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2019年12月4日“诗词对联浅谈”讲座,地点大桥中学10楼会议室。讲座内容提要:</b></p><p><b>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b></p><p><b>二,对联的特点;</b></p><p><b>三,对联的种类;</b></p><p><b>四,格律诗的基本知识;</b></p><p><b>五,平仄格式及规则;</b></p><p><b>六,诗词、对联的写作要求:</b></p><p><b>1,贴近时代</b></p><p><b>2,立意要新</b></p><p><b>3,多读勤练</b></p><p><b>4,不断修改</b></p><p><br></p> <h3>12月4日摄于大桥中学会议室大楼前</h3> <h3>与华聿杜校友现场合影</h3> <p><b>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b></p><p>关于对联的起源,说法不一。但研究者普遍认为,对联(更确切的说应是春联)起源于桃符。</p><p>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春节、家家户户就悬挂“桃符”。</p><p>到了五代十国,桃符又有了新的发展。五代蜀后主孟昶、在归宋前一年除夕,自题一副春联:</p><p>新年纳余庆;</p><p>嘉节号长春。</p><p>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p> <p>对联形成于五代,广泛运用则在宋代。这个时期,对联已经不局限于、题写在桃木板上,都是推广到楹柱上、称之为“楹联”,并且用于祝寿、挽吊,题于书房、寺庙。那时有一副著名的黄耕庾夫人寿联:</p><p>天边将满一轮月;</p><p>世上还钟百岁人。</p><p>北宋时期,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中。宋代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就有一副醒世名联:</p><p>平生不做皱眉事;</p><p>世上应无切齿人。</p><p>元末明初,又发展到章回小说的标题也用对联;“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如此,只是对仗、平仄在要求上,没有规范对联那么严格。</p><p>明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对联得到一次大的普及。每年除夕,朱元璋传下圣旨,要求官员、百姓各家都要贴上一副春联,他并亲自微服私访、检查执行情况;他来到城门口,发现有户人家没有贴春联,就上前问个究竟。原来这家的主人是宰猪的屠夫,自己不识字,值此年头岁尾又请不到人,只好坐在家里发愁。朱元璋听了,马上提笔写下一副春联:</p><p>双手劈开生死路;</p><p>一刀割断是非根。</p><p>朱元璋的重视,使写春联蔚然成风,成为一种风俗。</p><p>明代对联蓬勃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缙、祝枝山、唐寅等对联高手名家。</p><p>应该说,“桃符-门神-春联”是对联发展的主要模式。</p> <h3>到了清代,对联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楹联丛话”、“楹联续话”、“巧对录”等一些对联书籍大量印行,广为传播。<br></h3><h3>自明清以来,对联作家灿若群星。他们当中有政治家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等;文学家袁枚、俞樾等;书画家董其昌、何绍基等。还有以擅长对联、尤其是趣联的幽默大师纪晓岚。</h3><h3>清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h3><h3>一是越写越长,如昆明大观楼长联共有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其实,不少对联的字数已远远超过了它。如清代俞樾的一副长联,洋洋洒洒314字;清末四川江津人钟云舫的江津县临江城楼楼,长达1612字、可谓对联中的鸿篇巨制。</h3><h3>二是越写越巧,或回文、或谐音、或顶针等等,把许多艺术手法都用上了。</h3><h3>三是使用越来越广,当时一些私塾、就把对联列入童蒙课程。</h3><h3>辛亥革命以后,对联的发展依然兴盛。</h3><h3>文革动乱,包括对联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的破坏,对联创作走入低谷。</h3><h3>改革开放后,对联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推动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振兴阶段。1983年,由常江先生等率先创办了油印刊物“楹联通讯”共12期,联络了全国各地的对联爱好者,为中国楹联学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84年,中国楹联学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各地楹联学会相继成立;山西太原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对联”杂志,安徽蒙城创办了第一份“中国楹联报”。许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各类对联书籍,印数之大、种类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对联的资料整理、知识普及和学术研究方面,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各地报刊刊登对联,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媒体以及一些著名的企业,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征联活动。