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一种寻觅是等待了一年又一年,却迟迟未能如愿。</h3><h3> 如今去五塔寺寻觅秋天已成为我给自己还的心愿。</h3> <h3> 五塔寺与北京动物园一河之隔。国图下车,沿河而行。几分钟的路程,已被这水与堤岸美得惊魂。</h3> <h3> 站在桥上,看一阵风起,吹落漫天飞叶,三分付予流水,七分归入尘土,秋意盎然。</h3> <h3> 五塔寺本名真觉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史书记载:永乐初年,印度高僧来京,向朱棣进献了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佛陀迦耶塔的规式。朱棣赐其为大国师,并为其建真觉寺。</h3><h3> 清末,本为皇家寺院的五塔寺,渐渐没落,一片瓦砾中唯有两棵银杏树陪伴着曾经金碧辉煌的金刚宝座塔。</h3> <h3> 建国后,守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四处收集残碑石雕,慢慢的一个个淹没于现代都市的京城旧事,就被留在这里供人谈古论今。</h3><h3> 五塔寺有了它的新名字“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h3> <h3> 有时,觉得时光就是这样一道景色。无论多么耀眼,也会有着斑驳;无论多么沧桑,也会不经意间露出新绿;无论有没有人注意,也会默默付出悄然生长……</h3> <h3> 这两棵与塔同龄的银杏树黄了近六百个秋天,也不知其中有多少个秋有人膜拜,又有多少个秋无人理睬。</h3> <h3> 也许就像老舍所说,秋天的北京就是天堂,太多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让人应接不暇。所以这一片铺天盖地的金黄在到处都是风景的京城里默默地灿烂着。</h3> <h3> 但这几年,它突然成为了网红,以各种姿势打卡的人越来越多。</h3> <h3> 走上高台,绕过玻璃罩,抬头仰望,天色不蓝,银杏有些焦黄,算不得是好时机,却依然有着惊心动魄的灿烂。</h3> <h3> 黄顶子、绿色琉璃瓦、朱红大门、精雕的石壁,被两棵大树捧在手心。</h3><h3> 印度风格的佛塔与中国式的色彩完美结合。这珍宝是真的宝。</h3> <h3> 人们说为了银杏而来,而满街银杏又有谁看?</h3> <h3> 也有人说为了看塔而来,但春夏与冬,何时不能来?</h3> <h3> 其实我们都是为了感受这银杏与塔相伴的岁月静好。</h3> <h3> 建塔时,不知谁人种下这两棵树。</h3><h3> 那一年,塔高树小。塔为树遮风,树对塔敬拜。</h3> <h3> 这一年,塔脆弱不堪,树已遮天。塔在树旁微笑,树给塔挡雨。</h3> <h3> 也许,这就是守护。不是谁依赖谁,谁指使着谁,而是相互呵护、相互做伴。</h3> <h3> 塔不在乎树不是远方的那株菩提,树也不献媚塔的权高位重,不欺凌塔的老迈无力。</h3> <h3> 睁眼闭眼,开门关门,已是五百多年。</h3><h3> 孙猴子急咧咧跟着唐僧去取经,是不愿再等待。</h3><h3> 塔前的大殿被八国联军的战火焚烧,是世事无常。</h3><h3> 能耐住寂寞,耐住岁月,耐住命运,是每个人对生活的期望。而这里的塔与树圆了我们的梦想。</h3><h3> 我们来此看看,惊叹一声“好美”,也许就是在追梦。</h3> <h3> 梦里,我们是这塔,既有靓丽的青春,也能优雅的老去。</h3> <h3> 我们也是这树,娇小时被人疼惜,强大后被人需要。</h3> <h3> 我们更是梦想着,像这塔与树一样,各种美好的事物与情感能与我们在一起,相辅相成,相融相知,相伴相长。</h3> <h3> 银杏树下有一石碑“常生之根”。我们所真正眷恋的并非是生命绵长,而是渴望美好常伴。</h3><h3> 有喜欢做的事,有喜欢见的人,有喜欢赏的景,有喜欢听的曲,有喜欢看的书……有喜欢的所有喜欢和我在一起。