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

老小魏

<h3>故乡,是我一生的记忆,永远的梦。黄河边上的树,果园里的人家,左邻右舍的乡亲,我们四合院里的至亲,房子里坑上坐着勤劳一生的爹娘。</h3> <h3>我的故乡在黄河边上,距兰州十几公里,走水路,在黄河中山铁桥乘羊皮筏子,顺流而下可到家门口。走陆路,从兰州盐场堡沿河走到大沟口,顺沟底慢慢绕,中间翻过一座山,便一眼就可以望见黄河,对岸就是我的家——什川镇。</h3><h3>自从参军后,每隔几年都要回一趟家。尤其是父母在世时,跑的更勤些。记得第一次探亲,事先写信给家里,说大概某月某日回来探亲,害的母亲自接信后整夜不得入睡,白天一闲下来就出门坐在巷口上,眼巴巴的盼着我。接受教训,再后来回家都是悄悄的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上演又惊又喜的场面。</h3> <h3>每一次回家心情都是那么的兴奋,从盐场堡无论搭个什么车(三十年前没公交车,多数是农用车,汽车或拖拉机,不是拉粪的,就是拉煤的)顾不上香臭和黑白,加上汽车扬起来的飞土,不论什么味,我都感觉是扑鼻的香,只要车到桥头,望见黄河,嘴里顿觉甜思思的!</h3><h3>这座钢丝吊桥是镇上农民自筹资金建成的,在六九年那会儿是不简单的大事。</h3> <h3>当时《人民画报》《甘肃日报》都大篇副报道过。这是我镇的骄傲!没建桥之前,镇上的农产品运出来很困难,最早是羊皮筏子,成立公社后打造了木船,但都不及吊桥便利,车辆直接可以畅通,为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h3><h3>过去,羊皮筏子是渡河丶水上运输的主要工具,但很不安全,每年都会发生几期人命关天的事故。我的大姨姨从兰州搭上运煤的筏子,在小峡遇上大旋涡,筏子翻了,幸亏水手技朮高,使她死里逃生。</h3> <h3>据中国农业研究部门考察认定,什川镇的梨树种植历史和现存规模都是世界少有的(主要是软儿梨,冬果梨)。2013年被吉尼斯认证并颁发证书:世界第一古梨园。我镇很像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只是树种不同而已。</h3> <h3>被列入巜中国文化旅游名镇》榜单。作为兰州的后花园,近年来旅游的人不少,尤其是梨花盛开的季节,每年都开盛大的梨花会。夏季来乘凉,秋季来尝新鲜水果,赏秋景的人也很多。树林中的农家乐遍布果园,水上乐园又添项目。</h3> <h3>梨园简史,文字记载很多,主要的内容浓缩在史话中。梨园的历史悠久,值得后人挖掘追忆。从我们的记忆中,旧貌可谓壮观,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城堡(城内有药铺,祖始殿,居民近百户)牌楼(八扎楼,三官楼)水车(上车,下车,四辆车)佛堂,隍庙群落(大殿,戏台,中善堂,月牙楼,串院的学堂),现在讲给50岁以下的年轻人,一定是一头雾水…</h3> <h3>这棵大槐树就是小镇历史的另一见证。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白茫茫的梨花在翠绿叶的垫托下格外柔和舒畅,学校组织游园,在少先队队旗的带领下,打着鼓,唱着歌,绕着万亩果园转,一会儿蜜蜂嗡嗡飞过来了,一会儿蝴蝶在眼前翩翩飞舞,同学们争相去抓,说不上有多么的开心!那年代都不知道带水,热的头上直冒汗,都想快回家喝水,但必须绕到大槐树下,老师讲,这是我们祖先的老根,我们从哪儿来的,一定不能忘!</h3> <h3>早有文记载,凡是从山西分流出来的后代,门前都栽槐树以示念祖。我们的村,是明朝人口分流的一部分,从最初的几位始祖已繁衍到几万人口,地虽偏僻,然依山傍水,物产丰富,很适宜人类生存。</h3> <h3>我镇有36姓,以魏姓为主,为纪念魏氏始祖和宣传梨园的变迁,群众自筹资金新建《魏园》,同时展示古梨园人文文化和种植梨树的技艺。</h3><h3>自我记得,以前座落在镇上的隍庙占地有几十亩,有隍庙大殿,戏台等,后来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学生最多时有近2000人,文革中庙宇被破坏了。</h3> <h3>祠堂中供奉三位祖先,魏贵,魏乾,魏坤,后人查史考证,祖先根在山西。</h3> <h3>梨园赞美诗,理解其中意,还当什川人。诗中的石门,驼石都是什川镇黃河边上的地名,水车圆是描述的实景,我上学时,镇上沿河有水车十多辆(没有抽水机前的一种提水装置),我外婆家门口就有四辆车,晚上能听到吱吱的声音,轮到我家灌概用水时,记得父亲要给水车上油,他就穿上雨衣,戴上草帽,一只手提油桶桶,一只手拿长杆杆,如遇到晚上了,我哥或者我还要提马灯站在离水车较远的码头上,高举马灯,父亲借助微弱的光线,小心依依地挪动,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滑落河中!