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光景一时新,锡城太湖育名人

潍坊滨海一中

<h3>--------赴江南大学学习有感</h3> <h1> <b>忆江南</b> </h1><h3> 江南好,</h3><h3> 风景旧曾谙。</h3><h3> 日出江花红胜火,</h3><h3> 春来江水绿如蓝。</h3><h3> 能不忆江南?</h3> <h3>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旅居江南一带,对江南有着深厚的情感,后来,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写下了著名诗篇《忆江南》,可见在过了这么多年之后江南美景仍在白居易心中栩栩如生,难以忘怀。</h3> <h3>  2019年11月10日,我们踏上了去往千里之外江苏省的列车,带着初心和使命,带着崇敬和向往,来到了美丽而又著名的江南大学学习取经。</h3><h3> 江南大学占地大约3200亩,光水域面积就达到了500亩,环境宜人、景色优美、古朴典雅,学术气息浓郁,带有浓厚的江南乡土特色。江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走在江南大学的校园里,到处都弥漫着学术的气息,你可以在餐厅里排队打饭时听到学生们讨论论文的研究与设计,也可以在马路上听到他们在讨论导师留给他们的作业,到处都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此情此景已经久违了,令人怦然心动。在江南大学的这一周时间里,除了听讲座、做研讨之外,闲暇之余我会骑上校园单车,一个人静静地欣赏着校园的美景,思考着我的人生,和大学生们一起体验着他们的大学生活,这段时光我倍感珍惜,一分一秒也不敢浪费,因为这对于我来说是难得的,是金子般闪耀的年华。</h3> <h3>  这几天的培训地点都定在江南大学人文教育科学学院,人文学院所在的教学楼的名字叫田家炳楼。经人文学院的田良臣副院长介绍,田家炳楼是以田家炳先生的名字命名的,田先生是香港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有“中国百校之父”的美誉,而人文学院的这座教学楼正是田家炳先生出资建造的。</h3><h3><br></h3><h3><br></h3> <h3>  11日上午,我们早早地来到人文学院209会议室,等待一睹教授的风采。开班式由学院中心主任魏建新主持,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魏主任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在座的各位专家,并介绍了江南大学的概况。继而专家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国家一流项目和学科课程建设情况,让我们对这座江南名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h3><h3> 第二阶段由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良臣先生为我们做了题为《基于自主发展的教师核心素养》的报告,田教授学识渊博,语言感染力强,他举了大量的事例来阐述这个抽象的命题,令我印象极为深刻,至今还记忆犹新。</h3><h3> 第一,教师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田教授引用了古今教育名人名事,将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自主发展结合起来,娓娓道来。以当初的中师教育为例,他说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很怀念当初的中师教育,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也专门撰文写到不要丢了我们的中师传统,就是因为中师教育的培养模式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学者,这就涉及到了今天提得很响亮的核心素养问题。进而他举了著名作家沈从文,北大知名教授金克木,诺贝尔奖得主莫言,都是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为什么这些人都是低学历却有大成就呢?还举了跟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有关的史学大师、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事迹,钱先生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上过师范,但是做老师却非常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热爱中文,热爱写作,他不知道怎么教,但他知道怎么学,他就带着学生像自己学语文那样的学,独辟蹊径,还真干成了。</h3><h3> 钱先生专业发展的秘密是什么呢?他将自己定位为一名普通的老师,他曾在无锡、苏州一带做中小学老师二十余载,也就是这二十年奠定了他成为大师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成为大师是在中小学的讲台上磨出来的。为了教学生《论语》,他就编写了一本书叫《论语新解》,去北大教书,教学生学《论语》,他又写了一本书叫《论语文解》,教倒逼个人的学,所以他能成才,这是对我们学科教师最好的启示。所以说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决定一个人有怎样的未来的是什么?就是通过教育,通过生活的磨炼而形成的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渴望,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我们今天的中国变革要有一种壮士断腕的勇气,自我革命,迎来一个自我升级,认识重建的时代。只有善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才能指导他人的学习,同时推动他人的成长,这恰恰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h3><h3> 第二,聚焦教师的核心素养。