而在民间,每逢节日、尤其是传统的春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充分显示了人民大众参加对联活动的积极性、和对对联的喜好程度。而今,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试行对联教学,积极培养对联文学的后备力量,并已取得可喜的效果。</h3><h3>总而言之,对联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h3> <p><b>二,对联的特点</b></p><p>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强弱相当,文字相别。</p><p>1,字数相等</p><p>上联五个字,下联也要五个字。如李大钊所引用的对联:</p><p>铁肩担道义;</p><p>妙手著文章。</p><p>上联六个字,下联也要六个字。如经我修改后的、挽同窗挚友邓世璋的灵堂对联:</p><p>一世善良忠厚;</p><p>终身勤俭辛劳。</p><p>字数相等,仅仅是对联要素中的一个方面,它还讲究对偶和平仄等艺术构造。</p><p>2,内容相关</p><p>一般来说,上下联应围绕一个相关的主题,或平行叙述,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多种关系。如著名的杭州岳王庙联:</p><p>青山有幸埋忠骨;</p><p>白铁无辜铸佞臣。</p><p>此联的主题赞扬了岳飞的忠贞,上联“埋忠骨”三个字已明明白白地体现出来了。下联则以眼前之景、秦桧夫妇跪泣像作为反衬;这样,就越发显出岳飞的忠贞,奸臣的卑鄙。</p><p>再如,用下联“灯铺江堤桥”去对上联“烟锁池塘柳”。在意境和格调上是相关的,灯光、江堤、大桥、淡烟、池塘、柳树,构成了一个多么柔和、多么幽美的宁静境界。总之,上下联的内容不能离题万里,对句与出句切忌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p><p>3,强弱相当</p><p>对联不仅在结构上要求整齐,上下联的语气上也要求差别不大,修辞手法要相同或相近,特别是上下的力度要均衡、即语气强弱要大体相当。如央视出过一副征联(征下联):</p><p>出山海,踞岭催涛,纵观千秋华夏风流史;</p><p>最后,经过专家严格评选,夺冠者的对句是:</p><p>立昆仑,倚天仗笔,好绘四化神州壮丽图。</p><p>对联的强弱,大致有三种情况:</p><p>一是上弱下强,这是允许的,也是常见的。二是上下同等,这是最好的,但不容易做到。三是上强下弱,这是必须克服的缺点。</p><p>4,文字相别</p><p>就是上下联不要有重复字,特别是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字。字一旦重复,就破坏了对联的整体美感。</p><p>但有两种情况除外。一是个别带有衬字性质的虚字,允许重复,但必须放在同一位置上。如“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p><p>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p><p>二是上下联的异位重字,但必须交错相对。</p><p>如“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p> <p><b>三,对联的种类</b></p><p>对联按照不同的标准,根据功用与内容可以分为春联、喜联、挽联、行业联、胜迹联、言志联、故事联。其中喜联,则包括婚联、寿联、乔迁联。</p><p>1,春联的主要内容是辞旧迎新,但其形式却是多种多样</p><p>。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干支”即天干、地支。为突出“新一年”的来临,人们常在春联中嵌入本年“干支”。如明年是农历庚子年,提前作上一副春联,上下联联首分别嵌入“庚子”二字:</p><p>庚日照三江曙色;</p><p>子辰迎九域春光。</p><p>2,喜联就是为贺婚嫁、祝寿、乔迁活动等而作的对联。</p><p>婚联内容,大都是对新婚夫妇进行夸奖、描写喜庆场面,以及祝愿新婚夫妇志同道合、家庭和睦、婚姻美满、白头偕老。</p><p>今年十月一日,忘年交严帆、刘新凤喜结良缘,我送上喜联一副:</p><p>乐奏严门,结五彩同心,比翼人生天地阔;</p><p>喜临刘府,成百年连理,流馨岁月幸福长。</p><p>当今社会,一般婚联都写得庄重、传统;而有的婚联却别具一格,写得风趣幽默。如某人赠给一对数学老师的婚联:</p><p>自由恋爱无三角;</p><p>幸福人生有几何。</p><p>我的岳母大人张曙明女士九旬寿庆时,特作联题贺:</p><p>曙时德雨,人品如金玉;</p><p>明理高风,寿龄比柏松。</p><p>尊敬的初中班主任孙景华老师2013年四月初八,喜逢九旬寿庆,作为学生、特作联致贺:</p><p>涌一腔热血,携两袖清风,种李栽桃,诗讴寿诞开新景;</p><p>撷四处锦云,写百年人生,激浊扬善,乐奏春歌入丽华。</p><p>房屋落成或迁入新居,用对联道喜,这类对联称为乔迁联。内容应围绕宅第展开,描写周围环境、风物。</p><p>一般乔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建房时要上梁,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新房建成。房子建成后,迁入新居、这是第三阶段。</p><p>上梁时的对联:</p><p>立玉柱天长地久;</p><p>架金梁人寿年丰。</p><p>新屋落成对联:</p><p>新屋落成,惠风和畅;</p><p>华堂建就,</p><p>政策英明。</p><p> 乔迁时的对联:</p><p>择居仁里和为贵;</p><p>善与人同德有邻。</p><p>3,挽联</p><p>挽联是把对死者的哀思、生者的意愿,创作成对联。挽联的内容要根据所挽对象,不管挽谁,都应感情真挚、恰如身份,不宜嵌入死者的姓名。如,</p><p>挽师表名人联:</p><p>万古尊师德;</p><p>千秋有楷模。</p><p>为国育才曾尽瘁;</p><p>毕生勤业永留芳。</p><p>4,行业联</p><p>行业联,是张贴、书写在店堂门前的对联;它与装饰的商号、牌匾交相辉映,构成店堂的特色。