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村畅想曲 2016-6-10

倩姑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菱角村的梦想<br><br>把菱角村打造为《美丽乡村》,<br>这个梦想,能不能实现?<br><br>让我们畅想一曲<br>晓霞山下<br>美丽农庄</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font color="#010101"><br>我们这里有厚重的湖湘文化,<br>我们这里有著名的黎氏故居,<br>我们这里有悠久的历史遗产,<br>我们这里有美丽的田园风光,<br>我们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br>我们有智慧的人群,<br>我们有开明的领导,<br>我们为什么不能?<br>我们没有理由不能!<br><br><br>当今,农村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快速车道。政府的政策倾斜、农民的意识高涨,本地的资源必须扭转,废旧待兴,指日以待。黎氏故居的恢复重建,无疑是湘潭市委、县委、镇委、村委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启黎氏故居工作,将是带动美丽乡村发展的重要杠杆力量,这样不可多得的机遇,万万不能忽视、放过!切记!切望!</font><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黎氏故居》,一座百年老宅,经历过岁月的洗礼,经历过朝代的变换,经历过风雨的摧残,虽然已经失去了的原来的面貌。而今它依然坚强地禇立在风雨飘摇之中。这片土地、这座院宅、这个长塘,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孕育了奋斗成才的几代人物。《黎氏故居》正等待着时代的转机。激活生命,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br></font><div><br></div></div> <h3>《黎氏故居》,百年之前,建立在菱角村的土地上,建立在长塘的边上。它是黎氏族人的念想,黎氏八骏后人的情结,湘潭人的骄傲,菱角村人的希望。</h3><h3>《黎氏故居》的古老建筑风貌,在文字记载中留下甚少,也不完整。在图片成像中,更为空白。</h3><h3>为了寻找过去的记忆,曾在原址居住过的黎氏后人小六爷(黎氏老六黎锦明之子)黎泽浩口述着他那刻意忘却的苦难,一点一滴地寻找回《黎氏故居》曾有的时光,口述着他的记忆。</h3><h3>2005年才开始回到长塘《黎氏故居》老家的老狸(黎氏老大黎锦煕之孙)黎模捷,反反复复查找着百年前的湖南老建筑的资料,按照小六爷的口述,一笔一划地重现《黎氏故居》当年的原貌。</h3> <h3><font color="#010101">菱角村长塘边,有座《黎氏故居》。原貌没有了,凭着回忆,我们找回了你!</font></h3><h3></h3><h3><font color="#010101">黎泽浩口述、黎模捷手绘,2016年9月。</font></h3><font color="#010101"><br>现在居住在《黎氏故居》旧址的,没有一位是黎氏后人。整座建筑都被分割、代替了。留给黎氏后人居住的仅有的一小部分,已经破烂不堪,无法入住了。这几年由村委修修补补维持着对外开放。给人参观的,实际上只是一部分残垣破瓦的原址了。 取之代替的是与一般农舍无不相同的代替品而已。过去《黎家故居》給人们带来的大气磅礴、正气浩然、人文风雅的气场,早已经是荡然无存了。<br><br> 重建《黎氏故居》真是有那么难吗?<br><br>如果,继续向旅客介绍这样黎氏故居,不是在误导旅客的认知吗!<br>如果,继续满足推崇以假乱真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难道不觉得有辱我们的领导能力了吗?<br>如果,继续保留被时代摧残过的百年古建筑,难道又是今天的责任所在吗?<br>难道《黎氏故居》的原貌重建,真的不值得我们努力争取去做的吗?<br></font> <h3><font color="#010101">关于长塘,白石老人在自述中写到:<br>长塘在罗山的山脚下,杉溪的后面,溪水从白竹坳来,风景很优美。<br><br>晓霞山的西北菱角村长塘,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林木苍莽,芳草如茵,小桥流水,竹篱炊烟…… 古朴的山村充满了田园诗意。垅中,十里平川,良田千亩,一条溪水缓缓流过,清泉汩汩,四季不枯,人们叫它杉溪。长塘对面是风景秀丽、古树参天的罗网山。晚清湘潭诗人王仲言(在杉溪学校教馆)在《杉溪晚眺》有诗云:“ 幽绝乡村地,秋光满目前。黄花霜里远,红叶雨中妍。古戍下飞鸟,空山鸣乱蝉。忽离邻犬吠,有客过溪边。” 描绘的就是这里的旖旎风光。<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黎氏故居》是一栋占地约20亩, 拥有房屋54间, 坐东朝西的土墙瓦屋建筑。<br> <br>开办《杉溪学校》的就是《黎氏故居》的主人,黎氏八兄弟三姊妹的父亲黎松安老先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黎氏八骏和黎氏三姐妹的母亲黄赓。</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杉溪学校是《黎氏八骏》兄妹启蒙的摇篮。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打造了一个美丽的神话。一门出八骏,个个有故事,人人有成就! 三位姊妹也都是知书识礼,多才多艺。<br>他们的成长,来源于这个家庭的教育。 来源于那个时代的环境,来源于这片土壤的滋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黎氏八骏》从左到右:<br>老八黎锦扬、老七黎锦光、老六黎锦明、老五黎锦炯、老四黎锦纾、老三黎锦耀、老二黎锦晖、老大黎锦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大黎锦煕,四岁从私塾老师读书,以《诗经》为开蒙教育。