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进步,在参赛中提高

<h3>   白燕<br>  这次比赛,一路走来,团队老师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指导,学校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让我在磨课过程中不断的蜕变和成长,感谢你们!</h3> <h3>徒弟篇<br></h3> <h3>1、磨课<br><br>  每节课后,大家畅所欲言,指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专家唐老师、胡老师、李老师从设计理念的高度、课堂实践的广度、教学设计的深度如同海浪撞击我们的心灵,激励我前进,推动我奋发。</h3> <h3>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乐于学习。</h3> <h3>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h3> <h3>  清晰的表达,明确的提问,娴熟的过渡铸就一堂好课。</h3> <h3>2、团队力量的强大<br>  感谢我的团队成员:唐云琳老师、李胜前老师从第一节课试教开始就陪伴着我,足足陪了我四个星期,不仅如此,还腾出晚上的休息时间来校帮我指导,帮忙做课件,帮忙分析各个环节。也感谢学校的胡校长、王校长、沈世祥老师、陈文武等老师,在我失落的时候帮我打气,给我信心。我庆幸自己周围有一个这样的教学团队,他们是我坚强的后盾,正因为有他们才会有这么一堂课。感谢你们这段日子里详尽细致的指导和细腻温馨的鼓励。</h3> <h3>3、上课<br>  11月8号,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九小,上午看到参赛者精彩的表现让我倍感压力,专家评委的点评让我心生向往。</h3> <h3>4、赛后点评<br><br>课后,宣州区小数的专家团队对我这节课的点指导及陈校长的点评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br></h3> <h3>5、反思<br>这一次非同寻常的&quot;磨课&quot;经历,更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是啊,刀越磨会越亮,课越磨会越精,教学是不能&quot;浮&quot;的,也不能&quot;虚&quot;的,它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预设,智慧地反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深深地感谢我的团队给予我的成长的力量,我还会继续努力,在教书育人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努力营造一个充满&quot;情趣&quot;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h3> <h3>师父篇 <br> 一路同行,未来可期<br> 指导教师 唐云琳 李胜前<br>  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最佳的教学方案。我们团队抽到的课题是《周长的认识》,要正确理解周长的定义首先要理解图形的一周,而围绕图形一周的边线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周长概念中“形”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理解图形一周的长度即周长,这是一个数量概念,是周长概念中“量”的本质。在周长的教学中“量”和“形”的感知缺一不可。这个是这节课的本质。因此,如何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等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这个本质展开的。<br>  我们磨课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注白老师的整个一节课的框架结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一轮磨课结束,我们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第二阶段重点关注这一节课“起承转合”,注重以生为本,强调多维目标,强化合作意识。第三阶段关注课堂教学的细节。无论是多媒体的运用,板书的设计,教学具的制作,还是白老师的语言、手势、表情等教态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尽量表现得紧凑流畅,恰到好处。<br>  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的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虽然这个过程我们紧张、忙碌,可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本次磨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材的深度和高度。<br>  白燕老师在这次大赛中超越了自己,完整,精彩地展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得到了评委和观摩老师的高度评价,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新生代课堂的活力和魅力!</h3>

教学

磨课

老师

课堂

周长

团队

一节课

磨出

感谢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