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道:从司号员到司令员

张传桂

<p> 蒋学道、刘英夫妇。</p> <p> 蒋学道,汉族,1917年8月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一个农民家庭。据蒋学道将军回忆,他的家乡猫儿铺,当年是一个没有几户人家、且居住分散的偏僻山村,离巴中县城有几十华里之远。在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根本就找不见这个村名。 村中的老年人们,一辈子没有进过县城的为数不少。</p><p><br></p><p> 蒋学道的父亲蒋正岗,念过几年私塾,在区团防局当过两年兵,然后回家务农,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蒋学道小的时候,曾跟着爷爷蒋碧堂学过古诗词,如岳飞的《满江红》等。蒋碧堂当过私塾先生,早年曾在家乡周围一带村庄教过书,又懂些阴阳风水和凶吉祸福,十村八乡的人家盖房,挖坟,娶亲,庆寿,做道场念经,每每把他请去。他喜欢古人,熟悉古事,开始给蒋学道起的名字叫“蒋学古”,后来看蒋学道喜欢当兵,担心其不走正道,便又给其改名为蒋学道。</p><p><br></p><p> 1933年6月,蒋学道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193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学道历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12师35团战士,红四方面军红9军25师74团司号员,红四方面军总部司号连班长、排长等职。 </p><p><br></p><p> 直到晚年,蒋学道将军对加入红军时的情景,依然点点滴滴,记忆犹新。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刚到部队,父亲就连夜追到了部队,想叫我回去。连长十分温和的对我父亲说:“大伯,我们红军是穷苦人的军队,和欺负老百姓的国民党的军队是死对头,您儿子到了我们部队就是到了自已的家,您老人家大可放心。”父亲听了连长的这番话,也就放心地回去了。我送走父亲的第二天,便赶上了“打野外”。 “打野外”是老兵的说法,就是急行军和战术演习的意思。这天天还未明,紧急集合号响了,班长催促我:“快起床,快起床!”那时也没有被子和其它行李,除一条连背带也没有的长枪——“汉阳造”以外,什么也没有。部队集合后向恩阳河跑,跑到石峡子沟里,休息了十几分钟又往回跑。我一直是喘着粗气,仿佛被草绳缠住了双脚,不管怎样拼命,还是掉队了。当天晚上,连部通信员把我送到团长那里。团长问了我的姓名,年龄,然后说:“你年纪太小,不能扛枪,到司号排去学吹号。”就这样,我成了司号排三班的一名司号兵。</p> <p>  抗日战争时期,蒋学道先后担任115师686团号长、排长、政治指导员、保卫股长、政治教导员、江苏省赣榆县公安局局长、江苏省滨南专区公安局局长、山东军区警备10旅第19团政治委员等职。</p><p><br></p><p> 蒋学道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第一次与日本鬼子交手,面对面浴血拼杀,是平型关战斗。1937年8月22日,八路军115师在三原县誓师出征抗日。当天,便接到了上级的战斗命令,要蒋学道所在连打先遣。团参谋长和副营长亲自带领,使他们感到这次战斗非同一般。他们从共和镇出发,望东北方向前进,经曲镇、蒲城、白水、冯原,再折向东至韩城,在黄河边上准备东渡黄河的船只。 待他们连筹备了几百只木船后,大部队已全部到达,连夜渡河。第18集团军高级参谋拿着手杖,在黄河边上跑上跑下,亲自指挥部队上船,这更使他们感到这次行动的意义重大。渡河后,部队连夜赶到同蒲铁路南段的侯马车站,乘火车北上,经太原向北,到平原县下火车,换乘汽车到大营下车,再徒步翻山越岭,向东抄小路过万水,进到平型关东南的冉庄集结待命。他们在这个村庄住了两天。师部组织营以上干部看地形,研究作战方案。连以下人员在家进行战斗动员,擦拭武器,检查弹药,准备干粮。因刚到新区,且是战区,筹集不到粮食,每人只有十几个山药蛋。准备工作做好了,团参谋长来到蒋学道所在连,告诉大家这次行动的目的:“我们要在平型关和日寇打响第一仗!” </p><p><br></p><p> 1937年9月25日零时,正下着倾盆大雨,蒋学道所在的686团向平型关急进。一直是沿着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行军,时而涉到西岸,时而涉到东岸,走了半夜总有几十次涉过山洪暴发的洪水,水流湍急,冲走了不少战士和物资!拂晓前115师的685团、686团、687团,685团乘黑夜和大雨,越过灵平公路,抢占了北面的高山。686团则占领了公路南面的高山,687团在平型关以东切断敌人退路,并阻击援敌。686团一营一连插到平型关以东打毁敌后尾汽车,使公路堵塞,敌二百多辆汽车前进不了,后退不得。这时,蒋学道奉命吹响冲锋号。待号声一停,部队分别从南北两面山上象猛虎一般扑下山去,在山沟里的公路上与敌展开激烈的短兵肉搏。蒋学道紧紧地跟随着连长前进,也投入了肉搏战。 快到黄昏时,整个山谷都沉寂了,号称“钢军”的日板垣师团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被我全歼。天黑后就地宿营,连长带蒋学道去民房里找铺草,他们刚踏进一所民房,猛然间从草堆里钻出两个手持刺刀的鬼子逼向连长。连长来不及提防,腰间挨了一刀。蒋学道端起枪来,连发两枪,结果了那两个鬼子。