八岁学《八股》破题。九岁阅海国图志及瀛寰志略,能随手默画五洲地图。十岁参加《罗山诗社》。十一岁读《十三经》、《文选》及古、今体诗、文,习《八股文》,每晚作文一篇。十三岁,开始看时务、洋务之类的书。自学算术、世界地理等。<br><br>一九零三年,黎锦煕开始写日记。此后,坚持每天写日记,从无间断。一直到八十九岁,黎锦煕的生命日记,整整坚持写了七十六年。<br><br>一九零六年,黎锦煕十六岁。四月他应县试、五月他应府试、七月他应院试,都名列前茅;中了秀才。八月初四《袁世凯上谕》,停止科举。十月二十二号,杉溪学校开学,黎锦煕开始在学校做教务工作。<br><br>一位偏僻山村的少年,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从小立志,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终日与书本为伴,日读、夜读;他思考未来,反省自我;他了解国情,确立目标;他立大志,做大事;他勤奋读书,立志报国。纵观他的日记,仅仅在四个月中,十三岁的少年,就阅读了280卷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书卷。真是令人难以置信。<br><br>你能想象得到吗?<br>就在这百年前的小山村,<br>就是这位乡村少年郎,<br>日后带领着黎氏七兄弟,<br>黎氏三姐妹,<br>飞越故乡的群山,<br>飞翔于中国各地,<br>驰聘在不同领域,<br>各自奋斗各自精彩。<br>为湘潭、为湖南、为中国,<br>谛造了黎氏一门八杰的佳话。<br><br>宝贵的历史遗产-黎锦煕日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曾经在《黎氏故居》生活过的几代人。<br><br>照片排列:从左到右<br>老七黎锦光,老六黎锦煕明,长孙黎泽闓, 老二黎锦晖, 父亲黎松安,老大黎锦煕,老三黎锦耀。(老四黎锦纾、老五黎锦炯缺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照片排列:从左到右<br>三女黎锦文,孙黎泽宏,老八黎锦扬,母亲黄赓,长媳黄鹤寿,大孙女黎宪初。(大女儿黎锦珈、黎锦皇缺席)</font></h3><div><br></div> <h3>重建《黎氏故居》的必要性。</h3><div><br></div><div>如果,我们能恢复重建《黎氏故居》当年的模样,我们还能留住一些百年前的辉煌;</div><div>如果我们能重建《黎氏故居》,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不会再次流失;</div><div>如果我们能把《黎氏故居》尽快重建起来,我们就可以抢救一大批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就可以把黎氏八骏散留在黎氏后人和其他各地的手稿、用品、著作、各类作品等文物,一步一步征集回来,保护起来,与社会共享。</div><div><br></div><div>黎氏八骏作品繁多:</div><div>老大黎锦煕的著作、黎锦煕76年的日记、毛主席给黎锦煕的六封信和其他通信等等文献资料等;老二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作品、儿童文学作品等;老七黎锦光的电影歌曲作品等、老六黎锦明、老八黎锦扬的文学作品和其它几位兄弟的手稿等。又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展示;重启先辈们《求学报国》《精忠报国》的教育思路就有望。继承伟人走过的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給当地百姓和旅游人士增加一个怀旧的、充满湖湘文化的、充满正能量的,有教育意义的旅游亮点。这一切,就是晓霞山的魅力所在!</div> <h3><font color="#010101">菱角村诞生了《黎氏八骏》。<br><br>老大黎锦熙(1890.2.2-1978.3.27)<br>湖南湘潭县人。 末届秀才、同盟会会员。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办报人。<br>1912年创办在《湖南公报》任总编辑。 曾主笔湖南省《长沙日报》。<br>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任教,为毛主席的历史教员。<br>1914年与杨怀中、徐特立、方维夏等人创办了《宏文图书编译社》,以编辑中国教材为主。<br>1915年受聘为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审员及文科主任。提倡白话文。<br>1916年成立了“中华国语研究会”,宣传国语统一(推广普通话),言文一致(普及白话文)。中国的国语运动正式开始!<br>1918年成立国语推进委员会,黎锦煕历任委员会委员、常委。是年公布《注音字母》。<br>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院士。<br><br>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70年,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很广,对于语言学、文字学、词典学、语法学、修辞学、教育学、目录学、地理学、史学、佛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著述,仅有关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著作,计论文就有580多篇, 其中已发表的有460 多篇。其专著150余部。其中已发表的有90余种。他在文字改革、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和词典编纂方面,尤其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数十年来他还为祖国培养了许多语言文字工作者和专家。