时年少,社会环境也不太开放,意识当中同学恋风险很大。郑老师跟着薛老师从长沙到了湘西这个小地方,日子过得的确很平淡,上课下课,做饭买菜,生儿育女,扫地洗衣,跟普通人没有区别。但郑老师一走进教室上起课来,让人感觉她就是个满腹经纶大学问家。记得她还讲过老革命家另一首《清平乐》的词。全词是这样的:</h1><h1>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h1><h1> &nbsp; &nbsp; 郑老师在讲这首词时,着重把词中”长缨“二字解释了一下。她说:“长缨”二字出自于《汉书·终军传》:里面有这样一段:“军自请曰: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h1><h1> &nbsp; &nbsp; &nbsp; 当时并不知道老师要用那么多时间去讲解这些古代的注释有什么用。但老师着重讲解的东西,我都记下了,甚至于当时老师讲解古文时的语气都记得十分清楚。</h1><h1>&nbsp; &nbsp; &nbsp; &nbsp;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可读的东西不多,正是老师的一次看似无关紧要的讲解却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现在想起来,老师的心思,可谓用心良苦。</h1><h1> &nbsp; &nbsp; &nbsp; 郑老师的丈夫薛老师虽然也教语文,但他没有给我上过语文课。薛老师才华横溢,除了教授语文,还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艺术指导。因为学校音乐老师临时缺课,有幸听过薛老师替代的两堂音乐课。这两堂音乐课,让我学会了识简谱。不知道别人学习识简谱要用多少时间,但我确实就只听了薛老师的两堂课。</h1><h1>&nbsp; &nbsp; &nbsp; &nbsp;很多年过去了,两位老师现在哪里,身体咋样?一概不知。因为一部电视,一篇文章,一句话,一次无意识的翻看手机,让我又能够想起两位老师来,记得老师教过的课文,讲过的话,记得老师上课时的风度,记得老师引经据典、神采飞扬的仪态。</h1><h1> &nbsp; &nbsp; 老师并没有刻意去关照哪一个学生,但学生却永远记住了老师讲过的那些话,那付模样,那一片良苦的用心,还记得老师在学生面前展开的一幅色彩炫丽又朦胧不清的画卷。</h1><h1>(文中图片取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