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秦塞上行之六(绵山景区抱腹岩、洪洞大槐树、王家大院、张壁古堡)。

国粹

<h3>绵山风景区,距山西省会太原市约160公里,是山西省十大景之一。</h3> <h3>绵山风景区,隶属介休县,也名介山。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避难,得勇士介子推相助多次转危为安。更有一次丛林荒野中缺食而倒,介子推剜已股喂之方愈。</h3> <h3>后再助重耳得王位,后又复败退齐国为春秋霸主,便以侍母辞封离去,携母隐居此山中。晋王为感其恩,数次命人寻之不得,命放火烧山逼介而出。但得火灭后但见其与母已焚。</h3> <h3>晋王重耳大悔,便命天下此日为“寒食日”,不得生火煮食。每年还遙祭一番,即今日之清明节也。又将原阳县改为介休县,此山为介山,以奠记。绵山风景区正门之硕大之塑像,便是介子推。</h3> <h3>绵山风景区中,美在水涛沟,雄在抱腹岩,奇在抱腹寺。这是上抱腹岩之石阶路。</h3> <h3>抱腹岩,乃绵山景区百余处岩洞之首,因其形如两手抱腹而名,其腹之大难以想像,可环抱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万名游客,尚有余。</h3> <h3>此为抱腹寺,因建於抱腹岩中而得名,现名为云峰寺。始建於三国曹魏时期,按山形陡崖之势,坐东朝西,上下两层。拾阶逾百,上至寺庙,巳气喘吁吁,夫人仍不失礼节的顶禮膜拜。</h3> <h3>抱腹寺建於凿岩敲石的悬崖峭壁上,环山展开,虽无恢宏之势,然亦有傲山之骨。抱腹岩及云峰寺,共有三绝,一是佛骨舍利,二是掛铃,三是铁索。</h3> <h3>抱腹岩三绝之首当推包骨真身了。抱腹寺主供佛为西南方宝盖照空王佛,据说是汉人成佛第一人。此乃殿中空王佛像。</h3> <h3>掛铃,是抱腹岩三绝之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明得天下后,一年久旱无雨,便率众来此祈降甘雨。返回路上,便得滂沱大雨。便命人将铜铃悬掛峭壁之上。铃,即灵也,从此香火不断。</h3> <h3>一众信男信女,家底殷实,可出资命人掛铃于上。但多数无多余钱财的,则可在抱腹寺僧人铸就的铁索上掛铃,以示祈福或还願,这就成了抱腹岩上的三绝之一了。</h3> <h3>铁索上掛满了信男信女的红色许願绸带和澄黄色还願铜铃,夫人试攀铁索而登,攝下。</h3> <h3>由此栈道索道而上,约一小时才可达顶,没有时间了,只得在此止步。</h3> <h3>就从半山遥望和俯瞰,上耸绝壁,下濒深渊,是够险峻的。然远眺过去,峰峦起伏,翠林叠嶂,犹是红枫似火,松林泛黄,确美!</h3> <h3>山西省洪洞大槐树,是明代山西省人民大迁移的历史记实地,很多人到此认宗归祖,逐而建设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地。</h3> <h3>上溯明洪武六年(1373)至明永乐十五年(1417)期间,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移民,而洪洞县则是其中的一部份。</h3> <h3>元朝统治仅89年,元末,因蒙贵族的残酷剝削、连年战斗掠地,常拔其地屠其城,加之干早蝗疫肄虐,使豫、鲁、冀及皖北等地区面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凄惨景况。</h3> <h3>而此时的山西等地则争战不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外省难民纷纷流入,致使山西成了北方人口最稠之地,一地人口较豫、冀两省总人口还多。</h3> <h3>此时,民族矛盾激化,人们揭竿而起,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作出了“移民屯田,开垦荒地”决定。針对山西已遇到了地狭人稠难生计的问题,北方的移民就山西开始了。</h3> <h3>洪洞县隶属山西辖内,故也遵旨循命开始了一场移民大潮。这棵硕大的古槐树下,就是当时洪洞县移民的“点行地”,就是移民点卯(名)和出发地。移民对此记忆颇深,其后裔归来也自然地作认宗归祖的集聚场所了。</h3> <h3>这就是当时官家对移民的造册点卯塑像。必须要说,洪洞县对移民的制册及管理有方,所以,其它地区移民,凡经洪洞县移出的,都集中於此点卯出发。</h3> <h3>为了奠念这棵大槐树,洪洞县移民捐资建了这座槐树寺。</h3> <h3>山西移民直接迁入地为豫、鲁、冀、京、皖、陕、赣、甘、宁等地。数百后间,蜂回路转,这些移民辗转又搬到滇、川、黔、苏、新及东北等地,其中不少还到了香港及下南洋。当然尚有少数年老的又返回家乡。这是生活在异地的长者训示后代不要背宗,不忘祖训,尤记老家的塑像。