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3月6日,正在上班的急诊科医生张丹,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打电话是中医院的一位护士,她在电话里要找一位病人的家属,听到找家属,张丹心中一愣:我并没有亲人在住院呀。护士紧接着问他:那你认不认识一位叫做王文儒的老人呢?听到这个名字,张丹赶紧说:认识认识!但是我不是他的家属,我是他在甘州区医院住院期间的主管医生…听完这通电话,张丹心中百感交集,他给科室的同事们说了王文儒老人又在中医院住院的事情,一位护士笑着调侃说:张大夫,你啥时候成了病人的家属了?张丹这下明白了,一定是老人住院的时候,没有亲属,所以就把他的电话留给了医院。想起王文儒老人和自己以及急诊科的交集,很多的往事涌上心头…</h3> <h3>现年71岁的王文儒老人,家住明永镇,他是一位五保户,无儿无女,日常生活全靠政府的救济和帮扶,平素身体健康时,一个人的日子过得也算安详自在。但是随着年龄增大,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到了2017年在急诊科住院,他已经患有脑梗死等多种疾病。</h3> <h3>王文儒老人第一次在急诊科住院,主管医生是张丹,这个个子不高,说话干脆利落、看病有条不紊的小伙子,给他留下了几位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住院的次数越来越多,急诊科的工作人员对他的情况自然了如指掌。除了日常的治疗和护理,在生活上关怀这位孤苦无依的患者,也成了急诊科所有医务人员挂在心上的一件事。急诊科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每一次有需要帮助的患者,大家总会不约而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次也不例外。为老人购买生活用品,订餐,有的医务人员甚至把家里的衣物捐赠出来,发动身边的人关爱这位特殊的患者…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主管医生张丹尽心尽力的救治和嘘寒问暖,医务人员默默的关爱和付出,在老人的心中也留下了很多的感慨,每一次住院他除了和大家交流病情,也会给大家说自己的家长里短和苦辣酸甜,在他眼里,这些普通的医生和护士,不仅仅是医院的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是他的编外亲人,虽然和他没有任何的亲缘关系,却对他做了很多。</h3> <h3>回望这段经历,这个找家属找到旧日主管医生的故事便也不觉得稀奇古怪了。也让大家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震动。在医患关系时而紧张的当下,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责任、巨大的压力为每一位患者诊治,有时付出了全力却得到了质疑误解,甚至侮辱谩骂,还有很多的同行在患者眼里成了被告,一路走来,有太多的医者倒在了自己亲手诊治过的患者刀下,把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这条从医路…所以,当患者给予我们信任、尊重的时候,这种珍贵且美好的感情,会让每个人心中为之一震!</h3> <h3>我存在,是因为你需要我。 我快乐,是因为我的存在帮助到了需要我的人。 扶危济困,待患如亲,这样的事情,在甘州区人民医院,在急诊科已经司空见惯。从急诊科建科至今,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 这个世界偶尔凉薄,但是总有很多人用自己微弱的光亮和身为平凡之人的古道热肠,让那些凉薄的瞬间温暖起来,感染了很多人。</h3> <h3>偶尔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作为医者,我们不是万能的,医学是不完美的实践科学,医生遇上治不好的患者或者医患共同面对疾病束手无策的事情是难免的事,我们也有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无奈心酸。面对无力回天的患者,我们比任何人都渴望自己能有一双起死回生的手,带给他们希望和未来!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有一双普通的手,一颗满怀热诚尽力而为的医者之心。这个编外家属的故事,会留在很多人的心里,很久。</h3> <h3>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答案是: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在生死之间,在这些难以控制的意外之中,有一种东西是我们可以自己掌控的,那就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珍惜医护之间的信任、理解,我们渴望全社会都弘扬医患之间面对疾病、困苦时不离不弃的守望相助的精神,我们以张丹这样的普通医生为荣,用自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实际行动在患者心中树立起白衣天使的形象,时刻弘扬社会正能量,这种温暖的情怀,将会让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们看到希望和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