</p><p><br></p><p> 平型关大捷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八路军为配合正面国民党军队作战,主动寻歼敌人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有力配合了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打击了侵华日军的嚣张气焰,打破了其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进一步统一了共产党内部的战略思想,增进了共产党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p> <p> 1945年,山东滨海军区警备10旅19团缴获的日军重机枪。这是战斗结束后八路军指战员们的合影。前排左一为蒋学道(时任团政委)</p> <p> 解放战争时期,蒋学道历任山东滨北军区独立团团长、胶东军区6师18团团长兼政委、华野13纵38师114团团长兼政委;华野13纵队第38师参谋长、华野13纵队39师副师长、31军93师副师长等职。</p><p><br></p><p> 1946年底,胶东国民党军王义番率领一个团起义后,并入山东军区。为了改造这支部队,上级委派蒋学道为首任团长,苏格曼为政委(后任军事科学院副政委),蒋和苏都是老红军,能力突出,经他们打造,这个团在战争年代表现不凡,尤为擅长防御战。1947年胶东保卫战中,该团一连坚守掖县(现为山东莱州市)为后方部队和机关转移创造了条件,战后13纵队授于“掖城连”光荣称号。1949年,这个团改编为31军92师276团。在战争年代,31军被授称号的连队仅有五个。</p> <p> 此照片摄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右为蒋学道;左为苏格曼(1947年10月任华野13纵38师114团政委;1965年由31军政治部主任调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政治部主任)。1977年,两位老战友于全国科技大会期间在北京相见。</p> <p> 新中国成立后,蒋学道历任华东军大福建分校教育长,福建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陆军第28军司令部参谋长、副军长,闽北指挥部司令员,陆军第29军军长,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等职。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离职休养,1988年7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 <p> 此照片摄于1950年,时任华东军大福建分校教育长蒋学道,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程堃源(文革前任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政委)合影。 1949年9月下旬,以第10兵团教导团和青年干部大队为基础,组建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军政干部学校,11月初改称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校长叶飞(兼),政委张日清,副校长钟贤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程堃源,教育长蒋学道。11月5日,军大分校在闽侯上街正式开学,1950年10月22日迁至福州市仓前山。</p> <p> 将军一家摄于50年代的老照片。</p> <p> 1964年,全军各部队掀起军事训练热潮,纷纷开展军事大比武活动。福州军区副司令朱绍清,在28军军长詹大南,副军长康林,军参谋长蒋学道等陪同下,到82师军事比武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并与比武尖子合影留念。后排自左至右:28军参谋长蒋学道,28军政治部副主任宋顺义,28军副军长康林,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朱绍清,28军军长詹大南,82师师长宋家烈,82师参谋长赵兰芳。</p> <p> </p> <p> 1968年3月,我入伍来到闽北指挥部,时任闽北指挥部司令员是徐体山将军。1968年7月,徐司令因病去世,由蒋学道接任闽北指挥部司令员。当时,战士们当中纷纷传说,蒋司令员原来是28军的副军长,也是位老红军,很能打仗。在战士们的用语当中,“很能打仗”,或者说是“很能打”,都是对一位军事指挥员的高度评价。</p><p><br></p><p> 第一次见到蒋司令,是在指挥部的大礼堂。那礼堂装饰简朴,但却十分气派,蓝色的顶棚,让人感受到大海的气息。蒋司令健步登台时,我看的很仔细,身材不算高,但十分健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蒋司令的军人姿态和军事素养,会议期间,蒋司令端坐台上,双手扶膝,目光炯炯,身板笔挺,纹絲不动,真的是稳如泰山。</p><p><br></p><p> 1969年春,我们四台在屏南县支农(配属84师炮团二营),蒋司令员前来看望部队,检查指导工作。蒋司令刚下车,我们一帮小战士就围上去,围着蒋司令的小车边看边议论。那是一部白色的华沙牌小卧车,当时全闽指唯有这一部小轿车。开车的司机不是军人,而是一位中年的部队职工,看到有战士想伸手去摸那小汽车,他冲我们笑笑,说,别摸,这汽车有电。我们还真的相信了,以为这小汽车带电,互相望着笑笑,谁也不敢去摸那漂亮的小汽车。</p><p><br></p><p> 1969年7月,为适应国际形势及军事斗争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重建29军,将闽北指挥部机关改建为29军机关,蒋学道司令员改任29军军长。