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知道露西亚是看了朋友发的美篇,一下子被惊艳到了,未曾谋面却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心底涌起一阵酸楚。</h3><h3> 露西亚是谁?哦, 她不是人!别误会,不是说人品,是说露西亚不是人物,她是俄罗斯西餐厅。</h3> <h3>露西亚,坐落在哈尔滨那条面包石铺就的中央大街上,不大的门脸却很有俄式特色,被密密的葡萄藤包围着,秋把叶子染成金色,与绿色的门、白色的招牌,组成了一幅小油画。</h3> <h3>推门而入,迎面扑来俄罗斯风情的陈设,倍感熟悉与亲切。铺着俄式花布的十几张餐桌,雕刻精美花纹的壁炉橱柜与桌椅,墙上挂着俄罗斯人的照片,橱柜里精美的餐具茶具,无一不在显示着这里有着许多俄罗斯人的故事</h3> <h3>迫不及待地看着墙上的照片,包括了哈尔滨的建设中东铁路内容、原来的房主妮娜的照片和现在的房主亲人的照片,黑白片的沧桑以及简要文字介绍,让人感觉这里虽是西餐厅,却不仅仅是西餐厅。</h3> <h3>果然,看见了这样的牌匾,俄侨纪念馆,还从未见官方有过这样的纪念馆,尽管俄侨在哈尔滨的不长的历史上写下过浓重的一笔</h3> <h3>正面是房主亲人的照片,最大的那张是房主曾外婆的油画肖像。满满贵族气息。照片上看得出,这个家族属有着贵族血统的上流社会,</h3> <h3>进门右侧墙上的照片是原房主妮娜,从少女时代到中年时期。这是个漂亮端庄的姑娘。历经磨难,孑然一身。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她,在亲人离开后仍坚守着,不舍这个充满亲人气息的小房子,文革时期被羞辱甚至打骂</h3> <h3>我忍不住把妮娜的成长照片拍下来,是因为她的遭遇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妮娜的父亲是为修建中东铁路而来哈尔滨,我的父亲,爷爷,祖辈都是在铁路工作。两根长长的铁轨,就这样把不相干的人联系了起来</h3> <h3>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看见妮娜,就想起我那个混血朋友英丽,那是我少女时代的闺蜜。她的母亲是俄罗斯人,父亲是中国人。英丽和所有的混血儿一样,漂亮得像洋娃娃,热情而单纯。她的妈妈慈祥能干,看见露西亚仿佛就看见了她家 ,又见挽起的窗纱。</h3> <p class="ql-block">英丽的母亲给我们几个好朋友分别取了俄罗斯女孩的名字,我叫月拉。我随父亲迁走,和英丽就断了联系,直到20多年后才陆续有了消息。英丽的妈妈不会说中国话,丈夫很早去世,也不知道文革她遭遇了什么,后来英丽妈妈被医院掉下来的黑板砸伤,英丽和弟弟艰难度日。她和一个混血男孩相识相恋时妈妈坚决不同意,要找出身没问题的工人,如她所愿,却让英丽的生活很糟心,得知这个善良温柔的女孩,没有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令人心痛。</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中俄混血儿很多,这在铁路是不稀奇的。许多铁路人俄语说得很溜。记得我在爷爷那里看到一本厚厚的俄语书,他去世前弥留之际竟然说了一宿俄语。其实我爷爷就是铁路巡道工,就是拿着长把小锤子沿着铁轨敲敲打打找毛病的工人,他认识了一个混血男孩,于是一老一小逐渐熟悉起来,汉语俄语交集着很是和谐。不知道那个男孩后来怎样。</p> <h3>进门的地方,放着一本书,书名字叫哈尔滨的忧伤,我在想,那个年代,忧伤的岂止是俄侨,岂止哈尔滨。</h3> <h3>抛开沉重,只看露西亚,真佩服房主,能把这一切保留得这样完好,妮娜九泉之下会含笑。</h3> <h3>意犹未尽,我们恋恋不舍离开,因为露西亚不仅承载着历史,还有现代的精彩!先前这些是在头道街的露西亚里,沿石路步行数百米,中央大街10道街上,露西亚在这里还有个店面,两个店,没分主次。</h3> <h3>入得店里,我们立刻瞪大眼睛,哇塞!用震撼形容毫不夸张。</h3> <h3>这里的墙,楼梯,棚顶,所望之处完全都是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品,每一处每一件都是那么精细完美,栩栩如生,雕刻的刀工功底深厚,一丝不苟,这是怎样的大师啊?</h3> <h3>棚顶3D立体雕刻</h3> <h3>吊灯独一无二</h3> <h3>一个比一个精美</h3> <h3>琴弦都那么清晰</h3> <h3>人物雕像逼真</h3> <h3>楼梯扶手的立体雕刻</h3> <h3>似乎每一朵花都可以采摘</h3> <h3>能猜到这是什么吗?电线盒!</h3> <h3>楼上的桌子缝隙里放着一个文字牌,歪着脑袋看真累,也不知道工作人员是否允许拍照,琢磨我们也没消费,一顿拍照,人家还很热情,让我们随意看,估计问题不大,索性举起这个牌子仔细看看,顿时恍然大悟,解惑了!</h3> <h3>让我震惊的是,这些绝美的雕刻竟然出自房主的手!实在难以想象,先前看到那些优雅的布置,简洁的书面介绍,桌子上的小说都出自房主,脑海里勾画的房主应该是个文弱书生,谁知却是个文武双全的大师!</h3> <h3>露西亚,是俄侨纪念馆,更是精美艺术展馆,已经远远超出了西餐厅的含义,在我的心目中,她是哈尔滨的最美名片</h3>