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一个城市,他既不是故乡,也不是出生地,但我却始终能感受到来自他的消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幼年,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成人,我都会在那里留下足迹。他于我而言,既陌生又熟悉,既有亲情,却又几分疏离。这个城市,就是母亲的出生地——北京。</h3><h3> 2019年十月,我又一次决定去到那里,这次,带着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我知道,此刻,她一定也带上了往日的回忆和对亲人的思念。</h3><h3> 回家。</h3><h3> 2019.10.25</h3> <h3>遇见皇城</h3><h3> 我们决定去故宫,虽然之前已经去过无数次,但因为最近故宫文化的热度,加之我对国风文化的一贯热爱,让我还是想再去认真的欣赏他的美丽。我本来计划这次我们爬上城墙,沿着故宫的外围,从高处俯瞰整座宫殿,随心所欲,不随大流。结果到了故宫门口得知,不卖当日的散客门票,再看看午门外黑压压的人群,高密度的旅游团队,我们临时决定,撤退,直接钻进故宫旁侧的中山公园。</h3><h3> 后几张是大学时进入故宫的照片,以做回忆。</h3><h3><br></h3> <h3> 中山公园里很清净,与故宫外面嘈杂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只有零星的游客,更多的是当地晨练的老人。隔着护城河,可以看见故宫的角楼。坐在河边柳树下的椅子上,吹着凉凉的微风,听母亲慢慢讲他们上学时在公园里的往事,讲他们的青春年少。</h3> <h3> 去到北京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去天安门,他已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的标志。而我们本来是不打算去的,因为刚刚举行了70周年国庆大阅兵,据说去那里的人太多,母亲年纪大了,怕不方便。没想到穿过中山公园,从大门出来,向左一望,这座熟悉的门楼近在咫尺,我们完全避过了拥挤的安检,直接进入天安门腹地。</h3> <h3>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歌声使北海公园为人们所熟知。这里依然还是小学生们春游的打卡地,园区里随处可见小朋友们画画,游戏。湖边亭子里是老人们的乐园,三五一群,互相打着招呼,在游客们热烈的掌声里,引吭高歌,乐此不疲。母亲告诉我,她中学时的学生之家就在北海里的一座寺庙里,现在早已搬离,售票参观了。而我,仍然还是对明艳的九龙壁和豪华的琉璃墙流连忘返。</h3> <h3> 景山公园,整个北京市的中心点,也位于市区南北中轴线中点。站在中轴线上眺望远方,可以看到故宫全景和北海的白塔。坐在骑子上晒着暖洋洋的太阳,眺望远方的城市轮廓线,不停的有独行的游客递过来手机让帮忙照相。好吧,过把摄影师的瘾。</h3> <h3> 天坛,我对他有着特殊的感觉。因为听母亲讲,祈年殿的金色圆顶,是我的老祖亲手镀上去的,在当时,他可是位有名的景泰蓝工艺师。所以看着这些大殿,就像在欣赏老辈们的作品,心里充满着自豪。曾经在我中学的时候去过一次天坛,印象中那里游人很少,到处是参天的古树,站在回音壁前倾听自己的回音,就像听到来自远古的声音。但这次去,惊奇游人的拥挤,每处景点,不额外购票,就看不到他的容貌。回音壁已经用不锈钢栏杆隔离出来,不能靠近。一切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摸着祈年殿的大红圆柱,才能感觉到,只有这些古老的大殿,默默守候着这方土地,没有丝毫的改变。</h3><h3> 看着中学时在天坛留影的照片,还是一张稚嫩的娃娃脸,岁月呀!</h3> <h3>绿野仙踪</h3> <h3> 去香山是临时起意。</h3><h3> 大表姐拿过来一张黑白照片,是我四岁那年和母亲在香山的合影。我们回忆起很多当年的趣事。兴致所至,决定去香山。</h3><h3> 母亲以前的研究生,现在已然是田总了,说一定要带我们出去玩儿一天。盛情难却,在定下潭拓寺的行程后,我们决定先去香山看看。</h3><h3> 这个季节,正是香山红叶开始染红的时候,天气晴好,已有大批的游客纷至踏来,停车场车水马龙。其实见惯了川西红叶的我们,在意的并非景致,母亲和她的爱徒说着以前在学校的往事,每个学生毕业后的现状,而我忙着拍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拿着旧照片向工作人员打听照相的位置。