29军原为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1949年初改为第三野战军第29军,属于10兵团建制,于1950年撤销。追本溯源,29军的首任军长是胡炳云,第二任军长是蒋学道。</p> <p>  叶剑英元帅视察福建前线时, 蒋学道等同志陪同叶剑英元帅视察。(后排左一为蒋学道同志。)</p> <p> 祖孙乐。</p> <p> 将军满门皆军人。</p> <p> 将军的全家福照片。</p> <p> 1983年4月起,蒋学道同志兼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他不辞劳苦,尽心尽责,经常到各地调查走访,听取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福建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当时,蒋学道同志在政协主要负责落实政策的工作,将华侨被占用的房屋及宗教庙宇等,按照党的政策物归原主。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工作,也是一项容易得罪人的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气与魄力,这恰恰是将军的长处,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欢迎。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称赞蒋学道同志是“蒋青天”。2001年10月5日,蒋学道同志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84岁。</p> <p> 2001年10月13日,蒋学道同志的告别仪式,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举行。</p> <p> 告别仪式上的礼兵。</p> <p class="ql-block">  原福州军区副政委王直老将军参加蒋学道同志告别仪式。</p> <p> 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赵华青送别蒋学道同志。</p> <p>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送别蒋学道同志。</p> <p> 蒋学道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16岁即参加红军,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我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虽然幼时读书不多,但因其勤奋好学,逐步积累起丰富的学识。1988年7月,蒋学道同志离职休养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保持革命晚节,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军人的高尚情操。为总结一生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传至后人,蒋学道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先后撰写并发表了《胜利那天再见》、《雪中雪》、《永不掉队》、《军旅情话》等革命传统教育回忆录及学术文章。其中,数十万字的自传体纪实小说《军旅情话》,于1987年出版。老军长生命不息战斗学习不止的精神,堪为我辈楷模。</p> <p>  《军旅情话》内容提要:</p><p> 哪个人不愿去追索那最难忘的岁月?谁又不曾在大地上留下过自己的脚印…… 这是一个老红军战士的足迹,这是一幅真实的历史的画卷。伴随着主人公万里跋涉的足迹,本书将我们带回到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重温一个个烈火炽燃的战场。在这条漫漫的征途上,既有反复的生死搏斗,也有令人陶醉的爱情,但如鼓的足音永远不断,踏着热血的歌拍,升起了民族不可摧毁的希望。</p> <p> 杨成武将军为《军旅情话》题词。</p> <p> 1986年3月,协助蒋学道将军整理回忆录的作家梁人,在《军旅情话》一书的后记中写道:那是1981年春天,我应约去福州采访蒋学道同志。他写了一本十几万字的革命回忆录,我是准备帮他修改的。蒋学道同志十六岁参加红军,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我军一位高级指挥员,其经历是丰富、曲折而动人的。但作为革命回忆录综合起来写,因地点和人物不断变化,难免使人产生不联贯的感觉。为解决这个问题,与蒋学道同志商议,便写成了这部革命历史小说。那次采访,蒋学道同志把我安排在福州梅峰宾馆八楼,我们在这里的多次长谈令我难忘。他为向我讲解某个战役,曾在地板上铺开巨幅军用地图,和我一同爬在地图上去寻找每一个小小的地名;窗外不远处,则是火红的木棉花盛开在蓝天之下。此后,我总是把这火红的木棉花作为我们友谊的象征。现在这部小说出版了,就作为我们友谊的一个永久的纪念吧!</p> <p> 蒋学道将军去世后,安葬在福州三山陵园将军山。</p> <p> 张震上将为蒋学道将军题词:戎马生涯,云水襟怀。</p> <p> 一名前来祭奠蒋学道将军的文艺老兵,拿起围巾,仔细地抹去将军铜像上的微尘和落叶。</p> <p>  照片由蒋学道将军的子女蒋少秋、蒋晓阳战友提供,谨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