<br><br>黎锦煕参与创建了九三学社,并被选为九三学社第一届理监事联席会议常务监事,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委。<br>解放后,黎锦煕当选了全国人大第一、第二、第三届主席团代表;第一、第二、第五届政协委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二黎锦晖(1981.09.05-1967.02.15)<br>湖南湘潭人。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音乐家。1912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他的一生为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开创了诸多先河:<br>1916年编写最早的白话文儿童歌曲《可怜的秋香》。<br>1920年参与现代第一批国语白话文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br>1922年主持最早也最长寿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的编辑并以横排形式出版。<br>1921年创作中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br>1925年创作中国最早的礼仪歌曲《总理纪念歌》。<br>1927年及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正式发表。<br>1927年创立中国最早的歌舞专门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br>192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歌舞团“中华歌舞团”出国巡演。<br>1929年创作与出版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一百首》。<br>1930年组织最早专业歌舞团“明月歌舞团”在北方巡演。<br>1931年创作与出版中国最早的抗战歌曲集《爱国歌曲》<br>黎锦晖培养了二三十年代活跃在歌舞、电影、播音领域著名歌星、影星、乐师如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胡笳、薛玲仙、白虹、徐来、白光、严华、章锦文、张簧、张弦、黎锦光、聂耳、周璇等数十人,建立中国第一支由全华人乐手组成的乐队,他的《特别快车》等歌曲被美国爵士乐手带到美国演出,是最早留洋传播的中国音乐。黎锦晖一生创作了儿童文学(诗歌、故事、童话、小说)、音乐作品四百余个,通俗歌曲近千首,灌录唱片四百余张,编辑教科书、字典、期刊、儿童丛书、童谣二百余种。<br>2001年中国文化部、文联举办黎锦晖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会,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音乐创始人”和“中国流行音乐创始人”。<br>2005年国家教育电视台组织演出了黎锦晖十一部儿童歌舞剧,称黎锦晖是“美育教育”的先驱。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三黎锦耀(1895.11.24-1953)<br>湖南湘潭县人。 矿冶专家。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冶金科毕业。曾任中华矿物社主事,《中华矿物杂志》主编。武汉中南地质局工程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四黎锦纾(1899.12.14-1954)<br>湖南湘潭县人。 湖南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流学德国。获哲学博士。1925年在德国参加中国共产党,与朱德、邓小平同在一个党小组,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教育股长兼武汉军事整治分校筹备委员,武汉中山大学教授。大革命失败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全国平民教育和农村文化的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厅厅长, 曾任北京出版总署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 1954年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五黎锦炯(1901.10.13-1981.12.31)<br>湖南湘潭县人。中共党员。1927年毕业于塘山工业交通大学。曾在京奉铁路总局工作,先后在皇姑屯、山海关桥梁厂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br>1929年,京奉铁路总局要修建滦河大桥,英国投标,比利时人要承担设计和修建,费用很高。黎锦炯提出由他设计,大桥标准和质量可以高于比利时的设计,造价也低得多。经过艰苦努力,在他的领导下终于建成了滦河大桥。<br>1945年,曾在解放区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先后大担任边区工矿管理局技正、工业交通学院院长。<br>1947年曾任石家庄铁路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br>1949年,他历任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副部长、铁道部设计院总局副局长、专业设计院总工程师。他主持勘测并修建兰新铁路,兼任兰新铁路勘测大队长和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局长,还参与了成渝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的修建工作和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br>1965年, 他最关心的是西藏铁路建设。