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一次出差天津因事务缠身,腾不出时间去品尝天津传统小吃“狗不理”包子,自己倒没有什么遗憾,回来后却让朋友们数落了一番,都说你去了天津不去尝“狗不理”包子,这一趟算是白去了天津。其实,我亦赞同朋友的说法,美食小吃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烙印,最能体现一方水土、一方风情。</h3> <h3>这次去天津我铁了心,无论如何也要抽空去尝尝天津食品三绝之首“狗不理”包子,不然的话别说对不起自己,就连在朋友面前也不好交待。</h3> <h3>说来也巧,在天津与南开大学胡教授碰面之后,他盛情邀请一起去吃“狗不理”包子,此言正中下怀,我没有客气便随口答应了。</h3> <h3>华灯初上之时,与胡教授等人一起漫步于市区南市食品街,街道两旁是富丽堂皇的古典宫城式建筑组群,熙熙攘攘的人流,流光溢彩的霓虹,风味餐馆、特色食品店鳞次栉比,佳肴、小吃荟萃一堂,满街香味飘飞,令人食欲陡生。</h3> <h3>在一家挂有百年正宗老店名幡的“狗不理”包子店落座,我好奇地问胡教授:“这‘狗不理’名字如此不雅,为何竟然成了金字招牌,名扬中外?”听了胡教授的娓娓道来,我才知道“狗不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h3> <h3>相传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有一农家小孩高贵友,乳名“狗子”,从小就到天津一家蒸食铺学艺,心灵手巧加上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面点手艺。后来,他自己经营包子铺,取名“德聚号”,做的包子肉馅松散,包褶均匀,肥而不腻,口味醇香,鲜嫩适口,深受广大食客的赞扬与青睐。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一次将“德聚号”包子进贡给慈禧太后,慈禧品尝后龙颜大悦,赞赏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这种包子被誉为宫廷贡品,一登“龙门”,名声大噪,身价倍增,生意便越做越红火。</h3> <h3>生意兴隆后,狗子卖包子经常忙得顾不上与顾客对话,人们便戏谑“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日久天长,“狗不理”就代替“德聚号”成为名号传遍了津门。天津也随之有了“没吃过‘狗不理包子’等于白活”的俗语,这可见其名声之大。</h3> <h3>与胡教授正聊着,热气腾腾的包子上了桌,刚出笼的包子看上去犹如晨雾中含苞欲放的白菊花,大小划一,介于我家乡的馒头与小笼包之间,薄皮大馅,色白面柔,褶花匀称,油水汪汪,香而不腻。品种有猪肉包,羊肉包、鸡肉包,还有三鲜包、虾仁包、豆沙包、韭菜包等。</h3> <h3>据服务员介绍,如今的“狗不理”包子,不仅鸡、鸭、鱼、肉、海鲜及应时蔬菜均可作为馅料,还发掘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吃的“聚义包”,曹操吃过的“翡翠肉丁包”,万历皇帝吃过的“海鲜水晶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吃的“五丁包”等具有浓郁古典文化色彩的传统包子。在秉承传统并不断创新和改良下,“狗不理”包子已形成一百多个品种,成为天津饮食文化的代表,获得“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h3> <h3>美食美谈,众人品味后都异口同声地称赞“狗不理”包子清香可人,肥而不腻,味美适口。都说吃过一次“狗不理”包子,肯定就想吃第二次。唯有我闭口无言,因为从小就不喜欢面食,对面包馒头类的食品,实在说不出有特别好的口感。说起吃面食,想起那年在北京参加培训学习,每天早饭都是清一色的包子加稀饭,那稀饭也就是看不到饭粒的米汤,不喜面食的我就单单喝米汤,刚过两小时,肚子就饿得直打颤,只得在课间跑出去吃零食充饥。</h3> <h3>当然,对天津传统小吃“狗不理”包子我还是神往的,这次天津之行,能在正宗百年老店尝到口福,遂了心愿,尽管并不是很合胃口,心情还是特别的欣然。其实无论品尝何种地方风味,吃得惯不惯、好吃不好吃倒无所谓,犹如到西安吃羊肉泡馍,到兰州吃牛肉拉面,到海南吃东山羊,到杭州吃西湖醋鱼,更多的是去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民俗风情,以丰富自己的阅历而已。</h3> <h3>告别天津时,我特地捎带了津门食品三绝中的另外两绝“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让家乡的亲朋们也能享到口福,这样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地去过天津了。</h3> <h3>天津的匆匆之行,尽管我对它了解还是那么肤浅,但源远流长的天津饮食文化,和热情待人的胡教授,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h3> <h3> 文: 木鱼原创 图: 选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