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灯说话44:上元灯会——灯映人华的辉煌

王军云

<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小平凡的油灯碗儿,在每年的上元节,由于参与一场辉煌的盛会,也曾跟着高大上起来,成为银花火树的一份子。<br></b></h3><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上元节,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元观灯习俗,由来已久,在皇家则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民间习俗更是延续到而今。</b></h3> <h3>唐代黄釉陶灯碗儿</h3> <h3><b>  据传,西汉汉武帝在宫中奉太一神,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黄昏开始,燃灯点烛举行祭祀活动,通宵达旦,从而开元宵燃灯习俗之先。这是一种说法,还有说始于汉文帝。但据《隋书》载,北朝以来,京城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有了元宵节燃灯观灯赏灯的活动了,而且场面可观,以至于有大臣曾上书要求禁绝。可惜,他没有达到目的,因为,隋炀帝就曾写过一首诗叫《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其中有句云:</b><b> “法轮天上转,梵语天上来,</b><b>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b><b>在通衢大道上搭建起灯树,皇上与臣子登楼观灯,吟诗唱和,其情其景可见一斑。</b></h3> <h3>清代铁制油灯碗儿</h3> <h3><b>  大唐时期,元宵节的灯会,就正经的热闹起来了,不仅官民同乐,而且还有西域等少数民族的加入,甚至皇帝与皇后乔装出宫,偷得自在之乐。天宝三年,皇上下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定式。这是个突破性的命令啊!因为,在唐朝,晚上一般都是实行宵禁的,入夜,街市禁绝,所有的娱乐活动都只能在“坊”内进行。“十万军城百万灯,酥油香暖夜如蒸。红妆满地烟光好,只恐笙歌引上升。”(唐薛能诗)开坊市,大乐也!</b></h3> <h3>宋代釉陶油灯碗儿</h3> <h3><b>  到了文人执政的宋朝,灯会更是不得了的“繁华至极”。《宋史•礼志》十六载:“三元观灯,本起于方外之说。自唐以后,常于正月望夜,开坊市门燃灯。宋因之,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大内正门结彩为山楼影灯,起路台,教坊陈百戏。”到了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又下诏曰:“上元张灯,旧止三日,今朝廷无事,区字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市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自此,上元观灯延伸到五夜,而且,在太平兴国年间成为定制。</b></h3> <h3>唐宋时期用来摆灯树的油灯碗儿们</h3> <h3><b>  东京的上元灯会蔚为壮观,在历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对此,《东京梦华录》专有《元宵》一节详细记述。 “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别开阊阖壶天外,特起蓬莱陆海中。尽取繁华供侠少,只分牢落与衰翁。不知太一游何处,定把青黎独照公。”这是王安石《上元戏呈贡父》一诗所描述的东京灯会的情景。有宋一朝,歌咏上元灯会盛况的诗词,不胜枚举。</b></h3> <h3>宋代梅花纹油灯碗儿一对</h3> <h3><b>  其后的元明清,同样是上元灯映,福海升平。“拔地烧空宝炬长,烛龙挂影照穹苍。七层火树云生暖,九曲神珠夜吐光。”(《塔灯》元•谢宗可)“火树当筵出,灯屏绕席斜。逶迤一片影,匼匝九枝华。”(明•吴兆《咏夹纱灯屏》)“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清•丘逢甲《元夕无月》)一路走来,从未熄灭的元宵灯火,歌舞升平!</b></h3> <h3>元代酱釉油灯碗儿</h3> <h3><b>  文颂盛景,影现升平!百花齐放,色彩纷呈的各式油灯成就了上元灯会的烂漫世界,同时,极尽奢华的灯会追求,也促进了油灯的发展繁荣。在众多辉煌的灯彩中,灯树鳌山无疑成为撑起万千风华的扛鼎主角。</b></h3> <h3>明代荷花盏具足油灯碗儿</h3> <h3><b>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唐苏味道诗)“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唐张说)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开元天宝遗事》载:“韩国夫人,置百枚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之,光明夺月色也。”据说唐玄宗时有方都匠毛顺善做灯楼,阔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缯彩张灯,悬金挂玉,微风过处,铿然有声。</b></h3> <h3>清代荷花盏具足油灯碗儿</h3> <h3><b>  而成就“灯树”的,就是成百上千的小油灯碗儿。何以见得?有图为证。人们在新疆吐鲁番发现过一幅壁画,内容描绘的就是匠人在摆“灯树”的情景,所谓“唐人灯树图”。</b></h3> <h3><b>  匠人们在地上垒起一个圆形的基座,然后在中间竖起一根上细下粗的主干,从上到下、由短到长依次排列出枝干,那些枝干上就是摆放灯碗儿的地方。图中右手边一人着长衫,手中端着一只钵形油灯碗儿,灯碗一侧的唇口处,是正在跳动燃烧的火苗。他正准备把这只燃烧的灯碗递给左手边梯子上的同伴儿。而那位同伴儿正在往枝干上放灯碗儿。地上放着一个三足盆,盆里放着一只长把勺子,显然是用来给灯碗儿添油的。从图中比例看,这棵灯树,至少有两丈多高,所需摆放的油灯碗儿至少过百。</b></h3> <h3>民国荷花盏具足油灯碗儿</h3> <h3><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油灯碗儿就是这样成就灯树的,而灯树撑起了千百年来的上元灯会!</b><br></h3> <h3>清代酱釉油灯碗儿一组</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欢迎转发 谢谢点赞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微信号:wjy656591<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王军云,牧斋主人。1965年生,河北文安洼人。本行教育职员,处级职务、正高职称、硕士导师。工余崇古尚艺,喜文乐画好收藏,常于暇时码字涂画品古玩,牧山牧水牧身心。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理事、保定市美术家协会原副秘书长、保定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兼古灯具委员会主任。</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