田教授从支持教师自我发展的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 教师的教育信仰 ,教师核心知识系统和教师的学术研究进行了阐述。其中教师的教育信仰令我最为感动。</h3><h3> 谈到教育信仰时,田教授也举了许多名教育名家的典型事例,例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一直秉持着知行合一,以人育人的教育理念,她并不赞同教书育人的说法,而应是以人育人,一辈子学做教师。在她看来,教书育人是一份职业,是养家糊口的手段,而以人育人是用全部的人生,全部的生命去和学生互动,这是一种有信仰的事业。田教授讲,职业和事业是有层次区别的,他以他的学生(梁思成的粉丝),同济大学建筑学的博导为案例,在和他的学生谈到读书的话题时,学生说他已小有成就但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读我们这个时代的文章,读到的只是知识、方法和技能,但如果在一本书中能够读到智慧,那这本书就特别的了不起,但在读五四时期的那批学人的文章时,也一定能读到知识、方法、技能甚至是智慧,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种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那就是生命的庄严和对学问的沉醉。他提到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老师们,老婆孩子在家里没的吃,家里可以典当的东西都当完了,他们衣衫褴褛、破衣烂衫地站在讲台上,仍旧激情澎湃、慷慨陈词、如醉如痴,而老婆孩子却在家饿得哇哇哭。在那个年代,战火硝烟当中,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的热情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再如万世师表,教师的开山祖师孔夫子,他好学乐教,克己复礼,国学大师唐文治的故事,都向我们揭示了应如何从小我之中走出,赋予我们的生活以伟大的意义。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向我们揭示了他做老师的真谛,这些人正是有了这样的情怀,才能干出这样伟大的教育,令我茅塞顿开。</h3><h3> 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尽管遭遇了那么多的苦难,仍然能够蓬勃发展,我们的文化长河永远奔流不息,与这样的人的持续存在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也深刻揭示了什么才是教师的教育信仰。</h3> <h3>长廊幽幽,典雅别致的锡师附属太湖新城小学</h3> <h3>乔校长带领老师们参观并介绍锡师附小</h3> <h3>  按照学习计划的安排,我们一行人去了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气质优雅的乔校长,活泼灵动的孩子们,还有优美的校园环境。这所学校共有56个班级,25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200余名,乔校长告诉我们设计师在设计学校时本着百年树人的思路,把学校设计成为一棵大树的形状,学校里的湖水就是大树的树根,长廊是大树的树干,两边的教学楼就是它的枝叶,从高空往下看学校就是一棵大树的样子。乔校长说如果办学校能办得像大树,像云朵,像水那么审美和灵动,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学校融入了许多自然的元素,标示系统和玻璃房顶都是做成云朵状的,教室的侧面也是一个大的木质云朵,这映射着对学生的培养达到的三个目标:一、希望学生有大树一样扎实的知识功底;二、像水那样灵动的思维;三、像云朵那样自由的胸怀和心境。学校坚持文化引领和质量立校,文化引领即坚持乐学教育,核心是: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要效率);捍卫童年,启迪童年,放飞童年。乐学教育是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乐学教育让师生在乐学乐教的互动中转变学与教的方式。学校把儿童文化作为乐学教育的思想根基,开设各类学校课程,不断地提升对童年价值、儿童文化、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等问题的认识,构建起具有校本特色的儿童观念,把学校变成“儿童回归天性的乐园”。</h3><div>&nbsp;</div><h3>&nbsp;</h3> <h3>  本次培训学习的内容主要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使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那么何为核心素养?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核心素养就是要回归学科教学的本质,教学不要只关注结果的对错,更多地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水平,通过学习课程最终达到具有高尚的人格、团结合作的意识、适应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出来听了很多,看了很多,也学了很多,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美不胜收。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终归是要回到讲台上的,我该怎么做才能不误人子弟?应该如何在新课改的目标和引领之下,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符号化的知识变为真正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应该是我们一直追寻的目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