一副文采飞扬、意蕴深刻、书写得体的店堂对联,不仅可以美化门面、照徕顾客,而且往往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p><p>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为一家浴池题写对联:</p><p>金鸡未唱汤先热;</p><p>旭日东升客满堂。</p><p>无锡王兴记百年庆典时,搞了一次征联活动。本人有幸出任评委评委之一,曾作联致贺:</p><p>道致中和,百年王兴记,赞歌美点抒豪兴;</p><p>技臻上乘,一品名小吃,堂店华章溢盛情。</p> <h3>5,胜迹联<br></h3><h3>为装饰名胜古迹题写或镌刻的对联,称之为胜迹家联。如,宋代赵孟頫题写的扬州瘦西湖“迎月楼”联:</h3><h3>春风阆苑三千客;</h3><h3>明月扬州第一楼。</h3><h3>作者在上联中,把“迎月楼”比为仙境,春风满楼,贵客三千,极言“迎月楼”富丽堂皇,高朋满座。而在下联,则进一步赞美“迎月楼”,称其为扬州全城的第一楼。</h3><h3>清代林则徐题写的镇江焦山“水晶庵”联:</h3><h3>山月不随江水去;</h3><h3>天风时送海涛来。</h3><h3>以“去”、“来”收尾作为固定格式的对联,称之为“去来格”;其关键在于“去来”二字意境要好,韵味全在“去来”二字上。江水东流,水中的山月永在;天风扑面,不忘将大海涛声带来。</h3><h3>6,言志联</h3><h3>言志联,就是通过对联来抒写抱负、志向、理想,用以鞭策自己,激励他人。</h3><h3>“言志联”包含的内容广泛,像自勉联、修身联、治学联等都属于言志联的范畴。</h3><h3>清代林则徐的自勉联:</h3><h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h3><h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h3><h3>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不同意见,下联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h3><h3>明代袁崇焕的修身联:</h3><h3>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h3><h3>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h3><h3>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治学联:</h3><h3>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h3><h3>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h3><h3>7,故事联</h3><h3>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把一些对联介绍给读者过听众。</h3><h3>在江西境内流传着不少解缙的对联故事。解缙,江西吉水人,明代翰林学士。他幼年家贫,但聪明好学、才智出众。相传,解缙家的对面住着一位退职在家的曹尚书。一年春节,曹家张灯结彩,准备欢度除夕。而解缙在家等着他父亲卖完豆腐,拿钱买米下锅。解缙想,岁序更新,春回大地;家里虽穷,也得写副春联。他放眼门外,曹家的竹园里绿竹千根,苍翠欲滴。于是,他灵机一动,挥笔写道:</h3><h3>门对千竿竹;</h3><h3>家藏万卷书。</h3><h3>谁知曹尚书见了这副对联,心想小小解家,竟敢称藏书万卷,植竹千根,这不是炫耀他博学多才,嘲笑我不识诗书吗?我把竹子都砍了,看你如何“门对千竿竹”?一怒之下,便派人将自家满园翠竹根根都砍了半截。</h3><h3>解缙不禁暗自好笑:“好哇,我要叫你毁了一园竹子,让你气个半死!”他随即取来笔墨,在春联的末尾、各添上一个字,变成:</h3><h3>门对千竿竹短;</h3><h3>家藏万卷书长。</h3><h3>第二天,曹尚书出门一看,更加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干脆叫人把满园翠竹连根刨了。哪知道聪明的解缙提笔蘸墨,在那春联的末尾再各加上一个字:</h3><h3>门对千竿竹短无;</h3><h3>家藏万卷书长有。</h3><h3>曹尚书见了,虽然十分气恼,但也只好自认倒霉。</h3><h3>随着当今对联的普及,不少民间对联故事,被收集、整理后出版,像“楹联故事选”、“古今名人对联故事”等,就收入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巧对佳联。</h3> <p><b>四,格律诗的基本知识</b></p><p>格律诗的格律,可以简化为12个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仗。</p><p>(一),限篇幅:</p><p>所作的诗,篇幅都有严格定制。如绝句是4句,律句是8句;五言、七言指每句的字分别是5字、7字,也有长律、排律、歌行等。</p><p>(二),讲音韵:</p><p>“韵”指一个字韵的收声,也就是汉语拼音所讲的韵母所发的音,汉字的字音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同韵字”,在诗里用同韵的字叫“押韵”。诗句里押韵的字都放在句末,所以称为“韵脚”。</p><p>格律诗在押韵上要求很严格,其规则可概括为以下三点:</p><p>其一,韵脚的位置是固定的。无论是律诗或绝句,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必须押韵。首句是否押韵、由作者自定,七律、七绝首句押韵的居多,是为正例,不押韵为变例。而五律、五绝则以首句不押韵为正例,押韵的为变例。</p><p>其二,要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律诗和绝句的韵脚,都要用同一韵的字。</p><p>其三,不能凑韵、叠韵或同义相押。凑韵、叠韵,都是作格律诗的大忌。所谓“同义相押”,指同韵同义而不同形的字,在一首诗里同时做韵脚。如“忧”和“愁”、“芳”和“香”等,即使各句的含意不同,也应避免。还有格律诗和绝句,就是短短几十个字,除非因特殊需要,通常应避免“重字”。</p><p>用韵当前实行的“古声韵”(平水韵)和“新声韵”两种并行的做法,但在同一首诗词里,不可混用。</p><p>平水韵里按平、上、去、入分为四声,其中仅平声音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p><p>(三),论平仄:</p><p>“平仄”也称字调,指汉语字音的不同声调。