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i>心中一直藏着一条马路,很小,却很大。</i></b></h3><h3><br></h3><h3> 今天看微信,北京第一条胡同开展申请式退租,城市保护全面启动,就笑了。早在2007年,在城市疯长的时候,<b>上海就将中心城区144条路巷定为城市风貌保护道路, 64条马路永不拓宽。</b></h3><h3><b><br></b></h3><h3> </h3><h3> 高速运转、月异日新的上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高架层层交错,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们,不断刷新城市天际线和时尚前卫的理念。迅猛长大的时空,无情地拉扯着城市的神经。</h3><h3><br></h3><h3> 然而并非一切都是新的,<b>在悄然脱胎换骨的城市缝隙间,依然挤满了旧日生活和历史记忆。</b><br></h3> <h3> 上海的老街巷、老建筑,不会再因城市的发展而消失。老上海的传统和新上海的时尚,将长期共存,保留新旧风貌、东西文化碰撞的特殊符号,这些永不拓宽的马路是展示上海城市发展脉络、延续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们集中体现了上海城市的精华和神韵,浓缩了上海的历史印象。</h3><h3><b> 保留、传承、创新文化,才是一个城市成熟的象征。‘</b></h3> <h3> 这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像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连接着咋天和明天,也连接着上海文化的根与魂。</h3><h3> 上海情怀很大,但用来盛放窄窄的、不变的上海马路已经足够。<b>所以, 阅读马路是打开这座城市的密码。</b></h3> <h3> 常常在这些小马路上徘徊流连。今年秋天,再次行走在这些特别的脉络,于是对上海这座城市又有了新的亲近。现在,试着阅读“一条马路”,了解新老上角,触摸许多风流人物为她留下的别样风情。</h3><h3><br></h3><h3> </h3><h3> 那天阳光明媚,蓝天白云。十号线上海图书馆站出来就是淮海中路和高安路交界处,淮海中路以南是高安路,淮海中路以北就是所钟情的路。全长才一公里多,跨过徐汇、长宁两区, <b>1918年到1921年修筑,原属于上海法租界,名为朱迩典路。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b>。</h3><h3></h3> <h3> 两旁林立着高大的法国梧桐,太阳完全照不进来,是上海小马路的显著标志,而马路深处的小弄堂和花园洋房溢出的就是上海味道。</h3><h3><br></h3><h3> 沿路有上海著名住宅区。离上海图书馆最近的8号是赵丹故居。一路走过去,先后有蒋经国故居,张叔驯、李及兰旧居,巴金故居(在武康路上,挨着这条路)等。</h3> <h3> 大部分旧居挂牌注明保护建筑,但庭院深锁。20弄可以长驱直入,里面深长宽敞,有老公房,花园洋房。曾住过许多历史人物,现已成为普通私宅,也有机关大院。</h3><h3><b> </b></h3><h3><b> </b></h3><h3><b> 2号在最里面,是陈果夫旧居</b>,挂着指示牌,英式乡村风格的小洋房,现已住着几户居民,院子里还晾晒的衣被。</h3><h3><br></h3><h3> </h3><h3> 105号,曾是中国古钱大王”、民国元老张静江的侄子张叔驯的旧居,上海交响乐团曾也设于此处。</h3> <h3> <b>262号是“湖南别墅”</b>,在与武康路交口处,一座西式独立式花园住宅,建于1931年。</h3><h3> </h3><h3> </h3><h3> 1943年,周佛海居住后改名湖南别墅。后作上海市委招待所,陈毅、邓小平、贺子珍等名人曾在这里住过。<br></h3><h3> </h3><h3> </h3><h3> 可惜湖南别墅大门始终紧闭,只能看到门牌。</h3> <h3> <b>这条路和兴国路交界的地方,是街心花园</b>,有一尊雕塑。绿地非常漂亮,静中取静,可以坐在木椅上休息,沉淀行走的思绪与感受。</h3><h3><br></h3><h3> 太阳高照,蝉声响亮,发思古幽情。小憩后,经过高邮路。和武康路交界的地方,是巴金旧居,靠近湖南别墅。</h3> <h3> 这条路的最西端是华山路,一条列入保护的大马路。在华山路、兴国路三条路相交处,<b>就是著名的兴国丽笙宾馆。</b></h3><h3><b><br></b></h3><h3><b> </b></h3><h3><b> 内有28幢风格迥异的别墅楼</b>,分别建于20世纪20、30年代,有法国、英国、德国、美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各式风格的别墅,每幢别墅楼前都有花坛草坪,形成风格独特的园林庭院,环境幽雅。</h3><h3><br></h3><h3> 这是可以走进去用心感受的地方。曾经在这里住过几回,用心读过每一棵树、每一栋楼。这一回,许多老别墅正在维修保护中。</h3> <h3> 从华山路的西端再折往东回,一侧是兴国宾馆略带斑驳的红墙,一侧是豪宅香缇花园等新建小区,却是 “私家住宅,非请勿入”。</h3> <h3> 这是一条是不通公交的马路,静谧和幽雅,不浮华聒噪。除了一些名人旧居和私宅外,街边延展着许多老式弄堂,窄窄的巷子,曲径通幽,反而让人亲近。</h3><h3> </h3><h3> 要踱进每一个弄巷,所以由东向西走,再由西向东返回,<b>奢侈了整整一个下午。</b></h3><h3><br></h3><h3><b></b> 夕阳掠过马路两旁的梧桐,老别墅在绿荫里偶尔露出一角,更加妩媚。在这条路上,没有商铺,没有店面,甚至摊点连餐饮便利店都没有,与旁边的武康路完全不同,也与衡山、思南路两样,只是一条以民宅居住为主的小街巷。遗憾的是,那些洋房、旧居、故居、别墅却紧闭大门,不象巴金故居那样开放……</h3> <h3> <b>但是,只要用心,不难读出她的厚重、典雅与精致,尤其是读懂了物是人非、人是物非……</b></h3><h3><br></h3><h3><b></b> 就象在马勒别墅的感悟一样,对冰冷温情的建筑、时空而言,生命其实微不足道。</h3><h3><b> </b></h3><h3><b> 但是,固化的建筑、永恒的时空背后、以及它们的灵魂,是历史的兴替、人事的变迁,是时空的故事、生命的情结。对古人而言,是房子,对今人而言,是财富。财富,不是金钱。</b></h3> <h3> <b>这就是上海最出名的一条小马路,曾经藏龙卧虎,别致风情,“一条马路,半个中国”的湖南路。</b></h3><h3><b><br></b></h3><h3><b> 只有私奔,才能亲近她……</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