</h3> <h3> 佛说不可贪,但我们就是忍不住去寻觅这些生命中的美好。哪怕只是在这树下坐上片刻,也会在心中飞扬起一场快活的黄金雨。</h3> <h3> 佛说:以今生苦修来世。若看不见美好,来世有何意义?与其低头拜佛,不如抬头看看身边的美好。</h3> <h3> 就说眼前这塔吧。塔的结构和规制是古印度的迦耶塔制式,而许多细节却透露出中国风。比如层层雕像之间的仿木石檐,滴水、瓦当清晰可辨。</h3> <h3> 而顶部五座小塔上的飞檐则更显灵动,似飞天。</h3> <h3> 石匾的四周一圈雕花,就像一块褪色了的木匾。</h3> <h3> 券门上的六拏具圆润精致。大鹏金翅鸟、龙女、神鲸、瑞兽、狮子、大象象征着种种美好祝福。</h3> <h3> 金刚宝座上装饰着众多法器、法相。</h3><h3> 我喜欢这个共命鸟。</h3> <h3> 也喜欢盘坐在墙角的四大天王,西侧是多闻和广目天王。</h3> <h3> 东侧是持国和增长天王。</h3> <h3> 低头看落叶,也看到了绕塔一圈的咒语。据说这是八思巴大师所写的颂词《吉祥海赞》,大意是佛法无边,智慧似海,国泰民安,永世吉祥。</h3> <h3> 抬头看,一层又一层五方佛,一组连着一组。代表五个方位,也代表五种智慧。</h3> <h3> 绕塔转一圈,许多长椅、警戒线将人群与塔与树隔离。时不时有人跨过界去拍照。还有人为此对工作人员胡搅蛮缠。</h3> <h3> 树上密密麻麻的银杏果。</h3> <h3> 树下坠落了一地。</h3> <h3> 一个孩子说:把这里围起来是为了保护树的孩子,谁也不能去踩他们,树妈妈会心疼的。</h3><h3> 于是我捡起一个个散落在外的树孩子,还给他们的妈妈。</h3><h3> 守护的美好,不是美颜相机能够拍出的美丽。</h3><h3> 树有树的孩子,塔有塔的残躯,工作人员有他们的游客,我们也有我们的德行,这些都需要好好守护。</h3> <h3>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大人,对这个世界看得更清。但实际上许多时候都是孩子在守护着大人的纯真。内心清澈才能真的看清。</h3> <h3> 是的,这个世界美好的不仅是塔、是树,还有人。</h3><h3> 游客问:为什么这里的柿子树没结多少柿子?工作人员回:成熟的柿子像一个个不定时炸弹,会突然坠落,砸到谁都不好,所以提前摘了。</h3><h3> 佛说:不要膜拜我的肉身,跟随我的足迹前行。塔与树的守护,也在人间传承。</h3> <h3> 塔前的香炉,刻满八卦符号。中国人相信命自天生,但命也由己造。</h3> <h3> 它,元代石翁仲。</h3> <h3> 它,元代石虎。</h3> <h3> 它,明玄宫宝座。</h3> <h3> 它,清显亲王富绶的石享堂。</h3> <h3> 它,清傅恒宗祠碑。</h3> <h3> 还有太多它,它,它们…</h3><h3> 它们也许来自残垣断壁,也许来自废品垃圾,也许来自墙角路边、荒野菜地。但它们都被带回这里小心呵护。</h3><h3> 因为它们守护着文明,守护着历史,守护着艺术,更守护着中国人的灵魂。</h3> <h3> 建国后,五塔寺的守塔人守护着塔,守护着树,守护着整个北京城悠久璀璨的往昔。在他们眼中,这些石头比银杏还要灿烂。</h3> <h3> 于是五塔寺也不再仅是塔与树。守护者与被守护者将这里变成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h3> <h3> 风起,叶落。</h3> <h3> 寒来,却不寂寞。</h3> <h3> 有人在守护,有人被守护;有人来看塔,也有人在伴塔;有人道一句“好美”,也有人把这“好美”变得更“美好”。</h3> <h3> 若说初到五塔寺时,远远看到高台上的一道道玻璃罩子,我还有点郁闷。</h3> <h3> 但这样看了又看,早已感动不已。</h3> <h3> 被八国联军烧毁的大殿,目睹了塔与树的传奇,更见证了守护者创造的奇迹。</h3> <h3> 这就是五塔寺的秋天,在守护中越发温暖而灿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