</p><p>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种声调,是从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之间的关系是:古代的平声字、一部分变为现代的阴平声,另一部分为现代的阳平声;古代的上声、少部分变为现代的去声,大部分变为现代的上声;古代的入声字,演变到现代,分别变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而今可喜得是,“中华新韵(十四韵)”已从2019年11月0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推广执行。</p><p>另外,作为诗词爱好者,还应懂得“起收”、“联”、“出句”、“对句”的概念。</p><p>起收。所谓“起”就是每首诗的第一句的头两个字,所谓“收”就是每首诗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p><p>联。就格律诗而言,每首诗8句,每两句算一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颌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p><p>出句和对句。每一联有两句,上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p><p>(四),用对仗:</p><p>对仗就是对偶。“仗”字的意义是从“仪仗”而来的,“仪仗”两两相对,所以两两相对的句子就叫“对仗”。近体诗的对仗,不同于对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定要避开同字。</p><p>对偶不避同字,如:“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而对仗就要避开同字,如: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境闲。(刘禹锡诗)</p><p>对仗首先要求句型一致。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p><p>(其中出句没有谓语,对句也没有谓语。)</p><p>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出句“著名”二字拆开放在句子两头,对句“休官”也要拆开放在句子两头。)</p><p>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就一般情况来说,律诗的对仗、可为颌联和颈联;也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p><p>如,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p><p>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p><p>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p><p>其中,第三句完全符合规定的格律;而下联、第四句则有瑕疵,具体来说,“而”字所占的位置上应该是一个平声,但“而”字却是一个仄声字?这就不符合格律规定。另外,“慨而慷”对“今胜昔”也不太精工;“胜”字为实字,但“而”已却为虚词。</p> <p><b>五,平仄格式及规则</b></p><p>五言律诗~有四种平仄格式:</p><p>1,平起仄收式</p><p>例:王维的“山居秋暝”</p><p>平平平仄仄,</p><p>空山新雨后,</p><p>仄仄仄平平。</p><p>天气晚来秋。</p><p>仄仄平平仄,</p><p>明月松间照,</p><p>平平仄仄平。</p><p>清泉石上流。</p><p>平平平仄仄,</p><p>竹喧归浣女,</p><p>仄仄仄平平。</p><p>莲动下渔舟。</p><p>仄仄平平仄,</p><p>随意春芳歇,</p><p>平平仄仄平。</p><p>王孙可自留。</p><p>注:</p><p>第一、二、三;第五、六、七句的第一个字,为“可平可仄”。</p><p>2,仄起平收式</p><p>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p><p>仄仄仄平平,</p><p>戌鼓断人行,</p><p>平平仄仄平。</p><p>边秋一雁声。</p><p>平平平仄仄,</p><p>露从今夜白,</p><p>仄仄仄平平。</p><p>月是故乡明。</p><p>仄仄平平仄,</p><p>有弟皆分散,</p><p>平平仄仄平。</p><p>无家问死生。</p><p>平平平仄仄,</p><p>寄书长不达,</p><p>仄仄仄平平。</p><p>况乃未休兵。</p><p>注:</p><p>第一、三、四;第五、七、八句的第一个字,第二、第六句的第三个字,为“可平可仄”。</p><p>3,平起平收式</p><p>例:李商隐的“风雨”</p><p>平平仄仄平,</p><p>凄凉宝剑篇,</p><p>仄仄仄平平。</p><p>羁泊欲穷年。</p><p>仄仄平平仄,</p><p>黄叶仍风雨,</p><p>平平仄仄平。</p><p>青楼自管弦。</p><p>平平平仄仄,</p><p>新知遭薄俗,</p><p>仄仄仄平平。</p><p>旧好隔良缘。</p><p>仄仄平平仄仄,</p><p>心断新丰酒,</p><p>平平仄仄平。</p><p>销愁斗几千。</p><p>注:</p><p>第一、四、八句的第三个字,第二、六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五、七句的第一、第三个字,为“可平可仄”。</p><p>4,仄起仄收式</p><p>例:杜甫的“旅夜书怀”</p><p>仄仄平平仄,</p><p>细雨微风岸,</p><p>平平仄仄平。</p><p>危樯独夜舟。</p><p>平平平仄仄,</p><p>星垂平野阔,</p><p>仄仄仄平平。</p><p>月涌大江流。</p><p>仄仄平平仄,</p><p>名岂文章著,</p><p>平平仄仄平。</p><p>官应老病休。</p><p>平平平仄仄,</p><p>飘飘何所似,</p><p>仄仄仄平平。</p><p>天地一沙鸥。