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打土墙

农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洪来</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网络搜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墙房子在逐渐消失。“打土墙”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技术逐渐被忘记。“打土墙”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还是比较深刻的。如今打土墙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眼里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 趁着家乡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健在,还能够原版还原鲁西北传统的打土墙工艺。我觉得应该抽些时间。把鲁西北打土墙的全部过程记录下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土墙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长城就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夯土墙。因用土筑墙有就地取材、施工技术简单、造价低廉、成型后结实等优点,所以在我们山东老家用土筑的方法打墙也有比较久远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技术。</span></p><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打土墙一般需要这么几道程序。</b></h1><h1><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1、取土(推土)</b></h1><h1><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2、洇土</b></h1><h1><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3、打地脚(夯实地基)</b></h1><h1><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4、打墙</b></h1><h1><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5、刮墙</b></h1><h1><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6、开门窗等步骤。</b></h1><p><br></p> <h1><b> 推土</b></h1><p> 鲁西北地区用的是独轮车,对道路要求低,人能走路的地方都能过车。对驾车的技术要求高,掌握不好平衡就会翻车。</p><p> 生产队时,生产队长会指定一块地让社员取土打墙。打墙土要求比较严,太沙了不粘,不结实,太粘了易裂长缝,也不牢固。取过土的地里来年庄稼会大幅度减产,营养土取走了,剩下的是无营养的生土了。过日子的人家推土大部分是起早贪黑一车一车积累的。尽量不担误正常时间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比较近的乡邻也会在干活时带上小推车,散活了给顺便带上车土。冬天农闲了也是推土的大好季节,等实在不够了才雇人推土,那是要管饭的。</p> <h1><b> 洇土</b></h1><p> 打墙前要把堆成小山的土要挑水洇土,这道工序一定要雇人的。集中力量把土洇湿,在土堆上挖坑灌水,必要时用长杆扎透,让水充分渗入土中。</p><p> 洇土后要等几天,让水分充分洇透,达到一攥成团,摔地便散为宜。洇好的土向打墙的场地运时,用镐自上而下把土刮下来,不是刨!让土壤干湿充分混合均匀好用。</p> <h1><b> 打地脚 (夯实地基)</b></h1><p> 早期打地脚是一组四个人,石头上插一支胳膊粗的木棍,一个人手握木棍把握方向,石头前面拴三条绳子,分别由三个人共同用力帮助扶夯的人把石夯举高后松绳子,由后面举夯的人利用惯性把夯准确砸到准确位置,这种方法常用于要求不高的地基上。后来常用的、要求较高的打地脚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东家只需要烧上几壶茶水,摆上炕桌和小板凳,再准备上一些廉价的香烟就可以了。街坊邻居会自发的过来帮忙。