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乱谈三国》文/罗敏</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前几天又读了一本三国言情的小说,我总想,要是郭嘉不死,那诸葛亮还会那么神吗?人家郭奉孝那是真正的算无遗漏,又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那颜值分分钟甩现在的人工花式美男子明星们几条街,关键是人有才华啊!有颜值又有才华的人很多,但关键还是郭嘉已经不是才华这么普通了,而是鬼才!天生鬼才郭奉孝,奈何死得太年轻!</h3><h3><br></h3><h3>当然,诸葛亮是很有才的,就连鲁迅他老人家一代毒舌大师,也评价诸葛亮是“多智而近妖”。确实,诸葛亮智谋之深已接近妖,但就是不知道他与郭奉孝,谁更胜一筹?</h3><h3><br></h3><h3>孔明的计谋天下无双,但他也会算有遗漏之时,就比如委任马谡为街亭之战的先锋,他就没看对此人,以致此人违背军令,又不听副将王平的规劝而战败街亭!</h3><h3><br></h3><h3>诸葛亮太过自信,不,应该说是以他小心谨慎的行事作风,本不会看错,他只是太相信这马幼常了,他如果那次即便是任命王平,都强过这马谡太多!刘备早就提醒过他,说这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委以重任,但他太自信了!虽然最后那马谡被他砍了头,但那又如何?已经挽不回败局,这让诸葛亮懊悔不已!</h3><h3><br></h3><h3>其实我个人觉得,他们那些谋士,换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心理学,就是善于揣摩人心,知道一个人的喜好、脾性、习惯、长处短处,然后再针对这些拟定一条最合适的方案执行,如此,便能克敌制胜了!该是没有书上说的那么玄乎的。当然,会奇门八卦这我相信,只不过,我一直很好奇,是不是真的他用几堆小石子摆成八阵图大败陆逊几十万人,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h3><h3><br></h3><h3>陆逊是东吴继周瑜之后最厉害的一个人,所以上天没让他死,诸葛亮他老丈人黄承彦把陆逊救了。不然,汉会亡吗?不知道,反正没有如果!</h3><h3><br></h3><h3>其实我更多还是相信命运注定,天要亡汉,改变不了,比如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时候,本来算得好好的天气,却偏偏烧到一半时,老天下了一场大雨,把诸葛亮气得吐血,一口气憋着,导致为国捐躯的时间提前。我一直很遗憾,总觉得这次的事件让他心力交瘁,他本来可以不用那么早死的!</h3><h3><br></h3><h3>他太执着了,总是想着在有生之年,完成他家主公交待的,同时也是他心愿的艰巨任务——兴复大汉400年基业!他太累了,他不是穷兵黩武,他比谁都爱国家、爱百姓,他只是希望早点完成心愿,他们那个年代的忠臣太过忠诚了,就不会为自己而活!他是为蜀汉活活累死的,当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h3><h3><br></h3><h3>刘备要死的时候把他儿子托孤给诸葛亮,并要阿斗认诸葛亮为相父,也就是要阿斗待之如父亲一般的尊敬!他对诸葛亮说要是阿斗堪当大任,你就辅佐他,他要是不行,你就废黜他自己做老大吧!</h3><h3><br></h3><h3>这在明面上来说,觉得刘备不防诸葛亮,并且还愿意把自己的江山给他,多么高义啊!任谁都会被刘备此种做法感动!感动之余会是什么呢?那当然是誓死效忠。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能让人死心塌地追随你的方法!</h3><h3><br></h3><h3>刘备太了解诸葛亮了,诸葛亮的能力摆在那,且在军中的威望以及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又高,要是自己死了,诸葛亮不一心辅助他儿子怎么办?倘若诸葛亮反水废帝自立怎么办?好吧,他也觉得诸葛亮不会这么干,但若是手下那些人非要推举诸葛亮呢?到时众望所归,孔明骑虎难下,又当如何?</h3><h3><br></h3><h3>如此种种,刘备肯定想过!所以,他用这个最好的办法拖住孔明,以孔明的忠心是不会丢下他儿子不管又或者被迫上位啥的。</h3><h3><br></h3><h3>诸葛亮只是相父,但阿斗年少无知且难当大任,所以整个蜀国也只能诸葛亮作主。他这也是没有办法,他的个性与他的信仰不允许他越界一步!他始终谨守着作为一个臣子该站的位置!那时候的人,都太愚忠了!</h3><h3><br></h3><h3>丞相只是一个虚名,他行使的一直都是国君的权利,只不过他从不过界,凡事都会请示陛下裁定!</h3><h3><br></h3><h3>诸葛亮活不长,53岁就翘翘了,因为劳心劳力!难道古代皇帝们活不长,就是因为太操心的原因吗?看孔明的例子,我觉得应该是这样!</h3><h3><br></h3><h3>还有司马懿,小说上总把他写成反派,连电视上选的人物刻画的角色也是一幅阴险狡诈的样子,但可能人家司马懿长的并不是这样,可能他的样子很正义感呢?可能作者是站在大汉的角度去写他,所以他就是反派。</h3><h3><br></h3><h3>那如果,作者站在曹魏的立场来写呢?是不是诸葛亮就变成反派了?谁都说不清楚!再说了,人家要三马分槽(曹)你待咋的?皇帝谁不想做?起码人家司马懿在有生之年是没有取而代之的。至于他儿子孙子干了什么,他也没能力管了。这不就像你曹孟德家一样,你有生之年官再大,也始终只做到魏王,而迫于压力,没有敢做魏帝。</h3><h3><br></h3><h3>到你儿子当家时,他要做魏帝,你也不能从地下活过来阻止不是?那我司马懿在有生之年,也不会反你,以报你家曹丕知遇之恩!至于我的儿孙们,我已经看不见了,不干我事。</h3><h3><br></h3><h3>皇帝谁都想做的,我要是诸葛亮,早把刘禅宰了,自己当皇帝复兴大汉了!反正都是为汉室,谁来做不都一样。