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丽校园

牛玉玲

<p>  一曲书香年华带您走进我美丽的书香校园,这是我读高中时的母校,也是我工作了十几年的地方。</p><p> 1988年秋季开学,我们入读诸城一中。记不清当时的校训是不是已经就是“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人类走出去”,但记忆中清晰的大门口就是四个砖垒的垛子,两高两矮,中间是两扇栅栏式的大铁门,西边一扇小门,东边高垛子挂着“山东省诸城第一中学”的大牌子,不记得大门上有校训。</p><p> 进入大门,一条笔直的甬道直通教学楼,就是现在成了危楼的教学楼。甬道东边从南到北是一整面墙,这面墙就是学校的宣传栏,最南边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再往北是各级领导参观一中时的照片。这条南北大道把整个校园分成了教学区和生活区。东边平房是教职工家属院和女生宿舍,宿舍南边是校办工厂;西边平房是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教室西边是操场,跑道是碳渣的,里边的篮球场地是红砖铺的;整个校园的最西边靠近西墙从南到北有一排核桃树。学校的北边,紧挨着办公楼的是学校食堂,食堂西边操场北边是一座二层小楼,下面是体育组和体育器械室,楼上是老师宿舍;再往西就是男生宿舍。</p><p> 1988年至1991年,是我们的高中三年,也是诸城一中校舍改造不平凡的三年。我们的高一教室位于整个教学区最北边,靠近办公楼,是1952年建校时盖的那种青砖青瓦房,墙体很厚,冬暖夏凉。最前排教室前面从东到西有一排乒乓球台,那是我们班男同学的最爱。每天,未到下课时间,就有那么几个酷爱乒乓球的男生握好球拍做好冲刺状去占台。第二年,整个教学区的平房全部拆掉,准备盖教学楼和实验楼。我们去西郊学校刚刚盖好的新教学楼上的高二。在东北角的西郊学校借读,往返时要经过两校相连的那个窄窄的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铁门。每天跨过那个小门去上课,下课后回来吃饭、睡觉。那扇窄窄的吱吱呀呀的小铁门,好温暖好令人怀念。又是一年,新教学楼首先竣工,我们搬到了新教学楼上课。方方正正的四层新楼,正门朝南,朝北的门儿通食堂,东西两个小门儿,分别通宿舍和操场,传统的青色外墙,棕色塑钢窗框,透明的玻璃窗,凹式毛玻璃黑板,教室里锃光瓦亮。三个年级分布在二十多个教室里。我们的高三教室就是博学楼三楼门厅正上方那个。</p><p> 因为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所以我们就在学校吃食堂。生活委员排了值日生表,学校统一下发饭筐和水桶,每天两位同学抬饭两位同学打水,菜也是提前订好,由两位同学用铁皮桶打来,所有的饭盒都放在地上,值日生一勺一勺地分,最令人回味的是炒土豆片,说是炒其实是煮,打来的菜一半土豆一半水,表面上飘着一层肥肉片,那个香就甭提了!高一教室在平房里,我们在教室里吃了一年的饭。高二在人家学校的教室上课,新楼且远,我们就在学校指定地盘的露天吃饭,碰上特别天气,就到男生宿舍吃,(因为理科班女生少,男生住大宿舍)这就有了谁的咸鸭蛋被谁偷吃了的故事。高三好了,新楼盖好了,感觉像孩子终于回到了娘的怀抱,可是有人疼有人爱了。可是校长说,新教室,要爱惜,不能在里边吃饭!直到91年春天,因为一中要承办全省运动会,学校盖了新食堂(不是我们现在的餐厅),食堂大厅里有圆桌但没有凳子,我们高考期间在里边站着吃了三天饭,那时候觉得特别幸福!</p><p> 高中三年,我们这级女生一直住在东区的平房里,最靠里的那一排。明明在教室里困的要死,可是到了宿舍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叽叽喳喳聊个不停,直到查宿舍的老师拿手电筒东西一扫再吼上几嗓子,这才渐渐地没了声响。美美的睡的正香时,宿舍后面看大门的老师家里养着的那只猫不淡定了,似婴儿嚎哭的猫叫声慎的人难以入睡,然后是看门老师的敲打声。当然,也不是所有声音都是烦人的。每天五点半,嘹亮的起床号准时吹响,当天气不好的时候,体育老师就会用大喇叭说“同学们,由于天气不好,今天早上不上早操了”,那简直是天外仙音,我们就重新躺回被窝再美美地睡上二十分钟。</p><p>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各个片段仿佛一下子涌了出来。语文老师讲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时的腼腆;物理课上不认真听讲和同桌数老师说了多少个口头禅“大家看”;做了“坏”事的同学惹的班主任王老师一通臭骂“刨燥摇燥勺燥,浑身痒痒不知道哪了刺挠”;元旦晚会上同学们那表演不太娴熟却让人情绪高涨的霹雳舞和我们齐声唱出的“我想唱歌可不能唱,还有许多复习题还没有做,努力吧准备考重点,老师每天都要这么说”。。。</p><p> 时代在进步,2009年,诸城一中迁到了更大的校区,我们第一初中就诞生啦!来到这久别的校园,树在那儿,花也在那儿,楼前的雕像依然矗立在那儿!更多的高楼诉说着新时代的故事,但一中还是一中,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