石夯就是一个大的石磙子上绑上两根木头杠子,喊出来的号子比较有意思。“同志们齐动手哟” ……(众)“哎嗨呦噢” “大家加油干哟” ……(众)“哎嗨呦噢” “一夯接一夯哟”……“夯夯保质量”……“高啦高的举哟”……“稳稳的落哟”……“来个连二地哟”(原地再夯一次)……等等等等很有意思!</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打墙用的工具</b></h1><h3> 打土墙用的工具比较简单:铁杵、石杵、模板(招板、大板、吊板)。修整美化的工具有:小铁铲、刮刀、腻板。<br></h3><h3> 铁杵是一个圆馒头的倒立型,平底处有能插入的“丁”字形木柄的槽口,“丁”字木柄一般七、八十公分高,双手可以将其提起来。铁杵比较尖长的叫2杵,比较圆短的叫3杵。丁”字木柄下挂一个石头的叫石杵。</h3><h3> 招板是最简单的一种,主要是用于猪圈、牲口棚等要求不高的墙面。招板是根据打墙的操作方式取名的。两个人对面用手招扶着用木头拍子击打墙土。</h3><h3> 大板是比较长,一条宽约三十公分左右的木板做模板,两头用固定好的木棒夹住,一板一板向上接续,适用于院墙。大板取名是根据模板的长度取名的。</h3><h3> 最复杂、最常用、最正规的应该就是吊板了。它是根据更换模板时的操作方式取名的。</h3><h3> 吊板打土墙的模板是专门订制的打墙板,宽约70-100公分,长约3米。制作时需要一定的木料和工艺,不是常用的农具,一般要租赁。一般配套的有:吊板、二、三杵、石杵、夹杆、穿梃、驳棍、绞绳组成,是配套的!</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吊板打土墙工序</b></h1><h3> 一组吊板墙至少有持二杵人、三杵人、石杵人。发土的人和运土的人组成。</h3><h3> 第一板墙,夹杆埋在地下,吊板横着的方向要顺着拉好线的方向,竖着的方向一定要垂直,越到高处要求越高。内侧支好长短统一的至少四根支棍,保证墙的厚度一致,夹杆顶端用绞绳绞紧。固定好后开始填土,然后开始打墙。二杵领杵,三杵跟窝,要喊号子,仅仅是“依呀”、“哎呀”的重复,腔调有变化。就是快结束的时候节奏会变快…“呀”、“嗨”、“呀”、“嗨”……最后三杵在“哎哟”声中结束一层土墙的铁杵工作。</h3><h3> 后面石杵要“拾棱”,就是把小窝窝用石杵砸平,然后发第二层土重复。从第二层开始用穿梃在刚打好的墙上支托着吊板,穿梃在墙上挖浅槽,保证上下板墙充分接触,夹杆穿到穿梃上,穿梃上有眼用驳棍驳住,吊板内部继续支好,吊好垂直线,绞紧夹杆,固定好继续第二板,如此反复。如果是打房屋框,一般会转圈打,这样拐弯处连接牢固。门窗处会预埋“过木”,为后面的“掐悬”打好基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刮墙</b></h1><h3> 刚打好的土墙,表面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处理才美观好看,会刮墙也是一门手艺。刮墙的第一步是大面儿上找平。用木橛子在墙上拉些横向和纵向的线绳,再用木橛子以线绳为标准砸些小坑,小坑的底就是水平面。先用小铁铲把墙面铲成一个水平面,再用刮刀均匀刮一遍,达到更细致。手握些土用力填平墙面上的小洞,再用泥板均匀用力把墙面抹光,根据情况会用力撒些洇好的土,以达到光亮的目的。墙的内角和外角有如图一样的专用工具抹光。手艺一般的匠人刮出来的墙会有棱,高低不平,手艺好的人抹出来的墙像镜子一样,特别漂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门窗</b></h1><h3> 开门窗是打土墙的最后一道程序。土墙刚刚打好趁着还没有干透,在门和窗的位置先把头一个小洞,这时候挖起来比较容易。等到墙体干透了再按照标准把门和窗挖到标准的宽和高,主要是刚打好的土墙还比较松软。突然挖那么大的洞容易垮塌。</h3><h3> 预留好过木的门窗比较好解决,直接挖开就可以了。原来的木料比较紧缺,一般都要“掐悬”,用砖代替木料。就是挖一个弧形的洞, 用砖砌成弧形代替“过木”,在“过木”下面开门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鲁西北房屋特点</b></h1><h3> 富裕人家住房一般是平顶砖墙,室内挂白灰,房屋顶用秫秸搭架糊白纸,地面砌砖。院子宽敞,一明两暗,暗间靠窗修土炕,明间(外间屋)相对修灶,烟道通土炕通过山墙上房顶排出。房两端常常有耳屋,根根情况也会有偏房和南房,南房多为牲口棚。南房左右两端一边是角门,一边为茅子(厕所)。</h3><h3> 墙基有些用砖砌碱,碱上放苇子防潮。房顶用苇子和秫秸绑的囤子,铺柴伸出墙外叫檐子,檐头砌砖加瓦叫瓦插花子砖房帽。</h3><h3> 墙壁分土墙、砖碱墙、陡(立)砖包皮、卧砖包皮、砖墙之分。但是布局、格式、朝向差不多都一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