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朗诵技巧学习一</p><p>朗诵前的准备</p><p>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p><p>(一)选择朗诵材料</p><p>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p> <h3>提打挺松</h3><h3>打开口腔,并非“张大嘴说话”,而是指发音时口腔内壁肌肉绷起,呈“腔圆壁坚”的状态,亦即口腔里边的膛要大,使得各咬字器官运动自如,同时音波在口腔内能得到良好的共鸣,使发出的声音圆润响亮。口腔这个共鸣腔是人体发音共鸣腔中最容易控制的,打开口腔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h3><h3> 1、提颧肌。</h3><h3>从上唇到颧骨的肌肉叫颧肌,发音时,颧肌提起,似兴奋地要唱的感觉,又似笑的感觉,但这个笑,不是咧嘴笑。</h3><h3> 2、打牙关。</h3><h3>有人讲话习惯不好,牙关很紧。两颊肌肉松懒下挂(俗称“拉着个脸”),这个样子口腔必然不开,音色发闷、发扁,还会影响吐字的清晰度:打开牙关的动作要领是:说话时,上腭主动拾起。</h3><h3> 3、挺软腭。</h3><h3>是抬起上颚后部的动作,即软腭部分向上用力,这个动作可以使口腔后部空间加大,并减少灌人鼻腔的气流,避免过多的鼻音色彩。挺软腭可以用“半打哈欠的动作来体会。同时,要减小鼻腔通道的入口,以避免气流过多的灌入鼻腔而造成浓重的鼻音。</h3><h3> 4、松下巴。</h3><h3>在吐字发音过程中,下巴即下领向内微收,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不能着意,更不能着力。如果打开口腔的意识及着力点放在下巴上,不仅会导致喉部紧张发音费力、口型不雅观,更重要的是由于口腔这个共鸣腔形状不稳定,基本处于“大撒口”的状态,因而使得声音很难听,显得“傻气”,如果形象和夸张地形容咬字的口腔状态,正是“张口如打哈欠,闭口如啃苹果”,它有利于咬字器官的灵活动作,其“腔圆壁坚”的口腔环境保证了声音的圆润和集中。打开口腔的动作要领和练习,与“走正步”的训练相同,先做好分解动作,心领神会,动作到位,形成习惯,最终到达轻松自然“打开口腔”的综合效果。有的同学平时说话的时候就有下巴用力的习惯,播音表达时更为明显。他们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咬字有力,字音清楚。其实,下巴用力会使舌根紧张,咽管变窄,把字咬横 咬死。咬字的力量应该集中在口腔的上半部和舌头上,下巴则应该处于放松的状态。</h3><h3> 以上四点简称播音口腔训练的 “提打挺松” 。</h3> <h3>【发音练习口诀】</h3><h3>口部操,天天练,</h3><h3>打开牙关刮舌面。 </h3><h3>绕口令,经常说,</h3><h3>八百标兵奔北坡。</h3><h3>诗朗诵,别小瞧,</h3><h3>重音停连有技巧。</h3><h3>基本功,多练习,</h3><h3>不比比不比不比。</h3><h3>嘿嘿哈,嘿嘿哈,</h3><h3>气息练习别落下。</h3><h3>吧吧吧,哒哒哒,</h3><h3>前后鼻音要分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