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几乎每次赴英都去剑桥大学,一次次感受那里八百年的悠久历史,三十一座学院厚重文化的积淀,还有百位诺奖、八位首相的光环,牛顿、达尔文、凯恩斯等巨匠的荣耀,以及最为中国人骄傲的伟大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p> <p>上船前已从国王学院后门出来,从国王桥上走过,在桥头找到中英友谊花园,徐先生再别康桥的诗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刻在一块不大的石头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中表現的徐先生再次回到剑桥后,离别的不舍及眷恋之情,也正是我此时心情的写照。其实此次有幸直接进入著名的国王学院和国王教堂,款款地游,细细地看,投入地拍照。又找到徐先生石刻,又把镌刻在地上中英对照的诗句,一句句拍下来,已是饥肠辘辘,却恋恋不舍,流连忘返。</p> <p>按计划是该吃午饭了,餐后返回的。却突发再乘船游一次康河的念头。本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不说游就游。已是正午,候船间隙,司康加香蕉垫了底,耐心等到开船。</p> <p>康河,英文River Com,直译剑河。因为桥多,又称剑桥Com Bridge或康桥。康河有两个码头,银街桥下出发,自南向北,到麦格达伦桥下,麦格达伦学院码头掉头,再自北向南原路线返回。途径银街桥,数学桥,国王桥,卡莱尔桥,三一桥,厨房桥,和叹息桥,以及麦格达伦桥共计8座桥。其中连接国王学院的国王桥,连接三一学院的三一桥,特别是连接圣约翰逊学院的叹息桥最为著名,桥因校贵,这三所学院在剑桥大学的确举足轻重。</p> <p>国王学院建于1441年,是亨利四世国王18岁时就雄心勃勃地做了宏伟规划,最初是为了招收也是他创办的伊顿公学的中学生,可见他非常重视教育。至今近578年过去了,最值得骄傲的是国王学院出现的12位诺奖得主,16位政府首脑和34位国会议员的名人校友,包括英国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波波尔,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可见国王学院学子没有辜负国王的期望。</p> <p>亨利四世国王还是虔诚的基督徒,1446年,国王又为礼拜堂铺下奠基石,并且亲自设计了礼拜堂的规模。经过五代王朝,玫瑰战争期间中断,历时90年才竣工。国王学院礼拜堂被称作“上帝的荣耀”,其中哥特式建筑宏伟壮丽,教堂设计精美绝伦,扇形穹顶举世无双,皇家盾徽霸气十足,16世纪的圣坛橡木屏风,创世界拍卖记录的“贤士来朝”画作,样样件件都彰显皇家气派,难以历数。而今教堂最值得骄傲的是每年圣诞节隆重的圣诞颂歌唱诗仪式,自从1928年以来,一直作为全球转播,举世瞩目。据说要想亲眼目睹,要在当天凌晨排队,都未必能轮上。</p> <p>二次大战期间,教堂的彩色花窗玻璃被小心的取下来,妥善收藏,战后得以完整恢复。可谓历尽沧桑。</p> <p>而圣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规模最大、财力最雄厚、名气最响亮的学院之一。学院拥有32位诺奖得主,在剑桥近百位诺奖中占有三分之一席位,稳居剑桥第一。还有蜚声世界的牛顿、培根、拜伦、罗素等校友的光环。遗憾令牛顿产生奇思妙想的大门前的苹果树,已被其后代所代替,原装不再。</p><p><br></p> <p>这就是连接著名的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记得威尼斯水城也有一座叹息桥,不过那是通向监狱的一座桥。桥身也远没有这座桥漂亮。据说维多利亚女王曾对此桥大加赞赏。关于这座桥的传说有两种版本:一说因该校毕业考试极严,平时不努力的学生拿不到文凭,往往来这里叹息、流泪,追悔莫及。故校方定名为叹息桥,以此警示学生要勤奋学习,不可懈怠。也有说之所以叫叹息桥,是因为校方总是让犯了错误的学生来这里,面对河水反省,作为一种惩罚。圣约翰学院为游客印制的景点介绍也证实了这一点。也可能正是不同版本的故事,助推了这座叹息桥的名望。</p> <p>叹息桥上层是露天直行道,中层是封闭的拱形道,花窗非常漂亮。无论从设计构思,还是从外形结构,堪称康河桥之最。</p> <p>圣约翰学院的后门。门柱上的神羊,柱身上的门栅皇冠标识,都彰显皇家气派。</p> <p>著名的数学桥,又有称"牛顿桥"。外观似乎不算气派,桥长也就是10米的样子,完全是木制结构。桥身由木板错落有致地根据几何原理连接,其连接点依靠591根钉子固定。据说抽出其中任何一根钉子,这个桥必塌无疑。至今这个桥也无人能说出所以然来。</p><p>据考证,牛顿是不可能建造这座桥的。数学桥建于1749年,而牛顿则于1727年辞世。只能说剑桥人对牛顿太过钟爱,总是把很多的故事与他相联。</p> <p>康河最北面的码头是麦格达伦桥,从麦格达伦学院码头掉头,再自北向南原路返回。</p> <p>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徐先生再回康桥时应该是夏季,而今秋阳里金柳低垂,没有一絲风,河面上只有不知名的各种树、各种桥、各种学院建筑完美组合,拉出美丽醉人的倒影,令人疑似梦境。</p> <p>徐志摩先生1921年从美国哥伦比亚研究院来到剑桥,专攻经济,留学两年,深受英国教育熏陶,从此奠定了他浪漫主义诗人的风格。《再别康桥》是在徐先生离别多年后又回剑桥时所作,即将又要匆匆离去,离别的万般不舍之情,对母校的拳拳眷恋之情,浸满诗篇。“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当时是怎样的一种难舍难分的深情,令作者“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其实我第二次游康河,重温《再别康桥》,对徐先生当时的心情,理解体会更深。</p> <p>而今秋阳里,云淡风轻,金柳低垂,看小船穿梭,波光摇曳,河面上不知名的各种树、各种桥、各种学院建筑完美组合,拉出美丽醉人的倒影,令人恍惚,疑似梦境。</p> <p>船工"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此时感觉四周暖暖的,静静的,清清的,柔柔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切尘世烦扰九霄云外,整个心沉浸在美好时光里,思绪如同一条水草般随波摇曳。河边野鸭水鸟也懒懒的在河边歇息,懒懒得列队检阅远来的宾客船只。</p> <p>船工看似一位花甲老人,白胡子上方是两撇上翘的赭色八字胡。一顶鸭舌帽,一身运动款蓝外套,露出大红领带,表示正式工作状态。一上船就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条毛毯和一个暖水袋,感觉很贴心。小船离开船坞掉头时,老船工开场白不知道说了句什么,惹得一船人大笑。我虽听不明白,却被这氛围感染,心情大好,期待美好的康河之旅。一路往返,老伯不停地撑蒿,嘴一直不闲着,我注意到他嘴角两边都有白沫,顿生敬意。他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敛容神秘,加上大开大合的肢体语言,一定是在入情入景地介绍沿途各桥的历史,学院名人的轶事,遗憾语言障碍,不能领略其中趣味。</p> <h3>一路往返约50分钟陪伴,越来越喜欢他,尊敬他,让我感受到康河人的敬业和热情,美好的康河之旅!"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却带走了美好的记忆!再见,康河,我还会再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