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第二章 血骨:追根溯源</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改革大潮骤起</font></b></h1> <p>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渐渐成为从上到下的共识。市场概念和营销理念,开始进入到山安人的思维之中。<br> 1972年,山安从国家建委八局第二安装公司变更为山西省建工局安装公司,但是建设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的任务不变。<br> 山西这一片肥田沃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一展身手的舞台。随着大量的山西本地人加入企业,山西人特有的精明、务实和求新精神开始融入企业。<br> 1969年,17 岁的王宝玉加入了山西安装公司,成为一名管道工。他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工地是在兴安化学材料厂,从一名学徒工干起,每天扛着比他身高还高的氧气瓶和铸铁管在工地来来去去。<br> 对于当时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他回忆道:<br> <font color="#9b9b9b"> 那时形容建筑单位的员工是“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搞建筑的”。那时候冬天也得干,穿个棉背心,人力劳动,体力劳动居多,机械化程度非常低。打过墙眼,也是人工在那儿敲。起重设备是以推绞磨为主,形象地说是“香通风,臭油工, 凑凑合合当管工。气焊粑</font><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粑电焊皮,誓死不当起重驴”。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55, 155, 155);"> 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咱们有“小炉匠”精神——用简单的工具在简陋的环境下也要成功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span></p><p><font color="#9b9b9b"> </font>这种“小炉匠”精神,其实就是山两安装的红色基因与晋商文化相融合的一种宝贵结晶。 多年以后,王宝玉已经是白发苍苍的退休干部,他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山西安装。在一次采访中,老人面对如今的山安人,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后辈们说:</p><p> <font color="#9b9b9b"> 如今条件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企业也转型升级了,但是我们的这种精神却不能丢弃!</font></p><p><font color="#9b9b9b"> </font>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潮最早在中国的南方涌动起来。</p><p>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记,改革开放的大幕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徐徐拉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纪元。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也开始全面进入市场经济,这意味着过去由行政划拨任务的时代结束。也就是说,要从“给饭吃”过渡到“找饭吃”,即由纯粹的“生产型”企业转变成“经营生产型”企业。1984 年,山西安装确立了自己的经营方针为“立足山西、面向全国、打入沿海”,初步树立了竞争、市场、信誉、效益等观念。同时对内改革,由单一的产业结构,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发展。</p><p> 改革开放带来了火热的市场,国家以及民间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化工市场,山西安装依托专业优势承接到一大批工业设备安装工程。整个80年代,他们共承接完成156项国家、省市级重点工程和高、精、尖的国外引进工程。其中“三大战役”最为出名,分别是山西化肥厂引进西德225t/h高温高压锅炉、2000t/h 循环水系统、110KV 变电站工程:山西平朔露天矿改扩建工程:山西铝厂的三台130/h锅炉和12MW的发电机组工程。由于三个项目是同时开工,山西安装全员处于抢工状态,企业发展势头良好。</p><p> 在山西化肥厂安装德国设备过程中,最初德国专家并不信任他们,因为他们的工具实在太落伍了。但是他们就是用这种最简单的工具实现了高温高压锅炉安装一次交验合格率达 100%,点火送气一次成功。现场的德国专家赛佛特先生兴奋地给在现场参战的山西安装员工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并说道:“中国工人了不起!”</p><p> 30多年后,原公司副经理林顺兴依然对山西化肥厂的安装项目记忆犹新,他回忆道:</p><p> <font color="#9b9b9b"> </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