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首先4节拉线基本被淘汰(环游穿线是个人觉得里面最好的一种。)四节穿线推荐ZZ穿线法,走线简洁,当然有需要也可以穿yy4节,比如ab线,或者yy80+66u搭配也不错。</h3><h3>2、预先编织出横线,直接GG(虽然对你们也没啥影响)</h3><h3>3、看框的外侧是否有交叉线压线存在,存在就GG(虽然对手感没啥区别,但是会影响球拍的使用寿命,也可以看出一个拉线师的细节问题。)</h3><h3>4、看框外侧不能飞线,除了打节线外其他拉线是否横跨2个孔,跨了两个孔。(跨了两个孔线的,后期会导致球拍压力不够均匀。外延展距离加长也会影响后期手感,专业运动员打完一天基本就剪断了的无所谓这一条内容。)</h3><h3>5、穿的线达到横平竖直,不能歪歪扭扭,(比如横线往上拱,竖线两侧往中间拱。很多拉线师基本都会忽略这一项,任何有证书无证书的都一样。但是到顶尖水平的时候就是看这些细节了。)</h3><h3>6、球线抗拉不抗扭,不能有扭线(如何看是否扭线,看有字的线段字有没有旋转。一般只要不旋转1圈都可以算合格,毕竟线丝内部也是绕编的。)</h3><h3>7、拉的线要准磅,而不是足磅。(现在很多都说磅数不足了,导致很多店面都加2-3磅、甚至跳磅拉线,导致给球友一个误区。一般推理到位不会产生磅数不够的情况。不足原因基本有:机器机头长时间没有调试和线夹滑线不管,一般只要不是店员在拉的球拍基本可以忽略以上两点。)</h3><h3>1、穿线唯极简,二结正当时,四结可中圳,环游仪式感;【注1】;</h3><h3>2、空拍上机仪式感,仅编竖线没问题,横竖都编马上走;</h3><h3>3、框外走线,共孔位置,双线平行,禁止交叉;【注2】</h3><h3>4、跨孔太多不极简,飞线太长不保磅;【注3】</h3><h3>5、横平竖直,横不上拱,竖不内弯;【注4】</h3><h3>6、球线耐拉不抗扭,扭线容易散成麻;【注5】</h3><h3>7、准磅不是足磅,精确而非失控;【注6】</h3><h3>8、先保养,再穿线;【注7】</h3><h3>【注1】传统YY式四结已在淘汰边缘,使用范围可能仅限于,YY新拍怕质保不通过,而被迫那样穿。</h3><h3>【注2】对我个人来说,只要认可极简穿线方式,出现交叉现象则退穿工,但如果是YY四结等复杂方式与非主流球拍,若交叉雷区太多,则只能尽力。</h3><h3>【注3】除了打结线,与老张人的竖转横,否则框外走线没必要跨一个线孔以上,除了不保磅外,也堵孔产生额外摩擦与浪费时间。</h3><h3>【注4】球拍穿线的框面,先被竖线拉扁,再被横线拉长,先变形再恢复,而球线又是分先后穿上去的,势必越先穿的球线,受到的影响越大,理解这个形变的过程,不管边穿边理,还是穿完一次整理,交给客户的球线,都不应该歪歪扭扭,这个“边幅”很重要,足以证明技术与态度。</h3><h3>【注5】主要通过球线上面的字判断球线有没有扭转,对我个人来说,拧转超过一圈就退穿工,球线线衣经旋转编织而成,编织角度非常讲究,穿线拧麻花就像给球线打蜡,是对球线设计的不负责,完美不扭很难做到,一圈以内,不超容错范围即可。</h3><h3>【注6】打个比方,准磅就是正常导弹,一次性精确到位,而足磅就是朝鲜导弹,只管放,不管掉哪里,有些穿线师觉得自己的穿线处于失控状态,于是用升磅来对冲掉磅,这样反而是拿消费者的球拍安全冒险,而且根本无法控制线床的稳定。</h3><h3>【注7】保养的底线是旋转胶粒,如果穿线师连这个举手之劳都没有帮到你,证明他太忙了,放弃了包括这个在内的很多细节,你只好自己来;</h3><h3>保养的低配是二线换边,三线转钉,四线换边,五线换钉,但共线胶粒的旋转与更换应该更频繁;</h3><h3>保养的高配是原厂或者进口的胶粒,适合的连钉与扩孔固钉等额外处理。</h3><h3>做到这些,才能以年为单位,延长球拍的寿命,与月为单位,延长球线的寿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