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张家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张家界人以非遗文化而自豪。11月13日,永定区文化馆给市委党校2019年秋季主体班的学员们送来了一场文化大餐。</h3> <h3> 张家界市总人口172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到75.28%,其中土家族约占66.43%、白族约占6.45%,是全国八大土家族聚居区之一、第二大白族聚居区。我市民族风情浓郁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深厚,它们蕴含了我市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显露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的文化创造力。近年来,我市依托非遗资源,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非遗正以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张家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h3> <h3> 听老师介绍:我市共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818项,已有桑植民歌、桑植仗鼓舞、张家界阳戏、土家族撒叶儿嗬等国家级项目4项,桑植白族游神、慈利板板龙灯、张家界高花灯等省级项目16项,张家界元宵灯会、土家哭嫁、桑植目连戏等市级项目61项。申报认定县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515人,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名、省级17名、市级74名。</h3><h3> 张家界阳戏“金线吊葫芦”为全国各类剧种中绝无仅有,张家界元宵灯会被评为全国五大知名节会之一,土家“六月六”、白族“三月三”等传统节会活动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桑植民歌入选“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非遗文创特色产品成为代表性张家界礼物,茅古斯、土家打溜子、鬼谷神功等蜚声中外。多项非遗项目成为地方特色文化标志,桑植县因桑植民歌被授予“中国民歌之乡”,永定区罗水乡、慈利县龙潭河镇、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分别因土家茅古斯、板板龙灯、桑植仗鼓舞先后被授予“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永定区和该区王家坪镇更因灿烂辉煌的非遗项目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魅力湘西、烟雨张家界、梦幻张家界等非遗演艺节目和溪布老街、土家风情园等非遗展示基地全面展现了张家界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h3> <h3> 看看今天给学员们展示了哪些非遗文化?</h3> <h3> 市委党校第61期处干班学员,团市委副书记柴伶俐担任本次教学活动主持。</h3> <h3> 第一场:花灯。</h3> <h3> 花灯演出。</h3> <h3> 第二场:大庸气功。</h3> <h3> 气功表演。</h3> <h3> 第三场:大庸阳戏。</h3> <h3> 阳戏演出。</h3> <h3> 表演结束后,处干班学员,市统计局调查队书记郭金洲向同学们分享非遗感想。</h3> <h3> 处干班学员,桑植县政协副主席佘平向同学们分享非遗感想。</h3> <h3> 永定区文化馆陈老师向学员们介绍张家界市非遗工作情况。</h3> <h3> 此美篇只作资料留存。不对外发布分享。</h3><h3> 立佛子 2019.11.1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