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整本书阅读展示

思涛

<h3>五年级全体同学利用假期的时间读了《草房子》这本书,并做了精美的手抄报,收获颇丰。</h3> <h3>本书的作者是曹文轩,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h3> <h3>小说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流连忘返,比如《秃鹤》:“秃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秃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是学生“戏弄”的对象。他自尊心受到了极大伤害,秃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h3><h3>他为了上学时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就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想遮掩自己的秃头。但是,这些并未使秃鹤的同学们不再嘲弄他,而使同学们更加的爱戏弄他了。于是,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同学开怀大笑,广播操失控了,并失去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别人对他的侮辱。而且,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竟然不怕被别人嘲笑,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一丝不苟。秃鹤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只做好自己的完美主义气概,值得我们学习。</h3> <h3>纸月是一个非常漂亮、懂事的女孩,她有一双乌黑乌黑的大眼睛。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妈妈,是跟着外婆长大的。纸月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还会背很多古诗词。但她却没有一点点傲气,也从不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有什麽高出的地方,总是一副平平常常的样子。她原来在板仓小学上学,家也住在板仓。但是那里的一些坏孩子经常欺负她,所以外婆把她转到了油麻地小学,跟桑桑一个班。</h3><h3>桑桑对纸月的印象很好,桑桑的妈妈和妹妹柳柳也很喜</h3><h3>欢为纸月。有时天气不好,桑桑的妈妈担心纸月走在路上会有危险,还会留纸月住在桑桑家。柳柳和纸月关系也相处的很 好,她们在一起时会讲故事、说悄悄话。</h3><h3>不知什麽原因,纸月有一段时间经常迟到。桑桑找了一个借口想去看看究竟什麽原因。他一大早来到纸月上学要走的路上等纸月,发现原来是板仓小学的三个坏孩子每天都在这条路上欺负纸月,所以纸月才会迟到。桑桑狠狠的教训了他们一顿,学校也对他们进行了处理,以后再也没人欺负纸月了。</h3><h3>纸月的刻苦和桑桑的助人为乐精神让我回味无穷,让我流连忘反,我觉得,这种精神是美好无缺的。</h3> <h3>《艾地》讲了主人公秦大奶奶独自居住在辛苦了一辈子才买下的田地里。可是政府要在她的地里盖一所学校,她多次阻挠却没有成功。学校盖好后,她三番五次去捣乱。一天,一名学生落水,大喊“奶奶”,她赶紧去救,差点自己丧命。从此,她与学校和好,但她在打捞学校种的南瓜时,不慎落入水中,再也没有活过来。</h3><h3>秦大奶奶是倔强的,但她也是爱憎分明的,她“刀子嘴,豆腐心”很容易被感化,虽然在别人眼里,她阻挠建设学校不对,很惹人厌,可是谁又能想到,在她脆弱的心里,那块地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啊!</h3><h3>也许是人们对秦大奶奶的冷漠态度使她的心僵硬了。可是落水同学的那一声“奶奶”,就像春天的风、吹化了那僵硬的心的冰壳,让“不讲理”的秦大奶奶奋不顾身跳入水中。</h3><h3>理解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让势不两立的敌人变成肝胆相照的朋友,秦大奶奶和校方就是因为互相理解,化干戈为玉帛。想到这儿,我不禁想起了与同学争吵的事情——我的钢笔找不到了,怀疑是同位藏起来了,就责备了他几句,他一听就火了,我们吵得不可开交,没想到放学后,我在地上找到了那支钢笔。如果当时我们之间多一些信任和理解,少一些猜忌和误解,就不会大动干戈,伤了和气。</h3><h3>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能只顾自己,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人间就会充满爱。</h3> <h3>读过了这本书,令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读着《草房子》,我清晰地感受到人性的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走进《草房子》,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认识到生活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要珍惜快乐的时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习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迈向成功!</h3>

桑桑

秦大

草房子

奶奶

学校

板仓

同学

自己

曹文轩

广播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