他把考虑了很久的修筑西藏铁路的计划写了出来,并说要在 70 岁以前完成这一筑路心愿。他将计划分别上报铁道部党委、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可惜在1981年逝世前,留下的遗憾。"没有搞成西藏铁路,真是死不瞑目啊‘’!<br>黎锦炯是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和全国五届政协委员。<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六黎锦明(1906.04.07-1999.04)<br>湖南湘潭县人。1912年入本地私塾,1917年起先后入北京高师附小、长沙岳云中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学习。<br>1926年9月,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黎锦明前往广东海丰中学任教,次年离开海丰,经汕头到上海。由于亲身经历了澎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黎挥笔写下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反映农民运动的中篇小说《尘影》,该小说出版时,鲁迅亲笔写了序言。因该书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查抄,被迫离开上海。<br>1928年,先后在河南洛阳中学、开封高中、北京中国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北京市立师范、浙江大学等校任教员、讲师、教授,一边教学,一边从事写作。<br>1932年,黎目睹了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的全过程,便于次年写下了歌颂第十九路军广大将士和人民英勇抗战的中篇小说《战烟》。<br>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又写了《别面报告》《河口得画》和《你看见了什么》等抗战题材作品,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br><br>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黎创作和出版了短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6部。曾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郭沫若、叶圣陶、丁玲、田汉、沈从文都有较多的联系和接触,并受到影响。鲁迅称他为"湘中作家",说他的作品有"楚人的敏感和热情,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br>以后,黎辗转于湖南、广西、贵州数省,先后在湖南新宁乡村实验师范、广西桂林师范、贵州独山扶轮中学、广西宜山柳庆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等校任教。<br>1945年起先后在湘潭石浦中学、湘潭化民中学、湖南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在福建师范学院、湖南永顺中学、湘西民族中学、湘潭大学任教。<br>1950年被选为湘潭县人民代表。<br>1953年被选为湖南省文联委员。<br>1955年任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会员。<br>1978年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参事室参事。<br>1983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br>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黎锦明小说选》。<br>1987年香港南方书屋出版了《黎锦明中篇小说集》。<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七黎锦光(1907.12.30-1993)<br>湖南湘潭县人。 中国流行歌坛的开拓者。<br><br>1916年,随父赴北京读书。<br>1920年,随父到上海,进入其二哥黎锦晖任校长的国语专修学校附小。同年7月回长沙,在第一师范补习班学习,班主任是毛泽东。9月进入湖南高等工专附中。毕业后升大学。<br>1925年入大学。<br>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参加北伐。<br>1927年到上海,进中华歌舞团(后即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直到民国22年解散。<br>1935年又回到明月歌舞团,其间任演员、作曲、指挥。加入黎锦晖任团长的中华歌舞团,成为"黎派"歌曲最重要的传人。<br>1939年,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编辑,为上海各电影公司作曲。黎锦光写曲,速度快,质量高,《夜来香》、《香格里拉》、《拷红》、《采摈榔》、《五月的风》、《叮咛》、《慈母心》、《疯狂世界》、《星心相印》、《相见不恨晚》等数百首流行歌曲皆为其作品。其中由李香兰原唱的《夜来香》一曲深受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的激赏,将歌词翻译成日语后,流行日本。<br><br>黎锦光曾为当时上海滩的最红的歌星,如周璇,白光,白虹(他的前妻),李香兰(山口淑子,《夜来香》的原唱者等写了很多名歌名曲。全国解放后,他依然留在上海,担任唱片工作。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唱片厂任音响导演,1970年被勒令退休。