终于,在公园大门口的右侧,我又看见了那只依然雄壮的大狮子,时隔四十多年,我与母亲又一次在相同的地方拍下了同一张照片。不同的是,当年母亲搂着我,现在,我搀扶着母亲,而我们都已长出了白发。</h3><h3> </h3> <h3> 潭拓寺是在田师哥的提议下去的。之前并不是太了解。它是一座佛教寺院,依山而建,建筑布局完整,殿宇辉煌,古树参天,历史典故很多,素有皇家第一寺院之美誉。据说当年修建北京城时,设计师姚广孝,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样子修建而成,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所建,同为重檐庑殿顶,井口天花绘金龙和玺,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所以就有了“先有潭拓寺,后有北京城”之说。</h3><h3>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雄宝殿外左右两棵银杏树,和两棵比邻而居的菩提。一个是唐朝的仙人,绿油油的高大树冠遮天蔽日,恣意潇洒;一个是宋朝的老者,静静的站在那里,沉稳庄重。</h3><h3> 我们在寺庙外的一家农庄里吃了午饭,小饭馆不豪华,却很别致,小院里种满了多肉,桌椅都是树根雕琢而成。菜肴也是当地的特色,卤水豆腐,浓郁的豆香,摊鸡蛋,金黄酥软,酸菜白肉,清爽解腻,再配上香喷喷的玉米面贴饼子,吃一个还想两个,我的吃相不要太难看了!</h3><h3> 谢谢师哥这一天的陪伴,感恩!</h3><h3><br></h3><h3><br></h3> <h3>名巷丽影</h3> <h3> 前门大街是一条繁华的商业中心,人潮涌动,商铺林立。与它平行的,就是有名的大栅栏儿(da shi lan er),这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商街,很多耳熟能详的商铺都坐落在这里。卖鞋的内联升,卖丝绸的瑞蚨祥,卖药的同仁堂…他们更像是一个标志站立在那里,让人们想到历史,想到过往。老舍茶馆,每天都有京韵大鼓等一些极富京味的剧目上演,能够让人体验一把纯正的北京市井生活。门口还有大碗茶供应,一块钱一碗。</h3><h3> 母亲告诉我,我的姥爷曾经也有一家钟表铺,就开在入口的显耀处,所以当时的家境还很富足。每次朋友聚会或过生日,姥姥都会用火剪做头发,描眉,化妆,然后穿着裘皮大衣,跟着姥爷坐着小卧车出门,而每次都会带上我母亲这个四十多岁才得到的老闺女一起,母亲说每次出门也是她最高兴的时候,因为会让她穿上漂亮的粉色纱裙,披着白色裘皮披风臭美呢。后来,姥爷因病去世,解放初公私合营,商铺就充了公,家境也就败落了。</h3> <h3> 什刹海,分为前海,后海和西海。前海主要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地方,去的那天,正好看见有人放风筝,巨大的蜈蚣,盘旋在天上,很惊艳。后海主要为酒吧一条街,年轻人夜晚聚会嗨皮的所在,白天去时很多酒吧都关着门休息。西海知名的就是玉渊潭公园,很多当地退休的老人,票友喝茶唱戏的地方。</h3><h3> 这里有很多人力车出租,可以三两人坐在上面,由车夫拉着,沿着什刹海,慢慢欣赏沿途风光。</h3> <h3> 南锣鼓巷,烟袋斜街,五道营胡同以前都是地道的居民胡同,现在已经被改做文艺清新打卡地。街上都是各种特色小店,咖啡休闲屋,各种独特的充满人文特色的小饰品,小零食吸引着文青驻足。</h3><h3> 这三条街,最热闹的是南锣鼓巷,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小商业区,五道营相对人比较少,更文艺清新一些。</h3> <h3>京城老胡同儿</h3> <h3> 这次我们专门去探访了几条有名的胡同。</h3><h3> 帽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胡同的9号和11号是可园,是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之一。35号和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除婉容之外,这条胡同还住过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现在很多都是私宅,隔着大红漆门向里探望,有一种深宅大院,神秘莫测的紧迫感。