</p><p>注:</p><p>第一、三、五、七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二、第六句的第三个字;第四、第八句的第一个字,为“可平可仄”。</p><p>五言绝句~也有四种格式:</p><p>1,仄起仄收</p><p>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p><p>仄仄平平仄,</p><p>白日依山尽,</p><p>平平仄仄平。</p><p>黄河入海流。</p><p>平平平仄仄,</p><p>欲穷千里目,</p><p>仄仄仄平平。</p><p>更上一层楼。</p><p>注:</p><p>第一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二句的第三个字;第三、第四句的第一个字,为“可平可仄”。</p><p>2,平起仄收</p><p>例:李端的“听筝”</p><p>平平平仄仄,</p><p>鸣筝金粟柱,</p><p>仄仄仄平平。</p><p>素手玉房前。</p><p>仄仄平平仄,</p><p>欲得周郎顾,</p><p>平平仄仄平。</p><p>时时误拂弦。</p><p>注:</p><p>第一句的第一、第四个字;第二句的第一个字;第三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四句的第三个字,为“可平可仄”。</p><p>3,仄起平收</p><p>例:卢纶的“塞下曲”</p><p>仄仄仄平平,</p><p>月黑雁飞高,</p><p>平平仄仄平。</p><p>单于夜遁逃。</p><p>平平平仄仄,</p><p>欲将轻骑逐,</p><p>仄仄仄平平。</p><p>大雪满弓刀。</p><p>4,平起平收</p><p>例:王涯的“闺人赠远”</p><p>平平仄仄平,</p><p>花明绮陌春,</p><p>仄仄仄平平。</p><p>柳拂御沟新。</p><p>仄仄平平仄,</p><p>为报辽阳客,</p><p>平平仄仄平。</p><p>流光不待人。</p><p>注:</p><p>第一、第三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二句的第一个字;</p><p>第四句的第三个字,为“可平可仄”。</p><p>七言律诗~有四种格式</p><p>1,平起平收</p><p>例:祖咏的“望蓟门”</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燕台一去客心惊,</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笳鼓喧喧汉将营。</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万里寒光生积雪,</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三边曙色动危旌。</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沙场烽火侵胡月,</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海畔云山拥蓟城。</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少小虽非投笔吏,</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论功还欲请长缨。</p><p>注:</p><p>第一句的第一、第四个字;第二、第六句的第一、第五个字;第三、第四、第五第八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七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为“可平可仄”。</p><p>2,平起仄收</p><p>例:杜甫的“客至”</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舍南舍北皆春水,</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但见群鸥日日来。</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花径不曾缘客扫,</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蓬门今始为君开。</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盘飧市远无兼味,</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樽酒家贫只旧醅。</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肯与邻翁相对饮,</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隔篱呼取尽馀杯。</p><p>注:</p><p>第一、第四、第五、第八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二、第六句的第一、第五个字;第三、第七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为“可平可仄”。</p><p>3,仄起平收</p><p>例:杜甫的“秋兴”</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闻道长安似奕棋,</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百年世事不胜悲。</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王侯第宅皆新主,</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文武衣冠异昔时。</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直北关山金鼓震,</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征西车马羽书驰。