1985年返聘回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整理30~40年代流行歌曲。1988年年迈辞职,黎锦光在上海唱片公司工作,编辑戏曲、歌曲的唱片和音带2000多首。曾任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首任首席指挥。曾编辑过7000多首戏曲和歌曲唱片。1986年创作的《我们一同去溜冰》曾获上海电视台通俗歌曲一等奖。<br><br>黎锦光与陈歌辛被认为是中国流行乐坛成熟期最杰出的代表,分别有"歌王"与"歌仙"之誉。<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八黎锦扬(1915.12.22-)<br>湖南湘潭人。 黎氏八骏中:唯一健在者。<br>黎锦扬六岁那年,在北师大文学院当院长的大哥黎锦熙把他接到京城。在京城的一所教会学堂汇文中学里,在这里,黎锦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br>20世纪30年代,黎锦扬曾在上海明月社常住,社里的音乐艺术氛围,无疑也是他日后功成名就的源泉之一。 <br>年轻时代在国内曾先后求学于山东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br>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是以英文写作打入西方文坛的美籍华人作家的先行者。<br>194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定居美国。旅美四十多年,创作《花鼓歌》、《天之一角》等十余部英文小说,及《旗袍姑娘》等中文著作。<br>黎锦扬是战后第一位以英语撰写中国人题材,并成功打入欧美社会、享誉西方文坛的华人作家先驱。在旅美长达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总共出版了九部英文小说和一部中文小说,还有一部英文自传及两部短篇小说集。其中,黎先生的成名作《花鼓歌》(The Flower Drum Song,1957 )是继林语堂的《唐人街家庭》(China townfamily,1948)之后的第二部华裔小说,它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br>黎锦扬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颇具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征服了英语世界的读者,也给其后以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他对中美文化交流中“中学西渐”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年黎锦扬。<br>——是华裔登上世界音乐剧巅峰的第一人。</font></h3> <h3>101岁的黎锦扬在美国洛杉矶签约。</h3><div>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中美将合拍百岁老人黎锦扬创作的华工故事《开路先锋》。</div> <h3><font color="#010101">大姐黎锦珈。(1893.10.17-1968.02)<br>湖南湘潭县人。湖南周南女校最早期学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二姐黎锦皇。(1903.08.19-1994)<br>湖南湘潭县人。肆业天津师范大学。大革命时期曾在北伐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妹黎锦文。(1910.01.17-2007.03.06)<br>湖南湘潭县人。北京女子文理学院毕业。北京农工民主党中央机关任职。</font></h3> <h3><br></h3><h3>《湘潭黎氏家谱》长塘支谱 2004年7月出版</h3><h3>黎模捷、刘玉清 编著</h3><h3>黎模捷、黎模先、黎模代出品</h3><div>黎模捷、黎模先、黎模代是黎家老大黎锦煕之孙辈。</div><div><br></div><div>湖南省图书的古籍研究所所长寻霖曾评价说:你们的家谱,是当今中国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彩色家谱。</div> <h3><br></h3><h3>《湘潭黎氏》五卷 2008年4月出版</h3><div>黎 白、张梦媛 编著</div><div>黎 白是黎家老五黎锦炯之长子。</div><div><br></div><div>《湘潭黎氏》是一套五厚册长篇传记,写的是上个世纪以来,这一书香门第涌现了八兄弟,在学术界、科学界、艺术界、音乐界和教育界都大有成就、很有代表性的大知识分子——黎锦熙、锦晖、锦耀、锦纾、锦炯、锦明、锦光、锦扬,人称黎氏八骏。这一系列列传是他们的子侄黎白所撰,妻张梦媛助阵。</div><div><br></div><div>胡耀邦曾对黎白说过:</div><div>“我有一个建议,要你写一本你们湘潭黎家的长篇传记文学。我这个湖南人对你们湖南黎家还是有一些了解呢!你的几位长辈,对中国革命、中国语言文学、文学艺术、音乐歌曲、工程铁路、普及教育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你是作家,知道毛主席讲过,《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上层社会的横断面,《金瓶梅》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底层社会的横断面。写你们黎家,我看是反映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知识分子阶层的横断面。意义很大。”</div> <h3><br></h3><h3>《黎家往事》2010年12月出版</h3><h3>黎 风编著</h3><div>黎 风是黎家老四黎锦纾之子。</div> <h3>2005年5月,黎氏家族约30人回乡寻根祭祖。