爹每次去上油,我妈准习惯性的叮嘱:小心点啊!</h3> <h3>在兰州市内的餐饮业中,随处可见这些招牌:软儿梨,热冬果。这两个品种是我乡的主打产品,特别是软儿梨也叫香水梨,秋季刚摘下的梨既水又香甜,放置个把月后,黄色的香水梨变成了软的,手一揑就成两半个,再放置一二月天上冻,梨就变成了黑色,有人也叫黑梨。化冻后变成了一包黑糖水,嘴一吸就下肚了,味道真是美极了!尤其是在吃过大席的当儿,如能吸两个软儿梨,我敢说此时的你比神仙还神仙!</h3> <h3>梨园的老梨树主杆都很粗,两个人都抱不住,树冠也很高大,普通的有二层楼高。</h3> <h3>像这样的老树剩的不太多了,政府近年为保护老梨树,统一编号,实行按棵补贴。</h3> <h3>这棵树是明朝年间栽种的,距今巳有400多年了。</h3> <h3>为便于修剪,摘果子方便,先民发明了独木梯,劳动的智慧传承给后人事半功倍的技艺。</h3> <h3>冷清的水果销售摊。我乡的支柱产业是水果,但由于近年水果种植在周边迅速扩展,加之不让农民进城直销,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有的农民弃树摞荒,或梨子成熟了不再摘,自生自落,猪羊也吃不过来,自然烂到地里,叫人实在忧心!</h3> <h3>回想我们小的时候,盼着这个季节的到来。秋收大批的果子采摘后,我们就可以满林子搜果子,采摘漏下的,或者树顶难摘的,这当儿是我们这些小猴子显本领的时候!凡有收获,心里都会乐开花,因为这也是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h3> <h3>这季节也是放牛羊的最好季节,彩色的树叶和白色的羊群将我们带入童话世界,这时候我们的作文质量都很高,随意选一个视角,原原本本的描述下来,都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h3> <h3>黄河水车是以前的提水工具,集中体现了黄河沿岸农民的智慧,利用水的推力和转轮直径提高水位的落差。</h3><h3>看到水车就想起很多儿时的故事。夏季,我们常在水车港里游泳,这里相对安全,由于洪水增加,黄河水的确混沌,我们游累了爬在沙滩上晒太阳,只要身上的水一干,我们顿时变成了出土文物,除两只眼睛是黑的,全身像泥塑人!最开心的是河里偶尔漂来西瓜,水性好的同学抢先到手,一群如原始社会的裸体黄土娃,围着捞到西瓜的小英雄,只等膨的一声——西瓜裂开来,黄黄的手抢红红的西瓜,那个味道呀,说啥你也体会不到!真是光沟子吃西瓜——顾上不顾下!</h3> <h3>探亲,是军人和在外打拼人的最大奢望。每每回家,眼睛盯着我家的前门快步走,路上乡亲们都会热情地问候和招呼,一到家,母亲的笑容最灿烂,亲手摸过我的头(似乎在检验我娃一切完好)一声不吭地扭头便去做饭。晚上,父亲便很简略地讲一年中家里的生活丶收成状况。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珠算水平很高,供销社哪个队帐目弄不清,都请他核对,爱学习,爱听广播。我记得他订《红旗》杂志,巜甘肃日报》,对我们早期的思想形成影响很大。母亲不识字,典型的贤妻良母,像个不知疲倦的蜜蜂。她心目中,家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宝,街坊邻居们都是客,连乞讨者她也很和气并都会施舍,我姐总说,咱妈是活菩萨!</h3> <h3>见过家人团聚后,接着就是走亲访友。叔叔,姑姑,舅舅,姨姨…老师,同学,好友及玩伴。时间过得贼快,没等心情平静,返程的日子就到了,我不由自主地望着贴有母亲亲手剪下的窗花及窗户,顿时鼻子酸酸的,这是最不希望到来的时刻:母亲依依不舍得拉着我的手,嘴里不停地说,有机会再来啊,出门小心点啊…我只嗯着,眼睛却不敢看母亲的脸,我知道此时此刻母亲泪水满面,我也不让母亲看到自己含泪的面容,直到走出门一段路后我才扭头,向家人丶母亲招手告别…</h3> <h3>最近,又一次的回故乡,完全是少小离家的意境。没有了父母亲的感觉似丢了魂,心情再也激动不起来!望着依旧的山川,亲情不减的老哥老嫂,弟弟妹妹们,眼热的乡亲们,心里又觉得暖暖的。有道是亲情隔不断,血肉永相连。遗传的编码永刻在骨子里!远眺埋葬父母的山头,眼前顿觉云里雾里的,心中有无尽的诉说,作为军人全家荣光,作为儿子我亏欠了您们,来世弥补!现在全家大小都岁月静好!安睡吧爹娘,只要有空,我还会来的。.</h3> <h3>再见——什川!再见,生我养我的故乡!感恩父母,感恩黄河。无论我走到何地,身处何方,思念故乡的深情,如同这涛涛不息的黄河之水,永远流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