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也是艺术鉴赏家和评论家,但最为大家熟知的是以翻译家见之于世。他在有限的生命里翻译了39余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著,如《约翰.克利斯朵夫》、《人间喜剧》、《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等。今天我们不想讨论他的译作,而是有感于他写的《傅雷家书》,父与子的笔墨传情感人至深。 《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写给其子傅聪的 ,从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开始,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这是一部父与子无声却铭刻人心的对话,传递了父与子的深厚感情,尤其体现了父爱如山的宽厚和如水细流的绵绵教导。在长达十二年的数百封书信中,,体现了严父与慈父的双重角色,严慈相济,殷殷教诲,入血入心。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父与子的情感是血脉相通、无私无悔、朴素至诚的。当孩子在青春懵懂成长的时候,大都从儿时由父母做主的“绵羊”变成了由我做主的“野马”,往往被“代沟”横在父子之间的心坎上,无法逾越,尤其是男人感情上的简单粗糙,不爱言语,不喜表露,使相互之间的心灵交流更少。当成家立业之后,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同时体验父与子的双重角色,才会深刻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与生俱来的,父爱的伟大尽在日复一日平常的生活里。它可以是每天早晨冒着热气的早餐,它可以是每一次接送学习路上匆忙的脚步,它可以是每天夜晚秉烛夜读的陪伴……在默默付出的背后,会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博大而深沉。而过往时光无法倒流,或许成为永久的遗憾。在傅雷父子身上,我们也能约略看到这样寻常父子的影子。在《傅雷家书》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父子之间思想精神上的交流。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家书是联系家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所函所示不仅仅是家事亲情,还可以关乎家国情怀。而《傅雷家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感的交流,更主要的是关于艺术与人生的探讨,关乎浓厚的家国大爱。谈艺术,需要双方都要有对于艺术的理解,才能够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进行深入的沟通,才能够达到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给出有益的见解。傅雷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国艺术史专业;作为评论家,他拥有在书画、音乐等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和高超的艺术鉴赏力。谈人生,尤其是艺术的人生,不但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造诣;傅雷学贯中西,兼通多艺,作</b></h1><h1><b>为著名翻译家和作家,无论是语言文学还是艺术素养,文化艺术涉猎之广,精通之深,严谨之至,为我们所钦佩折服。因此,在家书里全方位展示了傅雷从个人感情到学术艺术,从国事到家事,对儿子尊尊教诲;不管是待人接物等寻常小事,还是选择导师,艺术交流,乃至爱国情怀,可以说对儿子的教诲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在原汁原味的书信里,既有寻常父子间的埋怨与唠叨,看到了普通父与子一样感情上的冲突,让人感受到生动立体的那种真实;又有艺术上的关心与鼓励,循循善诱,让人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在艺术道路上的殷切希望。在书信里傅雷曾经有一段这样的对话,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之路:“先做人,后做艺术家,再做音乐家,最后是钢琴家。” 他还说:“如果把钢琴家作为第一步,那他恐怕成不了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傅聪最终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家,离不开天赋,离不开勤勉,但在艺术精进最关键的时期,与父亲的书信指点与教诲是完全分不开的。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这本书无论是语言文学的精美,还是教人育子的理念都堪称大师级的,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但稍显遗憾的是,既然是家书,就应该有来有回,而现在只能看见傅雷的书信,却全然没有其子傅聪的书信 ,感觉不是很完整,是残缺的书信。对此,我们只能通过傅雷的书信,来揣测当时傅聪在信中写下了什么内容。根据傅聪后来的访谈得知,当时由于年轻,这家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多,儿子回复父亲的少,这就是父对子和子对父的区别吧;当时没有发表回信,也是因为自身不愿意发表的缘故。 所以,现在看来确实非常遗憾。因为年龄和身份的变化,对于同一件事 的处理,结果会大相径庭。 </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在长达十多年数百封的家书里,能够公诸于世,需要豁达宽广的胸怀,藏诸于笔端的是父子间的情感,更富有家国情怀,联系的不仅是思念,更是一种期望。封封书信,字里行间流淌着傅雷先生“不忘祖国之荣誉,不忘艺术之良知”的精神世界,他那样“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灵魂跃然纸上。</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