</h3> <h3>洪洞县的都自豪地说,据当年的史册记载,洪洞县移民姓氏约上百个,部分落户异地还改了姓,所以其后裔多是自家人。</h3> <h3>据介绍,从洪洞县移民特别恋家、思亲和追根,凡出去的,多回来认宗归祖者颇多,大凡捐资出力,建成了这一大槐树庄院。每年举行四次庙会,更吸引诸人来此追根。此乃诸姓的供台上供品。</h3> <h3>俗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随着大槐树移民史的编纂,各地移民后裔纷沓而至。其中喜弄墨者撰编了这部《洪洞大槐树古训》,公示以众。</h3> <h3>大槐树,在此早已不是一棵树名了,而早已成地名和人文景观之称了。除了建有恢宏大气的祭祖殿堂外,曲经、通幽之小道,池塘水榭,楼台亭阁,廊径瀑布,一应俱全。这是夫人攝於红枫木廊之下。</h3> <h3>这就是距今近八百年前的那棵为移民“点行地”遮蔭蔽日大槐树之树根。因年代太久,其巳老死,然当地人仍盼望老树复活的奇跡出现,故不忍刨其根,让其仍盘根错节地矗立于此,同样也警示后裔们不能忘根呀!</h3> <h3>这棵大槐树距今已近千年,是二代树。</h3> 为了让大槐树世代见证移民这段史实,现洪洞人在二代槐树上采籽及扦插方法,成活了一批三代槐树。<h3><br></h3> <h3>在山西灵石县东12公里处,离绵山仅4公里,有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平遙35公里),而其出名,则赖以“山西王家大院“的存在於此。</h3> <h3>公元1312--1213年间,太原人氏王实举家迁至静升村,从耕作兼营豆腐业始,由农及商,再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是王家大院的创建人,被称先祖。后裔多次扩建、整饬、新筑,形成现规模。</h3> <h3>王氏族裔不再耕作经营,以求官为主,至清道光年间巳衰落,成盗贼、乞丐者皆有之,此无人居住,直至解放后,政府收回。</h3> <h3>王家大院,经王族经明、清两朝300余年建造,占地25万平方米,建有五巷六堡一街,气势颇恢宏。</h3> <h3>王家大院分设多个建筑群落,其中尤以高家崖建筑群为最,共有大小院落35个,房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为最大,三进四合院,祭祖堂设在最高处,两侧为绣楼,兼有书院、家眷院、花园及厨房和长工院等。</h3> <h3>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秉承西周时代的前堂后寝风格,房间分配的同时,还凸显了尊贵卑贱有分、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h3> <h3>这些建筑,受清代纤细繁密建筑特点影响,房屋结构附件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斗拱、额坊、雀替等,即使础石、马柱及墙巷之壁,无不利用作雕花刻画之用。</h3> <h3>乾隆45年(1780),乾隆为旌表为氏十五孙王梦鹏孝行义举,特下旨建造了这座孝义牌坊。王梦鹏后人在嘉庆年间扩建为孝义祠堂。</h3> <h3>此乃主院前的上马石。</h3><h3>王家大院建筑之特征是:凝结厚重、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不失官宦大家气势,时而又透露出絲絲的乡土气息。</h3> <h3>其建筑特点之二是,随处可见的是砖雕、木雕、石雕等,不仅雕工技艺娴熟,且形象如人、似兽、似花草、似鸟虫等,栩栩如生。</h3> <h3>这些雕作内容,大都为世俗认可的象征、隐谕、谐音、警世、祈福等,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精湛之极。</h3> <h3>尤为主要的力作,则是将释、道、儒三教思想与民俗文化相融一体,这可能是王族之人长期为官,或受官宦思想的熏陶结果。</h3> <h3>王家大院另一值得浏览的是红门堡建筑群。该建筑群似堡又似城,依山而筑,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h3> <h3>城堡中的院厅建筑以主干道为轴心,分三部份一字型前后排列,恰成一个“王”字,隐“龙”之潛型。吾不才,认为此说不妥,如形如王,又隐龙潜身,在当时,可是灭族之大罪也。</h3> <h3>这是王氏族人后裔历经数代珍藏的清嘉靖皇帝颁於王家的圣旨,对研究清代历史、文书制度、官制及内宦拟旨书法都有一定参考价值。</h3> <h3>为珍藏嘉靖帝的御旨,王族精心打造了这只双龙盘旋祥空的御旨宝盒。