</h3><h3><br></h3><h3>当然,我这样的想法对他们来说,是谋朝篡位,是要杀头诛九族的!</h3><h3><br></h3><h3>还有徐庶,那个出场不多但是计谋也似神仙般的人物,因为母亲被曹操“请”走,以此要挟“请”元直到他帐下为其效命。为什么用“请”?因为曹操是很惜才的,况且徐元直确实值得他“请”!</h3><h3><br></h3><h3>徐庶无奈之下只好告别刘备前往许都,临走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也才因此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有了隆中对,有了后面所发生的一切!或许,这一切是早被上天定下的,它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启动命运之轮!</h3><h3><br></h3><h3>徐庶去了曹操帐下,终身都未出过一策,这也算对得起他当初离开刘备时说的“我就算去了曹操那里,也将终身不为他献一计”这样的誓言了!</h3><h3><br></h3><h3>刘备这个人,怎么说呢?我觉得他太假,但他假得让别人寻不到违和感,假到让人称赞,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做人做到这境界,前有刘邦,后有宋朝的水泊梁山宋江有得一拼!</h3><h3><br></h3><h3>他可以用哭的、用求的、用虚的、实的,各种办法让你为他誓死效忠,这是他做人最成功的地方!不然,他武动那么差,运气又那么背,一天到晚到处找安身之所,还动不动就哭鼻子,没有关和张,他早死了!</h3><h3><br></h3><h3>有了关羽和张飞,他才有机会出人头地,有机会大喊光复汉室!不然,也许他会落魄得继续编草鞋,然后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默默的死去!</h3><h3><br></h3><h3>有了这些兄弟他就不一样了,他是个有手下的人了,虽然目前就两个手下,但是他相信,只要努力,他的手下会越来越多。在这个动荡的当下,群雄并起,汉室飘摇,随时都有可能大厦倾覆!那董卓老贼都能把持朝政,搞得朝堂大乱,那他一个正统的汉室子孙,好歹姓刘,为什么不能争一次?争到了,就流芳百世,后人会撰写他天大的功劳。如果争不到,也落个不畏强权的汉室好子孙。这怎么说,都是赚的,谁还追问这个过程?管他是织草鞋还是砍柴挑水磨豆腐?</h3><h3><br></h3><h3>想当初高祖皇帝不也是被困芒砀山食树皮草根,最后为自己找个好由头名曰“斩白蛇起义”来组织队伍吗?他也可以来个桃园三结义,慢慢壮大自已的队伍嘛!</h3><h3><br></h3><h3>于是,他有了二弟、三弟,有了诸葛亮,有了赵云,有了后面的各位大将军,有了一争天下的资本。虽然创业的过程非常艰辛,但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如此这般,方可成大事!</h3><h3><br></h3><h3>虽然到后面董卓死了又上来一个曹操,他始终没能兴复汉室,但是起码,他在诸葛亮的帮助下,争到三分之一的天下,比起吴、魏,他是弱了那么一点,但好在,他“迫于形式”,“不得不”称帝于蜀!这对于大半身都在编草鞋的他来说,那是天大的荣耀了!</h3><h3><br></h3><h3>刘备其实也还算一个很讲义气的人,在关羽牺牲以后,他很是伤心了一翻!而正在此时心态不坚的情况下,又被张飞那厮鼓动一气,这成为蜀国灭亡汉朝换代的前因!</h3><h3><br></h3><h3>为了能让自己做得更像大哥,再不顾诸葛亮的规劝,一意孤行强行出兵东吴,要为老二关羽报仇,结果自作聪明把军队驻扎在林中,时值酷热,林木干燥,极易引发火灾,于是,百万大军就这么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十之七八,成为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夷陵之战!若不是诸葛亮赶来救命,那肯定全军覆没!此战为蜀国后来的灭亡奠定了最直接的基石,是导致汉亡的关键!</h3><h3><br></h3><h3>后来我就想,他要不是上位后渐渐远离他之前辛苦伪装的谦虚样子,任诸葛亮怎么阻挠都不听,又怎么会导致后来蜀国的灭亡?也亏得有诸葛亮替他守着,不然蜀国灭亡得更快!想想,百万大军,那是什么概念?蜀国的根本啊,就这么被刘备大伤!若是他肯听诸葛亮的,他就不会那么快死,也不会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但他命里只能得天下三分,而不是十分!所以他提前把路走到头,留个烂摊子给诸葛亮去收拾!</h3><h3><br></h3><h3>这也怪关羽,要不是他把荆州丢了,又那么狂妄,在孙权为儿子求娶他女儿时,还羞辱人家孙权“虎女安能配犬子?”这样的话,不被俘、被杀,会有后面的事吗?要是荆州不丢,那么蜀军直下帝都,兴复汉室有那么难?</h3><h3><br></h3><h3>荆州啊,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无比重要的一个地理位置,就这么没了!不然会害得后来的诸葛亮千辛万苦六出祁山(究竟是六出还是七出?各家说法不一,争议很大,但我更相信是六出。六出祁山,七擒孟获)?</h3><h3><br></h3><h3>但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在一个团队里,总是会遇到一两个猪队友的。</h3><h3><br></h3><h3>在复汉这条路上,牺牲了无数人。他们越走越远,当他们以为快要接近目的地时,却没想过,那其实已经离目标越来越远!每一个朝代的更替,都是用血肉铺成的!他们只是这条路上的同伴,一起经历这个过程,见证结果,然后离开……</h3><h3><br></h3><h3><br></h3><h3>————待续</h3><h3>————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