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童年就是最美的风景。她,像一首温润的诗,似一曲美妙的歌。</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捡拾记忆的碎片慢慢咀嚼,童年的味道始终是甜甜的……</span><br></h3> <h3>阳春三月,大地焕发蓬勃的生机,三五个小伙伴挎起竹篮,迎着和煦的春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一路撒欢,奔向无边的原野。土地经过一冬的风化,细软绵柔,赤脚走在上面痒痒的、凉凉的。每次踏进那片旱地,我们总是扔下竹篮,脱掉鞋子,围圈坐在细软的沙土<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上,捧起沙土埋上脚丫,或把土潦到腿上胳膊上,舒服极了,有时翻几个跟头、打几个滚,甚至索性躺下,眯起双眼,尽情享受春日的暖阳,好不惬意。直至尽兴,大家才胡乱的挖些猪草回家。尽管因挖草太少或回家太晚挨骂,而亲近土地的欢愉和富足感却充溢着内心深处。</span></h3> <h3>我喜欢月朗星稀的冬夜,明月高悬,皎洁如昼。晚饭后,不知道哪个小伙伴街里一声吆喝:“吃罢饭的---玩去喽---”很快十几二十个孩子便聚在一起,砸沙包、踢毽子、挤加油、闯大营、捉迷藏或玩打仗,伙伴们总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玩法,大家最喜欢玩的还是捉迷藏,那时的我们总有种种藏处:谁家的灶火窝、空水缸,胡同旮旯,还有秫秸团,麦秸垛……都是极好的藏处,机灵的孩子还会变换藏处,制造困难。寻找的也会极尽所能、不遗余力,失败者唉声叹气,胜利者欢呼雀跃,村子的上空飘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直到很晚。“回---家---睡---觉---喽---”于是孩子们带着满身的泥土和草屑,在妈妈那悠远的呼唤声中各自回家,小村又沉浸在深夜的宁静和祥和之中。</h3> <h3>最值得回忆的还是小学生活。</h3><h3>我家的后面是村里的小学,从记事起我就被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那嘹亮的歌声深深的吸引,便闹着要上学,母亲招架不住我的死磨硬缠,五岁便送我走进学校。在三间阴暗的土坯房里完成了我五年的小学生活。</h3><h3>教我的陈老师是我小学五年唯一的老师,她矮而胖,但热情开朗,博学多才,能歌善舞,尤其她那甜美的,悦耳的嗓音,孩子们都特别喜欢。</h3><h3>在那特殊的年代,经常的忆苦思甜,她教我背会诗歌《三代人》、《泥塑收租院》、《我戴上了毛主席像章》……阅读了《刘文学》、《十粒米的故事》……一种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生活的朴素感情油然而生;爱国教育她讲述了《王二小》、《刘胡兰》、《小英雄雨来》……一种敬畏英雄、热爱祖国的种子悄然播撒;紧跟时代她带我们反复阅读《老三篇》,那“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经典段落铭记于心。还背诵了大量毛主席的语录和诗词,背《七律.长征》我知道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我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背《绝句.暮色苍茫看劲松》我懂得“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浪淘沙.北戴河》等等,虽然那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些诗词文章的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深深浸润于我的灵魂,并成为我一生无穷的精神财富。</h3><h3><br></h3> <h3>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已人到中年,那轻松愉快充实而甜蜜的童年时代已渐行渐远,但那无拘无束的生活场景依然清晰可见,陈老师那婉转悦耳、入景入情的声音依然回荡在我的耳边,“红军不怕远征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