</h3> <h3>这幅陈列於凝瑞居大厅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部份),为刋印本,是一难得的研究清朝时期中国疆及行政区域划分和历史变迁的科考资料,为宝也!</h3> <h3>有人拟以乔家大院与王家大院相比较,吾认为,乔家大院只能说是商人之宅,不仅面积小,虽运用了江南庭院建筑特点,说好听的是小家碧玉,说重了,只是一土财主大宅而已。</h3> <h3>王家大院相较乔家大院,不仅面积和建筑皆大数倍之上,似城似堡,气势恢宏,砖、石、木雕之功尤绝,凸显官宦大家之势,又不失精雕细作之妙,更重要的,纯为北方之特色。</h3> <h3>张壁古堡,位於山西省介休县龙凤镇,面积仅0.12平方公里,虽小,却是国内现有保存较完好的一座融居住、生产、軍事、星象布局、宗教活动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型“城堡”。</h3> <h3>城堡始建於距今约1600多年前,集中了夏商文化的遗趾、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及明清民宅。</h3> <h3>城堡建筑布局,根据我国古传统文化中的星象和堪舆理念建造,地面建筑与天空二十八星宿排列相对应,又被誉为“中国星象第一村”。值此,不由忆起浙江金华地区的诸葛亮后裔按道教八卦之象打造的诸葛八卦村来,几堪媲美。</h3> <h3>张壁城堡中,尤以北朝时期建造的古地道、金人占据时的可汗庙和琉璃碑最为罕见,分别被列入“中国十大魅力古镇”和“中国文化历史名称”之名录。</h3> <h3>张壁城堡,海拔1020米,三方临沟壑,一面依山势而建,临境险要。城墙全长1300米,面积却达12.3万平方米。</h3> <h3>张壁城堡,主分三层,一为城墙塔楼,二为民宅,三即地下暗道,攻防兼备。所以有不少游至此堡后,都感叹该城堡乃“地上地下双城子”也。</h3> <h3>张壁古堡,融民宅居住、民俗活动场所、楼台亭阁、宫殿祠堂、宗教庙宇、星象文化及军事防御地道一体,这就是民宅一巷子。类似该巷子,共有七条。</h3> <h3>张壁古堡中民宅,大多重建於明清两朝,现保存的还相当完好。</h3> <h3>民巷照壁上的浮雕,一个大大的“福”字,与亟壁相对面,定是城堡中的望族,可惜大门紧闭,不敢擅入。</h3> <h3>星宿供奉之殿。“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这是张壁古堡令人称奇道异的最大特点。</h3> <h3>这座祠堂,可能敬奉的王氏族人中立下战功的先祖,还被誉为“亘古一人”也。</h3> <h3>佛教寺庙。可能受绵山宗教文化影响,这里供奉的菩萨也是西南方宝盖照空王佛(据当地人介绍,空王佛是汉人得道成佛第一人)。</h3> <h3>在诚堡中央地方,建立了这样一个既是戏台也可说是校兵场。平日为堡内居民演戏唱曲的民俗文化活动场所,战时作练兵较武训练而用。仔细观察一下,这里还有布兵排阵,战幡将旗按二十八星宿排列。</h3> <h3>张壁古城堡中,最令人叹服的是北朝时建造的地道,这是部份地道的剖析图。</h3> <h3>这是古地道的入口,须拾阶而下。</h3> <h3>这份古城堡建筑按星宿排列布局介绍,不知何因,说的是地面建筑,却置於了地道中。</h3> <h3>令人更诧异道奇的,张壁古堡中地道也分上、中、下共三层,立体隐於城堡地下。</h3> <h3>地道的上层,距地面约2米,中层距地面在8---10米,底层则在17---20米。</h3> <h3>地道高约2米,宽在1.5米以上,两人可排列行走。地道上下贯通,四通八达,如蜘蛛絲网分布,尤奇的是,其出入口与地面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h3> <h3>这是取水用的水井,水之来源於山峰积水,山中竹管隐於蔽於暗处,不易为人发现。</h3> <h3>这是战时指挥所,每层都建1--2个,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地下暸望室,主要通过光的折射,了解地上敌军情况,及时供指挥所决策。</h3> <h3>指挥官的卧室。地道弯曲迷离,设有大小不一和功能不同的洞穴,如士兵休息、粮食儲藏、军械装备等。</h3> <h3>这是“战俘收容所”,也是牢房,墙上书了“急早回头”四个大字,告诫战俘。</h3> <h3>这是地道简介。</h3> <h3>地道出入口除了在隐於城堡内地面建筑中外,另在城堡墙外的南北还各建一出入洞口。这是南出入口,建於沟崖之上,日常还有哨卡。</h3> <h3>至此,10月6日----16日的晋秦塞上(主要为黄河的河套地区内)之游巳结束,涉足晋秦中北部八县市,踏黄土高坡,览高原峡谷,观沙水瀑布,穿吕梁山脉,历时整11日,驱车3000余公里,揽景观奇,妙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