</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之魅力所在<br><br>晓霞山位于湘潭市湘潭县南部,海拔约有451.3米。晓霞山峦嶂中有三峰,凹凸匀称排列,形如笔架,又名笔架山。山高其间林谷纵横,小竹丛生,素饶竹笋,故亦称饶笋山。这里山脉起伏,南至天马山,北抵天子坟山,气势磅礴,是南岳72峰之一。<br><br>晓霞山,美丽、富饶。人杰地灵。<br>晓霞笔架远占衡岳之钟气,近挹湘涓之秀色,景象奇特,乃得天独厚之胜境,亦人才荟萃之佳地。<br><br>晓霞山,是菱角村拥有的最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与它相依共存的山脉、森林、水库、河流、小溪、田野,都给菱角村带来了无限丰富的食用资源和赖以健康生存的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又给这个地域,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生活环境。真可叹一句:闲时登晓霞,美景尽收下。若加开发,将是人间天堂!<br><br>我们只要加入一些旅游景点,植入人文旅游项目,创立晓霞山品牌。一个《晓霞山下,美丽农村》就将出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下有故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走近这座晓霞山脚、踏入这片滋润的田野上、讲述齐白石老人在此求学、求画、求篆刻的故事。</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打造一条120年前齐白石老人走过的成功之路!</span></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白石老人自述中曾说过:我三十三岁(1895年)那年,黎松安家里,也组织了一个诗社。松安住在长塘,对面一里来地,有座罗山,俗称罗网山,因此,取名为《罗山诗社》。我们龙山诗社的主干七人,和其他社外诗友,也都加入,时常去做诗应课。两山相隔,有五十来里地,我们跑来跑去,并不嫌着路远。</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如果,晓霞山能开辟一条,从杏子坞到长塘的登山旅游小径,命名为成功之路!一个养生运动的旅游项目,一个链接黎氏八骏和白石老人故居的自助旅游路线即将诞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如果不愿意登山,那就开辟一条从长塘到杏子坞的自行车绿道。用自行车代步,一样成功!</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br>黎松安与齐白石是印友。黎锦煕又是齐白石的忘年之交。为了学篆刻,齐白石常住《黎氏故居》。(齐白石自述中,有描述)在《黎氏故居》原来的诵芬楼上,曾经保留过多少名人的作品!有当地罗山诗社各君子的作品,有先祖黎大鶚(字凝秋)收藏的名人字画和自己的墨宝,有曾爷爷黎松安的篆刻和墨宝,有齐白石的绘画、篆刻作品,不下200余幅,齐白石早期的木匠活作品,雕花柜,雕花箱等木器,更是《黎氏故居》常用的家居用品。百年来,就在这《黎氏故居》凝聚过无数名人雅士,留下过无数名人的诗词、诗赋,绘画、篆刻。可惜:历次运动,家中藏品早已失落。<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黎氏家族与白石老人, 两家都是世界级名人, 又保持着上代人百年的友情,持续未变,一直延生到北京城各族后人,值得传颂。如果早日能把《黎氏故居》修建完成,打造《黎氏故居》与《星斗塘》二处故居的旅游衔接,一定会带动中路铺和白石镇的本地旅游效应的。</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黎氏故居》2016年摄影。</font></div> <h3>《齐白石故居》星斗塘 2016年摄影。</h3><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值的敬佩与传颂的师生情!<br><br>与毛主席交往,主要有三段时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第一时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1913年-1920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就读时,黎锦熙是他的历史老师。毛泽东非常尊敬这位年轻有为的老师,而黎锦熙也非常器重毛泽东这位气质非凡的学生。他们志同道合,接下深厚的师生情。</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他们在一起,意气风发、关心国家、讨论时政、口诛笔伐,觉醒民意、希望创造一个民主新社会!</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第二时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1915年,黎锦煕应聘北京,同时移家北京。与毛主席每年通信。</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18年——1920年。毛</span><font color="#010101">主席来北京两次,常</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一起。前后通信六次。</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38年,抗战起,主席在延安寄《轮持久战》</span><br></div><div><font color="#010101">一册。当时</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黎锦煕在城固西北师范学院任教。</span></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第三时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直到1956年。