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一日游(副本)

~ ~

<h3>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h3> <h3>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九龙壁的主体有九条龙,庑殿顶设有五条脊,当中正脊上也有九条游动的行龙;斗拱之间采用五九四十五块龙纹垫拱板;整个壁面用的塑块二百七十块,也是九五的倍数。</h3> <h3>在九龙壁壁面上,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腹部是用木料雕凿成型后钉上去的,油漆已经脱落。传说,当年在烧制时,工匠们把这个龙腹烧坏了,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不久,显然,大家的杀身之祸即将来临。有位木匠师傅冒着犯有欺君之罪的生命危险,连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块龙腹,钉补上去,刷上白色油漆,使之同原来的白龙腹颜色相同.</h3> <h3>囚牛,龙生九子之一,形状为有鳞角的黄色小龙,喜音乐,蹲立于琴头。这位有音乐细胞的龙子,不光立在汉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乐器上也有其扬头张口的形象。</h3><h3>睚眦(拼音: Y á z ì),龙生九子之一,龙身豺首,性刚烈,最是好杀嗜杀好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相貌似豺,好腥杀。常被雕饰在刀柄剑鞘上。睚眦的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报则不免腥杀,这样,这位模样像豺一样的龙子出现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h3><h3>嘲风,龙生九子之一,平生好险,如今殿角走兽是其形象。</h3><h3>椒图,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h3> <h3>蒲牢,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h3><h3>螭吻,又叫鸱尾、鸱吻(拼音, Ch ī w ě n 、 Ch ī w ě i 、 Ch ī w ě n ),龙生九子之一,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h3> <h3>赑屃(拼音: B ì x ì),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有齿,力大,好负重。其背亦负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龟为其形象。</h3><h3>狴犴(拼音: B ì'à n ),龙生九子之一,形象老虎,传说其好诉讼,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又叫宪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狱讼之事,人们便将其刻铸在监狱门上。虎是威猛之兽,可见狴犴的用处在于增强监狱的威严,让罪犯们望而生畏。</h3> <h3>狻猊(拼音: Su ā nn í),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又称金猊、灵猊。狻猊本是狮子的别名,所以形状像狮,好烟火,又好坐。庙中佛座及香炉上能见其风采。狮子这种连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轩昂的动物,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由于佛祖释迦牟尼有“无畏的狮子”之喻,人们便顺理成章地将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炉上让其款款地享用香火。<br></h3><h3>饕餮(拼音: T ā oti 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h3><h3>蚣蝮,应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性喜水,被雕成桥柱、建筑上滴水的兽形。</h3> <h3>龙生九子之传说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h3> <h3>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留有中国四千多年的文化遗存,这些无价的文物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躯体,是中国文化之根!不从根源上让中国文化强健起来,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就会倒退,就无法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正确的文化鉴赏力与文化消费观,就容易被国内国外的不良文化与低俗内容所侵蚀。因此,时至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之际,让故宫艺术重铸民族文化根基让故宫馆藏国宝级文物重生,《故宫十大珍宝瓷》的出品,就是让广大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民群众都有机会拥有与国宝文物同质的顶级艺术品,正是我们文化产业者应承担的一份历史责任!</h3> <h3>第一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庙号—清太祖,年号—天命,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总共10年)</h3> <h3>第二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庙号—清太宗,年号—天聪与崇德,1626年~1636年(总共10年)</h3> <h3>第三位: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年号—顺治,1644年~1661年(总共17年)</h3> <h3>第四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1661年~1722年(总共61年)</h3> <h3>第五位:爱新觉罗·胤禛,庙号—清世宗,年号—雍正,1722年~1735年(总共13年)</h3> <h3>第六位:爱新觉罗·弘历,庙号—清高宗,年号—乾隆,1736年~1796年(总共60年)</h3> <h3>第七位:爱新觉罗·颙琰,庙号—清仁宗,年号—嘉庆,1796年~1820年(总共24年)</h3> <h3>第八位:爱新觉罗·旻宁,庙号—清宣宗,年号—道光,1820年~1850年(总共30年)</h3> <h3>第九位:爱新觉罗·奕詝,庙号—清文宗,年号—咸丰,1851年~1861年(总共10年)</h3> <h3>第十位:爱新觉罗·载淳,庙号—清穆宗,年号—同治,1861年~1874年(总共13年)</h3> <h3>第十一位: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年号—光绪,1874年~1908年(总共34年)</h3> <h3></h3><h3>第十二位:爱新觉罗·溥仪,庙号—清宪宗,年号—宣统,1908年~1912年(总共4年)</h3> <h3>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1]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2],[3]汉族。原名重八,[4]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名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h3> <h3>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h3> <h3>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1][2]等。</h3> <h3></h3><h3>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在位,年号洪熙。[1]</h3> <h3>朱瞻基(1398年或1399年2月9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1]。明仁宗朱高炽和诚孝昭皇后张氏的长子,年号宣德,自号长春真人。[2]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h3> <h3>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1]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2]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h3> <h3>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h3> <h3>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h3> <h3>朱祐樘[1](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2]),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1],生母为孝穆纪太后。[3]</h3> <h3>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h3> <h3>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生于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h3> <h3>朱载坖(1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朱载坖早年受封裕王,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少年时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h3> <h3>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h3> <h3>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为孝靖皇后王氏。[1]</h3> <h3>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1620年-1627年)。</h3> <h3>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1]),字德约[2],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3],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h3> <h3>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是上罕见的。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