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第一二课时的衔接教研活动

马宏

<h3>  11月12日下午,我校荣幸地邀请到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语文教研员马老师参与我们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活动。我校领导许校长,李校长,孙主任,韩主任,杨主任以及二年级语文老师共同聆听了《大禹治水》一课。</h3><h3><br></h3> <h3>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课文讲述了大禹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h3> <h3>第一课时的授课教师是刘岩老师。</h3> <h3>  课堂上刘老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标清自然段,自己听老师录音跟读,自读等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指导长句的断句与停顿,从而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h3> <h3>  接下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通过抓重点词语“泛滥”,结合泡泡提示,让学生联系下文说出对“泛滥”一词的理解,在学生说出感受的基础上,出示洪水泛滥的影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帮助学生构建“洪水泛滥、淹没天地、冲毁房屋、伤害百姓”等词语的画面。 </h3> <h3>第二课时的授课教师是靳佳宁老师。</h3> <h3>  课堂上靳老师聚焦“十三年、三次、一次”这组数字,联系洪水泛滥时,百姓们所受之苦,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治理洪水的决心。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到处奔走”的情景,感受禹虽受尽千辛万苦,但治理洪水的决心从未改变。为讲故事做了很好的铺垫。</h3> <h3>  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刘老师关注字的结构、宽窄。</h3> <h3>  靳佳宁老师关注字的结构,关键笔画的占格。</h3> <h3>  两位老师在学生书写的巡视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完字后,学生进行评议,修改。</h3> <h3>  第二阶段:两位教师简单的向大家介绍了设计思路。同时,对本节课进行及时反思,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例如:教参中要求学生能按照提示,讲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应该讲到什么程度?第一课时教学时如何更高效的为第二课时铺垫讲故事这一环节呢?</h3> <h3>  马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两位教师能够通读教材,用心备课,第一、二课时的衔接与分配,符合低年级语文教学。通过抓重点词,利用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借助辅助手段丰富学生感知。</h3> <h3>  其次,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马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例如:文中泡泡“泛滥”一词,是一定要处理的,要如何处理呢?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何上出过程呢?对“泛滥”一词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标准回答是:淹没庄稼、冲毁房屋、带来灾难、人们生活痛苦。强化联系下文如何解释,这时的课堂要慢下来,让学生先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泛滥”一词的理解,再联系下文,说一说,最后结合老师带来的影像“洪水”进行感知。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来读读这一句话,读出感受。边读边想象,教师把重点词罗列在黑板上,用联词读的方法,为讲故事做好铺垫。学生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帮助学生讲故事。讲故事这一环节,可以结合课后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不同标准。 </h3> <h3>  两位老师都把重点词意用PPT出示,然后让学生选择字意。马老师强调,我们的教学不光要结果,更要有过程,教方法。此时,可以慢下来,让学生说出选择第一个选项的理由,然后带着第一选项的解释放回句子中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这样教会学生选择方法。</h3> <h3>  最后,马老师指出:我们的写字教学不是书法的指导。语文课的写字指导首先是写对了,所以在书写指导时要做到:关键笔画的呈现,书写时易错的是哪一笔,笔顺。 </h3><h3> </h3> <h3>  研讨虽然结束,但对于一课书第一二课时的衔接我们仍在继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