</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鱼龙寂寞秋江冷,</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故国平居有所思。</p><p>注:</p><p>第一、第四句的第一、第五个字;第二、第五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三、第七句的第一、第五个字;第六句的第一、第三、第六个字,为“可平可仄”。</p><p>4,仄起仄收</p><p>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剑外忽传收蓟北,</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初闻涕泪满衣裳。</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却看妻子愁何在?</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漫卷诗书喜欲狂。</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白日放歌须纵酒,</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青春作伴好还乡。</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即从巴峡穿巫峡,</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便下襄阳向洛阳。</p><p>注:</p><p>第一、第三、第七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第二、第六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四、第八句的第一、第五个字;第五句的第一、第三、第六个字,为“可平可仄”。</p><p>七言绝句~平仄格式也有四种</p><p>1,平起平收</p><p>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朝辞白帝彩云间,</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千里江陵一日还。</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两岸猿声啼不住,</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轻舟已过万重山。</p><p>注:</p><p>第一、第四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二句的第一、第五个字;第三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为“可平可仄”。</p><p>2,仄起平收</p><p>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寒雨连江夜入吴,</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平明送客楚山孤。</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洛阳亲友如相问,</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一片冰心在玉壶。</p><p>注:</p><p>第一、第四句的第一、第五个字;第二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三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为“可平可仄”。</p><p>3,平起平收</p><p>例:白居易的“忆江柳”</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曾栽杨柳江南岸,</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一别江南两度春。</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遥忆青青江岸上,</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不知攀折是何人。</p><p>注:</p><p>第一、第三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第二句的第一、第五个字;第四句的第一、第三个字,为“可平可仄”。</p><p>4,仄起仄收</p><p>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p><p>仄仄平平平仄仄,</p><p>回乐峰前沙似雪,</p><p>平平仄仄仄平平。</p><p>受降城外月如霜。</p><p>平平仄仄平平仄,</p><p>不知何处吹芦管,</p><p>仄仄平平仄仄平。</p><p>一夜征人尽望乡。</p><p>注:</p><p>第一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第二、第三句的第一、第三个字;第四句的第一、第五个字,为“可平可仄”。</p> <p><b>六,诗词、对联的写作体会:</b></p><p>1,贴近时代;</p><p>2,立意要新;</p><p>3,多读勤练;</p><p>4,不断修改。</p><p>感谢无锡二中,感恩语文老师。是尊敬的丹一(吴丹一)老师、克方(史克方)老师,手把手、把我领进了中华诗词、中国楹联之门。</p><p>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的体会是,必须要加强修养,才能感悟人生;反映现实社会,才能诗化人生。</p><p>一是多读古人诗。</p><p>创作时如果写不出或写不好,就多看看古人是怎样写的;还要多读点今人的优秀作品,找到自己的不足,从中激励创作的积极性。</p><p>二是与阅历有关。</p><p>一个经历过文革苦难的人,诗词、对联能写得好一些。阅历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名山大川。所谓“诗得江山助”、“江山为助笔纵横”。