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块门扇的纪念</h3><h3> 我的家乡韦曲上塔坡村要拆迁了 ,清理东西的时候,在兄弟的帮助下,有幸找到了这块门扇,看到那裂开的缝子,隐隐约约的忠字,思绪便飞得很远,催着我把它的故事写下来,分享给乡党们、朋友们。</h3><h3> 门是一块普通的农家门 ,但却历尽沧桑,见证了90多年的家乡变化。</h3><h3> 故事的起因是我的父亲,他在50年前给我讲了前半段,我自己经历了后半段。</h3><h3> 我的父亲是一个有母亲的孤儿,爷爷去世的早,奶奶改嫁了,虽然还在一个村,被迫留在家的父亲却得不到奶奶的抚养,到他的大姐家生活。家里没人了,门就只好锁着,一锁就是10年。1954年父亲18岁了,想独立生活的他,不辞而别,回到了自己的家。</h3><h3> 那时的家已经是荒废已久的草甸了,院子里长满了自生自灭的椿树榆树和枸树,到处是生生灭灭的野草。房子是临街的,只有一间宽,一角已经坍塌,原来锁着的门早已洞开,野狗野猫自由的光顾。父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重整家业的。横竖就一个人,老炕收拾一下,铺上麦秸和一张席就能住下。既然住下了,总得有个门,但门却早已不见了。他到处打听,寻找自己的老门,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找到了,美中不足的是只找到了一山扇门,就是图片上的这扇门。没有办法,父亲就托人找木匠又做了一扇门。有了门,这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就有模有样了。</h3><h3> 门是怎么丢失的呢?据父亲听人说,是国民党部队驻村的时候卸走的,由于家里没人,卸走了就没有人再拿回来,为什么不住我家呢,因为房子实在太烂了,只有门还可以当床用,所以就拿走了。</h3><h3> 门是爷爷留下来的,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才七岁,所以做门的年代他也说不清楚。后来在比父亲还年长的堂哥那里才大致知道了门的年代。堂哥告诉我,爷爷很早的时候是不住这个老宅的,是租了别人的空院住的,原因是庄基地太小,民国十八年,既1929年,陕西百年不遇的大旱,又遇到恶性传染病虎里拉,我爷爷的前妻和大儿子都死于灾难。为了重振家业,爷爷回到了老宅,盖了一间房,安了家。门大约就是1930年做的。我的大姑妈是1914年生人,她小时候是在这里住的,爷爷去世后。门也是她锁的。</h3><h3> 1960年,父亲结婚了,那时候是人民公社 集体劳动,集体分配,虽然粮食不够充足,生活还是基本能够保证的,吃不饱,瓜菜代,也就过来了。三年内,便有了我们兄弟俩,一个充满活力的家便诞生了。</h3><h3> 1970年,社会上兴起忠于毛主席的一套制度,农民出工前要在毛主席像前请示,每家门上要写上“忠”字,这就是门扇上“忠”字的来源。</h3><h3> 如今,村要拆了,房要拆了,这扇门也没用了,作为历史见证,发这个美篇,算是一个纪念!</h3><h3> 2019.11.1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