<br></h3><h3> 游览完雍和宫,过一条马路,就来到了国子监街。他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因国子监,故名。他是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有牌楼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楼,东西街口各一座,额题“成贤街”,国子监附近左右各一座,额题“国子监”。国子监街上还有祭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韩文公祠、始建于明代的火神庙、祭祀灶王爷的灶君庙。他东有孔庙,西为国学(国子监),符合“左庙右学”的规制。</h3> <h3>新时代地标</h3> <h3> 北京,作为三朝首府,既有古老的皇城,让我们前观历史,感受他悠久的文化底蕴,也有现代的时代地标,让我们感怀历史的进步和日新月异的朝气蓬勃。这也是北京的魅力所在。</h3> <h3> 国家大剧院,像一颗巨大的滴落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的水珠,晶莹剔透。可惜我们是下午过去的,本来想先去大栅栏儿逛逛,等到华灯初上,再折返过来看看他的灯光秀,可临时行程变化,没有看到。去查看了一下大剧院正在上演的剧目,不是很喜欢,所以,我们就沿着外圈欣赏了一下他的美貌。</h3> <h3>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主要是以举办体育赛事为核心的大型建筑场馆,广场,会议中心。最为有名的莫过于鸟巢和与他比邻的水立方。以前总在电视上通过赛事转播看到他们的身影,今天站在他的脚下,有种大梦终醒的感觉。散落在各个角落的雕塑,很有现代气息。巨大的广场上,人们都忙着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记念。</h3><h3> 后两张是在亚运村的照片,拍摄于大学暑假。从亚运到奥运,也体现了祖国的不断强大和昌盛。</h3> <h3> 红砖美术馆地处北京市东北部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由企业家、收藏家闫士杰和曹梅夫妇创办。我们从酒店出发,坐了四十多站的公交,又转车过了十多个站,才到达那里。这个美术馆,很多北京人都还不曾知晓。但因为我们对砖砌艺术的喜爱,职业病的驱使,让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里。</h3><h3> 美术馆的建筑设计由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中心教授董豫赣担纲,与周边土地相结合、在原有环境中生长而出,采用红色砖块作为基本元素,辅以部分青砖的使用,打造出一座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并也因此在众多美术馆建筑中脱颖而出。人们在这里可以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不仅能够观看到室内的作品展出,亦可游弋于户外各种景观之中。独特的建筑语言和创新的园林景观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发生、碰撞、呈现,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的多种可能性。</h3><h3> 红砖美术馆的建筑与庭园设计相辅相成,以白居易的《大巧若拙赋》对“巧”的匠心要求,将原有大棚的简陋空间,改造为意象密集的美术馆展示空间;另一方面,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借鉴中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营造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意境。他独特的布局和景观,也成为大批网红们的打卡地。</h3> <h3> 剧院集萃</h3><h3> 北京,作为文化艺术的中心,有着中国顶级的文艺殿堂和众多的艺术大师。来到这里,如果只是打卡那些耳熟能详的网红景点,就只能看到城市的皮毛,体味不到他的精髓所在。