吟诗作对,一定要与大自然、与社会多多接触,增长见闻。</p><p>三是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p><p>不要麻木不仁,要有仁爱之心、博爱之心,爱祖国山河、爱历史文化。</p><p>唐诗宋诗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李、苏以才气为诗,是诗之神者;杜、黄是诗之圣者。当然。绝句可学王昌龄,五律学王维。</p><p>但前人多从杜甫入手,杜诗有章法可循,开后人无数法门,然后学韩愈、黄庭坚、下逮陈三立诸家诗。</p><p>任何文学形式,都贵在创新,创新主要表现在立意上。比如,你要写一副理发店的对联,首先就要从“主题”入手,从“理发”二字做文章。</p><p>新事业从头做起;</p><p>旧现象一手推平。</p><p>此联写得风趣幽默、生动形象,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p><p>多读勤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尤其是像对联这样的韵文,只有反反复复吟读,就能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欣赏和创作水平。其实,吟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模仿、借鉴到接受、创新的过程。</p><p>首先,读名联。</p><p>名联是经过长期口口相传,为人们公认的好对联,无论是意境、格调,还是联律,都是上乘的。如家乡著名的“东林书院-依庸堂”楹联:</p><p>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p><p>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p><p>其次,是阅读书、报、刊。</p><p>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出版界,每年都要出版一批对联书籍,如“古今名人对联故事”、“名联欣赏”、“对联妙对三千副”、“实用对联5000副”。尤其是山西太原创办的“对联”杂志,安徽蒙城创办的“中国楹联报”,都办得很有特色。</p><p>第三,诵读辅助资料。</p><p>如“声律发蒙”、“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都是创作对联的辅助资料;只要坚持阅读这些资料,并在阅读过程中,品赏联意与格调,熟悉声律,就必定能在对联创作中取得成效。</p><p>除了多读,就是勤练。</p><p>第一,模仿。这种模仿与抄袭是两码事。在模仿过程中,你能逐步熟悉各类词汇,渐渐掌握声律;这样循序渐进,,一定必有效果。</p><p>第二,仿照古代的对课形式。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是同事、朋友之间,进行对课练习。</p><p>比如,老师出“好”,学生答“新”;老师出“春光”,学生答“气象”;老师出“处处”,学生答“家家”;老师出“春光好”,学生答“气象新;老师出“处处春光好”,学生答“家家气象新”,这样通过逐字增加,反复练习,就可打下良好的基础。</p><p>第三,积极参加各类征联活动。</p><p>一朵浓香扑鼻的鲜花、会引来勤劳的蜜蜂,一句绝妙的联句、能吸引无数的心灵。</p><p>前人说得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p><p>创作对联要符合联律。在创作过程中,如一时间想不出合适的词,用来对仗或对平仄,不妨就先放一放,这同考试一样,先做容易的题目,难的留在后面完成。经过反复推敲,调整符合联律的字词,力求精益求精。另外,凡做完一副对联,应对其多加诵读,发现在声调上不合平仄,或者遣词造句欠妥,都不能马虎;多一次修改,就是多一次认识,也是多一次选择。本人为家乡荡口古镇镌刻在“一得”景点的那副楹联:</p><p>览胜喜登高,沐雨经风昭古镇;</p><p>凭楼常陶醉,流光溢彩壮鵝湖。</p><p>先后修改了三次。</p><p>时间过得真快,即将年末;喜迎2020庚子新年的到来,特拟几副贺联、结束今天的讲座。</p><p>猪飞换岁;</p><p>鼠咬开天。</p><p>金猪辞旧岁;</p><p>银鼠迓新春。</p><p>猫论常昭新世界;</p><p>鼠毫大写妙文章。</p><p>谢谢大家!</p><p> 2019.12.04于无锡大桥中学。</p><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讲座人简介:</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钱圣南,男,江苏无锡人,一九四六年八月初一生,血型“B”,吴越钱氏第37世孙。上海二医大(现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系全日制本科毕业。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终身研究员。2012年、2013年,已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依依联情”和“诗词联韵”。已在中国诗词、楹联论坛,发表论文16篇。</span></p> <h3>以下为圣南学长有关对联的3篇美篇,请继续欣赏。</h3>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jd6hrbd?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题赠无锡二中60群校友嵌名联(以毕业年份先后为序)</a></p>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2no5ht?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原创●钱圣南 ♥题兰颐山庄18联</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v04f4ef?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对联修辞之管见</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