</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毛主席一直关心着黎锦煕这样的一批老知识分子!多次接见,送礼慰问!并关心着黎锦煕的语言文字、工作情况!</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黎锦煕和毛主席给他的六封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毛主席故居韶山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打造一条红色的、友谊长存的师生链接,一条美好的伟人故里之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从晓霞山长塘——韶山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啊,得天独厚!魅力不可挡!<br><br>晓霞有三奇,地形地貌引人入胜。<br>一是山势奇;<br>晓霞山南北走向,面朝东,气势磅礴,绵延30余里。山势东向耸立,山脉东面坡陡,有的地方甚至成绝壁,险峻无比;西向平缓,山峦叠峰,山脉相连,主峰晓霞峰,高耸入云,两侧山脉逶烘托,向东远望如雄鹰展翅欲飞,有腾倾家荡空万里之威势。<br>二是沟深水奇;<br>晓霞山凌空面东,显其险峻。而西、南侧山岭相连,沟壑纵横,深不可测,又有几分神秘色彩。人行峡谷,如入洞中,两旁山耸入云,中间小道蜿蜒,沟底有清泉潺潺。两旁山上树木,结成连理,遮天蔽日,即使是炎炎夏日,也有凉悠悠之感。有时看看到了绝处,忽又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更奇是晓霞之水。“晓霞之水天上来”<br>。晓霞山沟壑纵横,小溪遍布,清澈如镜,遇有落差较大之石壁,又如披珠漱玉。山中各处,多有清泉涌出。<br>群山之中镶嵌的一块明镜般的印子山水库,更使晓霞之水即有小溪流的韵致,又有大湖泊的秀丽与温柔。上千亩水面的库区水平如镜,山峦倒影,水鸟翔飞,鱼跃碧波,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身临其境,如入仙山琼阁,令人留连忘返。<br>三是云雾奇。<br>晓霞山顶,云蒸霞蔚,自不待说,晴日登临,可在云海中观日出。又因云雾水珠反射太阳,多有彩虹。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之状。 更为奇特的是,在半山腰里生出的云雾,如白练缠腰,轻纱飘缈,如临仙镜。<br>(详尽资料请查看百度晓霞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如果老塘水库换新妆!<br><br>老塘水库,在翠绿群山之中。宁静、安详。如果能加栽一些的红叶枫树;如果如能栽种一些果树;如果能盖上一些养老度假别墅;如果再能盖上三五间别墅民宿,让老塘水库华丽变身成为一处悠闲的、美丽的度假、旅游、养老集一身的中心区。这里有看、有吃、有玩,有住。在这美丽的环境,还怕吸引不到来客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上的红枫叶树林、果树林、竹林,油茶林再加上原有的其他各种树种,花卉。红绿相映,美不胜收。</font></h3><h3></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font color="#010101">如果,黎氏能在这里,安上一个家,常年陪伴着黎氏祖辈,让其香火不断,也是我们的一个梦想!</font><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2015年黎氏家族大聚会,近三十人相聚在《黎氏故居》</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悠闲的农家生活,让你远离尘嚣,回归自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湖光十色,令人陶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艳的红枫树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秋日,又是另一幅美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下,青苗禾田,一望无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下,浩瀚的竹林,一片连一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下荷花田,一层又一层,人间美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山上人家,星星点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上,稻谷、菜田入景,胜似天上人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奇山、奇石、奇水、奇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晓霞山上,圆通寺。晓霞山下,大杰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首晓霞山畅想曲,不知道有没有感动了你?<br>一席晓霞山梦乡画,不知道有没有促动了你?<br>一幅晓霞山的兰图,不知道有没有吸引了你?<br><br>总之,我被感动了。我真的很用心去想,很用心去写,很用心去作。很用心去推动这件事!<br><br>晓霞山<br>如此厚重的文化;<br>如此美丽的环境:<br>如此丰富的资源;<br>这是父辈给我们的庇佑!<br>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br>这是大地给我们的回赠!<br>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啊!</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