</h3> <h3> 首都剧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中外闻名的专业话剧院,首任院长为著名剧作家曹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他鲜明的演剧风格,创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形成了真实、深刻、质朴、含蓄及人物形象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舞台形象和谐统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北京人艺风格。</h3><h3> 老舍的名剧《龙须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奠基之作,不久又接连演出了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以及郭沫若的名剧《虎符》。剧院曾受到郭沫若、老舍、曹禺、焦菊隐的精心培育,并拥有舒绣文、于是之、英若诚等一批老艺术家,主要剧目有《蔡文姬》、《关汉卿》、《茶馆》、《雷雨》、《丹心谱》、《小井胡同》、《推销员之死》等,其中《茶馆》曾在欧、亚、美不少国家演出,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h3><h3> 我们这次有幸观看了经典剧目“雷雨”,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多亏了师兄田总的帮忙,也非常感谢他的朋友和在人艺工作的嫂夫人,一直把我们送进剧院。不但品尝了鲜美的北京烤鸭,还享受了一次精神的盛宴。</h3> <h3> 作为国粹的京剧,我们不是发烧友,对于他的“唱念坐打”,我们只知皮毛。我更感兴趣的是他描金画银的戏服,和上面精致的刺绣,演员生动个性的脸谱,以及端茶送水的老戏园氛围。所以我选择了梨园大剧院,他是前门建国饭店和北京京剧院合办的小型戏院,主要是针对人们对京剧的初体验,所以外国朋友居多。演员从最开始的画脸,到后面穿戏服,都一一在舞台上呈现。观众也是一桌一桌就坐,有茶水点心供应,而我身边的一对外国夫妇,各要了一杯红酒,一边看戏,一边品味,这让我有些出戏,感觉像饺子被抹了黄油一样,别扭。</h3> <h3> 北京还有很多名人故居,这次没有专门去探访,梅兰芳纪念馆和我们所住的酒店在同一条街上,每天晚饭后散步,总要经过那里。</h3> <h3>四合院的故事</h3> <h3> 听母亲讲,之前姥爷在世的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四合院,位于珠市口繁华的大街入口,四合院分前后两个大院,是典型的大户人家四合院风格。后来家境败落,大舅闹着分家,带着姥爷留下的大部分家产独立门户去了。留下其余孤儿寡母一大家人,只好卖了小院,搬到后来的校场二条,租了一个小院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我每次去北京,都是去的这个小院,所以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当时院里我姥姥和二舅妈一家住在北房,西房住着一对苦命的母女,孩子父亲被打成右派下放,留下他们艰难度日。南房住着一个特别高大的老奶奶,很慈善,没事的时候,大家就坐在小院里聊天,追房顶上跑来跑去的猫咪。听到二舅下班回来自行车的铃声,就飞奔过去,而每次,都能从他的包里摸到好吃的零食。二舅妈做得一手好饭,手擀面,熬茄子,各种烙饼,我都会吃得让他们目瞪口呆,那是地道的北方口味。</h3><h3> 后来到处拆迁改建,表哥表姐们都各自结婚成家,大家都搬离了那里。这次去,怀着侥幸,居然发现二条还没有拆除,只是物是人非,像这样的胡同已经成为城中村,除了年岁高的老人,大多居住着外来打工的人员,小院的各个房间也被最大限度的加出面积,只留下勉强过路的通道。</h3><h3> 而我母亲居然还找到了她当年最好的闺蜜,住在隔壁院里的小伍妹,很惊喜。如今,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手拉着手,聊得老泪纵横。那颗承载着母亲少年时光的大枣树,仍然根深叶茂,硕果累累。</h3><h3> 可以说,四合院是北京的影子,中国的镜子。是都市生活的喧嚣与京城传统建筑的完美融合。无论是日出的朝阳还是日落的余晖,都将在百年的建筑,千年的历史中留下深刻的记忆。</h3> <h3> 由于姥姥在四十多岁才生了我母亲,所以她是那辈里最小的姑娘。而我的表姐表哥们,都和母亲的年龄差距不大,还在世的,就是我四舅了。四舅也很传奇,年轻时为了脱离封建大家庭的束缚,自己偷偷报名参了军,突然就离家出走,当了海军。在外多年,与家里杳无音信,再回来,因为参加国庆阅兵,突然穿着军服回到家中,让大家感叹不已。短短一聚,又是多年。但由于他这次的回家,却改变了我母亲的一生。姥爷很封建,母亲读完小学,他就不让再去读中学了,母亲哭闹了好几天,勉强上了中学,母亲很争气,中学学业优异,毕业时拿了全校唯一的金质奖章,可姥爷过世,家里已是揭不开锅,哪里还有钱让我母亲读大学,于是四舅就承担起我母亲大学五年的全部学费,鼓励母亲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所以,母亲每每说到她的四哥,都心怀深深的感激。如今,四舅已是快九十的老人,满头的银发,但精神很好,思维非常清楚。</h3><h3> 因为在重庆没有亲戚,每逢过年过节,都没有走亲戚的概念,也就是一家人团聚团聚,这次,终于感觉到,我们还是一个大家庭,在遥远的地方,还有和我有着血脉亲情的哥哥姐姐们,谢谢你们还记得母亲和我最爱吃的零食,谢谢大姐三姐和三姐夫大包小包带来那么多的北京特产,也谢谢四舅四舅妈以及丹姐帅哥的热情款待,祝你们健康,快乐,长寿!</h3><h3> </h3> <h3> 这次行程,为了母亲,我特意选了两天入住一个四合院民宿。这是一座北方典型四合院结构,推开沉重的,镶着铜狮子的红漆大门,就是一座石雕影壁。大堂就在影壁旁的过道上。整个酒店也是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正北房,是酒店最豪华的套间,里面都是老式雕花大床和红木家具,正住着一对庆祝金婚的老夫妻。我们办好入住手续,管家带着我们进入后院的客房。整个小院非常安静,走廊上挂着各式宫灯,阳光好的时候,客人总爱坐在小院的藤椅上聊天,看书。无聊时,看看天上飞过的鸽群,逗逗脚边撒娇的猫咪,日子就这样慢慢度过,真好!</h3> <h3> 北京小吃</h3><h3> 这次我们的酒店就在护国寺北京小吃总店的旁边。刚到北京的中午,我们放下行李,就直奔去了那里。店里人很多,排着长队,但小吃的种类更多,让我简直应接不暇,不知从何下嘴了。好容易,在经过无数次挣扎选择后,我要了爆肚,卤煮,夹肉饼这些重口味小吃,母亲点了焦圈和油茶,再来份小吃拼盘,只恨自己的肚子不够大呀!</h3><h3> 虽然身在南方,但对于北方的面食,我也是情有独钟。记得小时候在北京,每天早上,姥姥都会冒着北方的寒风,去胡同口给我换着花样的买早点,肉包子,油饼,蜜麻花,豌豆黄,糖火烧…二舅妈做的杂酱面,我能吃四大碗,更别说香喷喷的春饼,馅饼和糊塌子,百吃不厌。</h3><h3> 吃着这些小吃,其实也勾起了对往事的记忆,对故去的亲人的思念。</h3> <h3> 牛街,之前是回民聚居区,那里的牛羊肉和清真食品很受欢迎。过去,由于离较场口很近,我经常跟着大人们去那里,因为总是可以吃到好吃的炸糕,就因为这,二舅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小蘑菇”,天天磨着他吃好吃的。记忆里,牛街是一条很乱,很嘈杂的街市,现在早已旧貌换了新颜,但街边的清真小吃店仍然生意红火,每个店门外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小枣松糕,雪白的糯米面松糕上洒满各色果条,黑色的芝麻,中间夹着香甜的一层小枣,咬一口,枣香混着各种果香,让人爱不释口。本来打算买回去做早餐,结果我已经迫不及待的当街就开始大快朵颐了!还有羊肉馅的大包子,馅儿大汁儿浓,看着都垂涎三尺。</h3> <h3> 这次的北京之行,我们没走传统线路上的更多景点,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寻旧的路上,旧的老胡同,旧的四合院,旧时的味道以及旧时的闺蜜同学亲友们,就连来回的火车,我们都选择坐的绿皮软卧。</h3><h3> 门前老树长新芽</h3><h3> 院里枯木又开花</h3><h3> 半生存了好多话</h3><h3> 藏进了满头白发…</h3><h3> 时间都去哪儿了</h3><h3>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h3><h3> 柴米油盐一辈子</h3><h3>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h3><h3> 再见,北京 !</h3><h3> 那些城南的旧事,伴随着岁月的光阴,将永远地印刻在我的生命里。</h3><h3> 2019.11.20 于重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